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四大戰術思想是什麼

時間 2021-08-15 01:17:25

1樓:匿名使用者

那麼如何達到「全勝」呢?「伐謀」、「伐交」、「伐兵」、「攻 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四種手段和途徑。概括起來說就是綜合運用政治、

外交、經濟、武力威懾等手段,制止戰爭的爆發。這種謀攻之法,不僅 和平時期對制止和推遲戰爭有重要作用,即使在戰爭程序中也可以廣泛 使用,以削弱敵人的實力,打擊敵人的氣焰,配合軍事鬥爭的勝利。

春秋戰國之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謀攻之法運用十分廣泛,先 例不勝列舉。各國憑籍謀臣策士的智慧、辯才和武將的膽略、軍威,創 造了多不勝數的不戰屈敵的光輝事蹟。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車」,堪稱這種實踐的典範。

再如田穰苴以軍威退晉、燕之師;夫差以軍威在黃池獲得盟主地位;晏嬰不越樽俎之間折衝千里之外;燭之武憑外交家的天才粉碎**對鄭國的聯合進攻;墨子制止楚攻宋;張儀 詐稱獻地六百里絕楚齊之交等等。這些非戰手段的成功運用反過來又證 明瞭孫子這個觀點的戰略價值。後來兵書中大量論述的「謀戰」、「計 戰」、「心戰」等,都是闡述發揮了孫子這一思想。

當前,國際形勢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雖然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 代的主題,但世界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霸權主義有所抬頭,大國之間 的軍備競賽呈愈演愈烈之勢,面對這一形勢,孫子的「不 戰而屈人之兵」全勝戰略思想具有極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和借鑑價值。

(五)「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的制勝論

孫子講兵法,但他是一個真正的和平主義者。他厭惡戰爭,但他又 認識到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他所論述的只是面對不可避免的戰爭,如何去取得勝利。

所以,儘管《孫子兵法》認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但此書仍然是以主要篇幅論述「百戰 之法,而不是不戰而勝」之術。這是因為,從社會發展的歷史看,軍事 鬥爭的主要方式是戰勝,而不是不戰而勝;雖然戰勝這一方式「非善之 善者」,但它在軍事鬥爭中的地位卻遠遠超過不戰而勝。從總的內容看, 孫子論述的是戰爭指導藝術,是一本「戰爭論」,而不是一本「不戰論」。

這就決定了此書內容是以論述戰勝理論為主,其最精彩的理論正在於此。

關於如何取得指導作戰的勝利,孫子在《虛實篇》中提出了「致人 而不致於人」的著名論斷,闡明瞭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奪取克敵制勝主動權的戰爭指導思想。孫子的這一思想貫穿於全部十三篇之中,體現在戰前準備、戰略指導和作戰指揮等各個方面。《孫子》十三篇每 篇都體現了「致人而不致於人」,處處爭取主動權的思想。

《唐李問對》對孫子這一思想給予了高度評價,說兵法「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

2樓:匿名使用者

(二)「勝兵先勝」——孫子的先勝論

孫子認為:「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這裡的「先勝」是指在戰爭之前就使自己具備取得戰爭勝利的條件。

一是要知彼知己。孫子高度重視彼己雙方優劣強弱這一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基礎,深刻指出在戰爭指導上,關鍵是「知彼知己」,才能「百 戰不殆」。知彼知己不僅要從戰略高度上了解和把握「五事」、「七計」 ,而且要了解了掌握作戰全過程中敵對雙方不斷變化著的各種具體情況。

這是貫穿全書的一個基本思想,也是這部兵書的精髓所在。《孫子》所以強調知彼知己, 目的是為了先勝。孫子的這一理論,充分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的思想方法,至今仍是科學的真理。

自從孫子揭示了知彼知己的原則以後,古往今來;,無數鐵的事實一次又一次的證實了它的正確和偉大。任何一個戰爭指導的勝利者,總可以從他們的行動中找到「知彼知己」的經驗。相反,凡是違背這一軍事原則者,平時就不可能做好戰爭準備,戰時則必然打敗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們提起蘇東坡的著名詩句,便會想起三國時期吳蜀聯軍在赤壁長江所點起的熊熊烈火。正是這把火把曹操的數十萬大軍燒的人仰馬翻、灰飛煙滅,燒成了一個三國鼎立的 局面,也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思考。

諸葛亮、周瑜等統帥的吳蜀聯軍人雖不多,但他們善於「知彼知己『,抓住了曹軍最大的弱點: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北方官兵不習水戰,戰船千隻,縱橫連環。於是,他們藉助於幾隻草船,一陣東風,導演了這驚天動地的一幕歷史。

正是這無數的正面經驗和反面教訓,告戒中外軍事家不可以忘記孫子的教誨。

二是進行「廟算」。 所謂「廟算」就是中國古時候凡國家遇及戰事,都要告於祖廟,設於明堂,是一種分析形勢,制定戰略的儀式。《孫子兵法:

計篇》中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廟 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戰略概念。

孫子認識到,是不是很好地進行戰前的戰略分析,直接影響到戰爭勝負。因此,要根據掌握的敵我雙方的情況,立足於已有的物質條件和戰爭潛力,從道、天、地、將、法 等方面進行系統比較,分析形勢,對軍事行動產生的各種可能性進行充分估計,制定預案,作出決策。

(三)「五事七計」——孫子的戰力論

以「五事七計」為中心內容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是《孫子兵法》全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是孫武用兵規律的高度概括。

何謂「五事七計」呢? 孫子在《計篇》中說:「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它們分別指政治、天時、地利、將帥素質、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而「七計」是由「五事」演繹而來的。從七個方面分析對此敵我雙方的情況。

主要意思說就 是要看哪一方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高明?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

