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五事七計」——孫子的戰力論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內容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是《孫子兵法》全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是孫武用兵規律的高度概括。
所謂「五事七計」,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而「七計」是由「五事」演繹而來,是指從七個方面即從雙方政治清明、將帥高明、天時地利、法紀嚴明、**優良、士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來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權衡比較,看清雙方戰鬥力的強弱,瞭解彼己勝負的情狀,才能得出「吾以此知勝負」的結論。
2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註釋:兵:兵士、兵器、軍隊、軍事。這裡指軍事。
地:土地、地方、地域、地形。這裡取地域的意國,引伸為領域。
道:道理。這裡的的是根本道理。
察:觀察、考察、瞭解。指考察。
譯文:孫子說:軍事是國家的大事,是關係人民生死的領域,也是關係國家存亡的根本之道,因而是不可不深入加以考察的。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這是第一篇《始計篇》的第一句,就是全書的第一句,講述了軍事對於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的極端重要性,明確指出它是關係人民生死、國家存亡的頭等大事。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指什麼? 要詳細一點的解釋
3樓:水滴一滴一滴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指: 道、天、地、將、法。具體如下:
用兵者要為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 意思是說國君施行仁政,以恩通道義親民愛民,則一國之民便與一國之君上同心同德,願意為國君出生入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用兵者要知天。「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意思是順天時,因時制宜。用兵者需認清所處的形勢環境,不逆天時,利用好的契機。
用兵者要知地。「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意思是說要知地利,因地制宜。用兵者需縱觀全域性,掌握形勢,利用好有利地形。
用兵者要善於用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意思是說要善於任用將領,選用智、信、仁、勇、嚴」方面突出的將領,做好用人決策。
用兵者要知法。用兵者要會規劃軍隊運作方式,明確軍隊將士各自職責與分工、激勵與懲罰。
4樓:
所謂「五事」,就是「道」、「天」、「地」、「將」、「法」,孫子認為這是經天緯地、決定戰爭全域性的五大戰略要素。
「道」指的是「令民與上同意」,即上下同心,包括君主與臣民同心、將帥與士卒同心、上級與下級同心。如果政令符合民心,那麼將士上下一心,死生同致絕不畏懼危亡。
「天」指的是晝夜、寒暑、晴雨、四季更替的天候情況,是為天時,用兵應當考慮到天時的因素。
「地」指的是地形條件,有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之分,根據地形決定採取相應的戰爭策略。
「將」,將就是人,是戰爭中最為關鍵的人。只有求到了良將,才有打勝仗的可能性。 「智、信、仁、勇、嚴」是對將領的考察,「智慧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只有五德俱備才可以為將。
「法」是法令制度、將帥職責和軍需物資的管理使用,這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方面。要通過對敵我雙方多方面情況加以考察分析,並據此進行比較,從而來**到戰爭的勝負。
擴充套件資料
《始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計篇》作為首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孫子傑出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闢概括,它主要論述了戰爭指導者如何在戰前正確籌劃戰爭全域性以及在戰爭過程中怎樣指揮作戰的問題。
戰爭關係到國家的存亡、軍隊的勝敗和民眾的安危,所以一定要高度的重視。軍事行動,首先要周密分析,只有全面比較敵我形勢,才能制定符合實際的戰略戰術,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孫子兵法》總共十三篇,五千多個字,主要講述的是行軍打仗的謀略。篇名分別是: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軍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作戰篇》主要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
《謀攻篇》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軍形篇》、《軍勢篇》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虛實篇》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
《軍爭篇》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九變篇》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行軍篇》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地形篇》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九地篇》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火攻篇》講的是以火助攻。
《用間篇》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5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計、所謂「五事」,是指五種直接影響到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也。
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在這裡,孫子只做了狹義的解釋,而從廣義上看,天、地、將也可以解釋為政治氣候、所佔資源、人才的型別數量和組織方式等等大的範疇。既天時、地利、人和。
對以上五點,孫子做了如下七種對比。主孰有道?將孰有能?
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為什麼五件事卻進行了七種比較呢?
