試述幼兒德育的實施途徑,簡述學前兒童德育的途經與方法

時間 2025-03-14 03:25:23

1樓:如聞

1.生活習慣的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應結合各個生活環節對幼兒進行良好生活習慣教育。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常規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針對幼兒接觸過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進行教育。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顯而易見的。

2.文明行為的培養。早上來園與老師、同伴互相問好,與家人道別時說聲「再見」,最熟悉的「謝謝」、「對不起」、「沒關係」,這既是最常見最簡單的文明禮貌用語。

與行為,又是孩子的生活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內容。

3.行為習慣的培養。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時機地對幼兒開展隨機教育。

當同伴遇到困難時,鼓勵幼兒主動伸出友誼之手;當幼兒之間產生矛盾時,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學會謙讓,共同解決問題。心情不愉快時,不亂發脾氣,學會控制、調整情緒。這些點點滴滴的行為習慣,形成於幼兒的生活,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樓:是甜心

一)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道德教育。

二)在遊戲中進行道德教育。

三)在專門的德育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

四)整合家庭、社群的資源進行道德教育。

簡述學前兒童德育的途經與方法

3樓:烽火狼煙傳奇

網頁有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記得好評和採納,答題不易,互相幫助,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簡述學前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4樓:匿名使用者

幼兒德育的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的總和,也是評價人們行為的標準。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再現為道德品質,德育實質上就是社會道德個體化的過程。

幼兒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階段,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對幼兒實施的品德教育。

實施幼兒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是

5樓:發反反覆覆

實施德育的主要途徑包括日常生活、專門的德育活動和遊戲。

1)日常生活是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日常生活對幼兒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橘返響,並且為幼兒提供行為練習與實踐的機會。幼兒德育應貫穿於日常檔茄生活之中。

2)專門的德育活動是實施幼兒德育的有效手段。專門的德育活動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與年齡班德育的內容和要求,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行為表現,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德育行伍察活動,也就是為實現某項德育內容而組織的教育活動。

3)利用遊戲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遊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

試述幼兒德育實施的途徑及應注意的問題。

6樓:考試資料網

答案】:幼兒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階段,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對幼兒實施的品德教育。 (1)幼兒德育的途徑。

日常生活是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日常生活對幼兒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響,並且為幼兒提供了行為練習與實踐的機會。

專門的德育活動是實施幼兒德育的有效手段。專門的德育活動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和德育的內容與要求,結合本班幼兒的臘好實際情況、行為表現,有目的、有計劃組織的德育活動,也就是為實現某項德育內容而組織的教育活動。

利用遊戲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遊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由於遊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遊戲中反映了幼兒的現實生活,反映了人們道德行為準則、人際關係、情感等,所以教師利用遊戲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很容易被幼兒接受。

2)實施幼兒德育應注意的問題。

熱愛與尊重幼兒。對幼兒進行德育,首先要熱愛與尊重幼兒。愛幼兒是向棚鬥幼兒進行德育的前提,是使幼兒身心健全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

遵從德育的規律實施德育。人的每一種品德都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四要素構成。在幼兒的品德形成過程中,四要素的發展是不同步的,幼兒的道德認識、道德意志等發展較差,因此,幼兒德育必須從鏈局磨情感入手,重點放在道德行為的形成上。

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由近到遠,由具體到抽象。

第二,直觀、形象,切忌說教和空談。

第三,注意個別差異。

重視指導幼兒行為的技巧。有目的地改變幼兒的行為是幼兒德育的重要任務。它不僅需要教師的熱情,而且需要一定的技巧。常用的技巧主要有:

強化行為的技巧。

第二,預估行為的技巧。

第三,轉移行為的技巧。

第四,讓幼兒理解行為後果的技巧。

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是

7樓:願君安好

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是:日常生活。

日常是指平時的,經常的,通常按每天進行週期。生活是指人類生存過程中的各項活動的總和,範疇較廣,一般指為幸福的意義而存在。日常生活廣義上指人的經常進行的各種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行為、學習、工作、休閒、社交、娛樂等。