哪一 方法紀嚴明?哪一方**優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

哪一方賞罰公正。

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權衡比較,看清雙方戰鬥力的強弱, 瞭解彼己勝負的情狀,才能得出「吾以此知勝負」的結論。構成戰爭勝負的要素還 包括經濟因素和外交因素等方面。

孫子以五事七計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和運籌理論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這方面的事例非常之多。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夕的軍事**和戰略運籌,可謂真正理解和運用五事七計的成功典範。

3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的軍事思想

孫武被譽為「兵學鼻祖」,受到後世推崇,並不僅僅因為他的軍事指揮才能,而是因為他為後人留下的那部驚世駭俗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它全文約6000餘字,分《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它言簡意賅,內容博大精深,可以說字字璣 珠,是國內外公認的「世界古代第一兵書」。

《孫子兵法》問世2500多年來,社會歷史變革,人間幾度滄桑,為什麼能夠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侷限,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輝,仍然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和影響呢?考析其原因,關鍵是《孫子兵法》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從戰爭的實際出發,總結和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和基本的戰略戰術原則;同時在於它具有著深刻的謀略內涵、道德內涵和哲學內涵,具有超越所處時代的思想性和創造精神。

《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縝密完整的體系,是人類智慧的寶庫、世界謀略之大全。兩千多年來,國內外的政治家、戰略家,無不稱其為適用於一切有競爭活動的領域。軍事家視其為「兵學聖典」,政治家視其為治國方略,哲學家視其為人生寶鑑,外交家視其為談判法寶,文學家視其為藝術精品,企業家視其為商戰的最高教科書。

孫子的軍事思想 可以概括為以下一些主要 觀點:

(一)重戰慎戰——孫子的慎戰論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首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把戰爭與國家命運,人民的生死緊密聯絡起來,不僅指出戰爭在國家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確指出戰爭的政治目的在於確保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這就把戰爭推到了國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兵者,國之大事」,道理非常淺顯,但並不見得為所有的治國者所深知。

在這 方面,《孫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戰、慎戰、備戰,以確保「安國全軍之道」。不僅在《計篇》從生死存亡的戰爭後果論述了重戰的思想,在《作戰篇》又從戰爭與經濟的關係上進一步闡述了戰爭後果的嚴重性,反覆指出:「帶甲十萬」要「日費千金」,「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兵外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同樣,出於戰爭後果的考慮,《火攻篇》則告誡人們:「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 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由此可以看出,以利為動,是孫子重戰慎戰思想的核心,是《孫子》對待戰 爭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思想。

孫子 從戰爭的嚴酷性和可能引起的後果出發,站 在現實主義的立場上,本著安國全軍的根本目的,以軍事家應有的理智和應負的責任,提出上述重戰、慎戰、備戰的理論。顯然,這是一種冷 靜、理智、現實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才能避免盲目好戰和窮兵黷武,把國家和人民拖入災難的深淵,也可以避免一味反戰,寢兵偃武,使國 家和人民喪失警惕,受禍於猝然之變。

在孫武看來安定國家、保全軍隊是戰爭最根本的目的,一切都要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因此,戰爭的最大效益莫過於安國全軍。對於這個重大的問題,君主和將領必須慎重處置。

孫子的這種既慎戰又重戰的理論,受 到歷代兵家的重視,成為一切「善戰者」必備的品格和條件,至今仍有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的全勝論

,孫 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子整個思想體系的中心內容和主導思想。他認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鬥爭方法,迫使敵方、屈從於我方的意志,以不損已方兵力財力不破壞對方的兵力物力和將被屈者的兵力財力轉化為已力的方式,達到「自保 而全勝」的目的。做到這樣,就會使「用兵之害」減少到最低的程度, 而「用兵之利」則「可全」。指導戰爭如果能這樣取勝,比起流血戰鬥 取勝來,即使是那些百戰百勝者,也要高出一籌。

因而這是用兵取勝的 最上策。

《孫子》「全勝」思想的本義,絕不是說不要武力、放棄武力或不要戰爭、反對戰爭,而是指以武力為後盾,通過施展謀略和巧妙用兵, 造成強大的威勢,力爭不直接戰鬥而迫敵投降,達到「屈人之兵」、「拔 人之城」、「毀人之國」的目的。《孫子》全書言戰,總結戰爭經驗和 規律,正是在這個前提和體系中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當這一目標 不能實現時,「破國」、「破軍」、「伐兵」、「攻城」等手段則無所不用;「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就是說必要時也要攻城。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計」指的是什麼

五事七計 孫子的戰力論 以 五事七計 為中心內容的戰略 思想和運籌理論,是 孫子兵法 全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軍事鬥爭的內在規律,是孫武用兵規律的高度概括。所謂 五事七計 五事即 道 天 地 將 法 分別指政治 天時 地利 將帥素質 軍事體制等五個方面。而 七計 是由 五事 演繹而來,是指...

你認為《孫子兵法》和《道德經》最好的版本是什麼

1全部先說最流行的。當下最流行的,當屬三國魏王弼注通行本 道德經 市場上遍地都是,學者研究的資料也非常豐富,對於一般的讀者,已經足夠了。但是,有一點,讀者心裡要清楚,那就是注者經過了好多代的師承,從春秋 戰國 西漢 東漢直到三國,很多內容已經發生了變化。舉例來說,到了漢高祖劉邦之時,邦 字就變成了 ...

中國的四大都有什麼,中國的四大是什麼?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文人四友。琴棋書畫。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火藥。四大名著。水滸 三國演義 西遊記 紅樓夢 明代四大奇書。水滸 三國演義 西遊記 金瓶梅 四大名曲。西廂記 牡丹亭 長生殿 桃花扇 明代吳中四才子。唐伯虎,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