我們不難看出,前四「計」比較的是「五事」,是「七計」中最重要的部分;後三「計」比較的專案與前四「計」密切相關,是前四「計」作用的結果。兵眾強需要在主有道、將有能、天地得、法令行的情況下才能做到;士卒練和賞罰明都需要在將有能和法令行的情況才能實現。
6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指: 道、天、地、將、法
7樓:匿名使用者
看看這個吧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計十二法」中,十二法指的是什麼?
8樓:兵法大師
十二法,也稱詭道十二法,是指《孫子兵法·計篇的》這一段:「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從「故能而示之不能……」到「……親而離之。」
9樓:jinfeng123金鳳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孫武的五事七計是什麼 10
10樓:圓隨緣滅
五事七計,《孫子兵法》提出的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
「五事」即「道、天、地、將、法」。 「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敦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五事七計以「道」為首。
孫子認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也就是說,戰爭的勝利,首先要取得人民的擁護。
對於戰爭,必須根據交戰雙方的這些基本因素進行對比研究, 「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有了勝利的把握,才能夠興兵作戰。孫子的這一戰略運籌思想,對後世的軍事學家有較大的影響。
11樓:云云
道——確立正確的思想、戰略和方針
天——正確認識客觀情勢,天時
地——確立地理位置,利用地理位置增強競爭力將——領導者要具備五德:智、信、仁、勇、嚴法——各種條令、規章制度、組織機構、責權劃分等
12樓:吳田田
)「五事七計」——孫子的戰力論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內容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是《孫子兵法》全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是孫武用兵規律的高度概括。
所謂「五事七計」,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而「七計」是由「五事」演繹而來,是指從七個方面即從雙方政治清明、將帥高明、天時地利、法紀嚴明、**優良、士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來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權衡比較,看清雙方戰鬥力的強弱,瞭解彼己勝負的情狀,才能得出「吾以此知勝負」的結論。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
13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五事」,就是「道」、「天」、「地」、「將」、「法」,孫子認為這是經天緯地、決定戰爭全域性的五大戰略要素「七計」是孫子用來進行戰爭力量對比的七個主要方面的內容,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孫子認為謀略的設計要從這七個方面逐一加以比較,要爭取勝利,就必須明辨「五事七計」,對態勢和相應的謀略選擇做到心中有數,以利於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孫子兵法》計篇中提出五事七計,特別指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14樓:慕m木白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所謂將領,就是說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分明有信,愛**卒部屬,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樹立威嚴。
「五事七計」——孫子的戰力論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內容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是《孫子兵法》全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是孫武用兵規律的高度概括。
所謂「五事七計」,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而「七計」是由「五事」演繹而來,是指從七個方面即從雙方政治清明、將帥高明、天時地利、法紀嚴明、**優良、士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來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權衡比較,看清雙方戰鬥力的強弱,瞭解彼己勝負的情狀,才能得出「吾以此知勝負」的結論。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023年曆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孫子兵法》竹簡出土在臨沂。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中的金蟬脫殼,《孫子兵法》的三十六計 偷樑換柱 和金蟬脫殼有什麼區別啊
鄰家梅妹 在千鈞一髮之際,設法留下偽裝的假像,以掩人耳目,然後暗中逃走,這種巧妙的脫身方法就是金蟬脫殼。古時有名的有 劉邦金蟬脫殼 王守仁脫身之計 齊景公換裝脫困。道理 面對困境危險時候,要想辦法使得自己脫離困境。孫子兵法 的三十六計?偷樑換柱 和金蟬脫殼有什麼區別啊 兵法大師 偷樑換柱,指用偷換的...
孫子兵法三十六記中的第五記是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第一套 勝戰計 第01計 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第02計 圍魏救趙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第03計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 損 推演。第04計 以逸...
三十六計中那一計最厲害,《孫子兵法》的三十六計你認為哪一計最為厲害?
孫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計分為兩篇,上篇為低弱我強,在戰場上佔據主動權時所用之計謀,而下篇則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在戰爭中完全處於被動局面時所採用的計策。上篇有三套,分別是勝戰計 攻戰計和敵戰計,下篇亦有三套,分為混戰計 並戰計和敗戰計。而這六套中每套有六個計策,總共三十六計。這三十六個計策基本囊括了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