生活是乙個漢語詞語,拼音是shēng huó,意思有1、生存;2、使豎拍豎活命;3、指恤養活人;4、指為生存發展而進行各種活動;

5、指為生存發展而進行各種活動的經驗;6、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況,境況;7、指生長;8、指家產,生計;9、活兒、工作;10、指生活費用;11、指餘大用品;器物;12、美事;美好的時光;13、筆的別稱。

基本解釋。1.生存;活著。

2.幸福:為了幸福的意義而存在。

3.生物為了生存和發展而賀渣進行的各種行為。

4.生活景況:生計。

5.〈方〉:活兒;工作。

6.生命中進行的活動,動物的生活是指以生存、延續後代等本能性的,活動,人類社會則在動物的基礎上還有人是社會性本質實現的活動。

7.人生價值觀追求、目標:我的生活;圖騰;未來的生活;願望、願景;

8.生活:生下來活下去。

9.生活是人在生命路途(生成、生存、發展與消亡)中勞作與分享的活動。

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是什麼

8樓:小豬叫佩琪

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是日常生活。

德即是指人道德品質行為的一種表現。幼兒德育就是幼兒園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認知特徵,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幼兒進行思想、道德及行為能力等方面的辯辯培養的一種教育活動。它是通過幼兒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社會與環境所需的品德、行為的教育。

簡單的說:幼兒園的德育是指教師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和途徑,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培養幼兒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教育。它以社會公德、生活習慣、文明禮貌等規範為主要內容,旨在培養幼兒誠實守信、禮貌待人、堅強勇敢的道德品質;培養幼兒熱愛祖國、關簡衝愛生命的道德情感;使其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行為規範的習慣。

德育:

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德育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具有歷史性。德育在階級和民族存在的社會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繼承性。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

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攜咐缺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可以說,我國德育是一種涵蓋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大德育」。

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是什麼

9樓:格格母嬰問答

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是日常活動 。

幼兒道德教育亦稱「幼兒思想品德教育」、「幼兒品德教育」、「幼兒德育」。按照幼兒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把一定的社會思想、道德規範、行為準則轉化為幼兒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

中國《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中規定的幼兒德育的主要目標是:遊好「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

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第一種:多商量 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該做作業了,可以這樣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做作業了?」而不要直來直去地說:「別看電視了,快去做作業!」這樣,孩子就會感覺你很尊重他,願意聽你的話。

第二種:多引導少訓斥。

其實家長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越自尊,越會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核銷贏得別人的尊重。

當然,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對待,對於孩子的壞品行、壞習慣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採用訓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嚴肅地與他談話,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並訂出一些懲罰措施。

第三種:多交朋友 少窺探「私隱」

很多孩子都特別反感家長翻看自己的書包,偷看自己的日記。實際上,家長應和孩子交朋友,平時多抽神氏鉛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孩子學校的事情,人際關係情況,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

這樣,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尊重和信任,他們也會越來越信任父母,就會把父母當成傾訴物件,而不是保密物件了。

幼兒園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幼兒品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是什麼?

區邇 凡是和品德掛鉤的都是我們教育的內容,內容很多不能一一細數,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一 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 獨佔甚至爭搶玩具,獨食等是幼兒期常見的事情,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哪個孩子 自私自利 貼上品德差的標籤。對這個問題應從兩方面來看。首先,這是由於幼兒特有的 自我中心化思維 所致。這種思維方式使幼兒在...

試述造成我幼兒口吃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矯正口吃

口吃,俗稱結巴,是指講話不流暢 阻塞 重複。從生理表現上說,主要是由於呼吸肌 喉肌及其它與發音有關的器官緊張與痙攣所造成的。1 表現特徵 1 難發性 2 重複性 3 中阻性 2 原因 1 生理原因。有人認為口吃與遺傳或某種腦功能障礙有關。2 心理原因。如精神緊張 焦慮 應激。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

德育模式有哪些,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暴走少女 一 認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 佔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是由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而後由美國學者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該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斷力按照一定的階段和順序從低到高不斷髮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促進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展及其行為的發生。認知模式的特色在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