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兵力幾乎是清軍的一倍,三藩已飲馬長江,為何還是敗了

時間 2022-01-15 04:25:05

1樓:劉晟涵

清朝康熙年間,清**決定削藩,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以及各種割據勢力,隨即開始「反清復明」的戰爭,開始似乎勢如破竹,但最後卻又一敗塗地,這是為什麼呢?請看小編的分析。

得民心者得天下

王輔臣在甘肅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廣州起兵,孫延齡在廣西起兵,吳之茂在四川叛變,蔡祿在河北叛變,鄭經在臺灣響應。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形勢對吳三桂一片大好,但實際上,大家不難發現,這其中缺少了農民起義,起來反抗清廷的都是一些地方割據勢力,而這些軍閥平日裡對老百姓的剝削,可能並不比清廷要少多少。 此時的清王朝正值康乾盛世的開始,康熙一改多爾袞執掌朝政時的反動政策,廢除了圈地運動,對農民實施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人口增長,並且向他們承諾永不增加賦稅。

此時的勞苦大眾,因為剛經歷了,明末清初的連年戰亂,都想早點兒過上安穩的日子,可以說是民心思定,所以吳三桂起義以來,響應者寥寥。

吳三桂出師無名

吳三桂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反叛清廷的,但這個說法並不能服眾,大家都知道正是吳三桂,作為一個帶路黨,領著清軍入關的,可以說吳三桂是明朝覆滅的罪魁禍首之一。同時這之後吳三桂作為清**的爪牙,幫著清**掃蕩南中國,一舉剿滅了明朝的殘餘勢力,同時殺害了無數的反清志士。大家都沒有忘記,南明皇帝就是吳三桂親手殺死的。

由此可見,吳三桂並不能獲得廣大漢人的支援,同時在那些深受忠君愛國儒家文化薰陶的知識分子當中,吳三桂的作為更是讓人感到不齒。

三藩同床異夢,各懷鬼胎

吳三桂戰略戰術上面的失誤

最大的敗筆就在於吳三桂,飲馬長江,卻舉步不前。剛開始吳三桂勢如破竹,取得了很多優勢,但是他不敢跨過長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長江以南,妄圖依靠長江天險來對抗清軍。他似乎不明白,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一個政權可以劃江而治,但吳三桂心裡的打算就是和清**劃江而治。

吳三桂駐足長江,足足有三個月之久,本來還沒有部署完畢的清軍,正好抓住這三個月的時機,完成了最後的部署,同時在這三個月時間裡,清**對其他的藩王拉攏,使得他們內部不能團結一致。

到了最後,吳三桂似乎自亂了陣腳,竟然自己稱帝,這樣一來,他所謂的反清復明旗號,就徹底失去了作用,同時他也徹底失去了民心。此時的其他藩王一想,我們為什麼要為吳三桂打仗,頓時整個陣營分崩離析。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吳三桂從始至終都缺少戰略眼光,缺少通盤的考量,缺少反清的決心,其實就是一介武夫,他的失敗似乎是註定的。

2樓:古今謀略

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王輔臣在甘肅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廣州起兵,孫延齡在廣西起兵,吳之茂在四川叛變,蔡祿在河北叛變,鄭經在臺灣響應。另外,還有四川的少數民族土司造反,察哈爾蒙古布林尼造反,青海墨爾根臺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屬國朝鮮也開始造反。

可以說,大半個中國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關外及中原地區。造反的各方,對清朝形成了一種包圍的態勢。然而,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為什麼吳三桂最終還是敗了呢?

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吳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吳三桂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

其一,清兵是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把他們放進來的。

其二,南明的永曆帝,是吳三桂追到緬甸去把他殺死的。吳三桂這「反清復明」的口號,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響應吳三桂的藩鎮雖多,但是與吳三桂同心的少,沒有形成合力所謂與吳三桂不同心,沒有形成合力,又體現在三點:一是藩鎮各自為政,並不聽吳三桂的號令。每一個造反的藩鎮,所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時的利益,並沒有從通盤上進行考慮,更不會服從吳三桂的指揮。

比如甘肅的王輔臣,雖然他是從吳三桂身邊走出去的,吳三桂也在極力拉攏他,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但他其實並不聽吳三桂節制。

二是藩鎮們在吳三桂和清朝之間搖擺不定,首鼠兩端。其中,曾經多次反覆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孫延齡等等。可以說,除了吳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將領鄭經(鄭成功的兒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

總之是搖擺不定。由此可見,藩鎮雖多,真正與清朝硬碰的,卻非常少。

三是吳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鎮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鎮守廣西的孫延齡,先受吳三桂的拉攏,舉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撫下,又投降清朝,後來,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琮擊殺孫延齡。

孫延齡的部眾有和吳世琮發生矛盾,攻擊吳三桂軍隊,後來還成為吳三桂後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說,內部的牴牾,嚴重消耗了反清軍隊自身的力量。

第三,吳三桂在戰略上出現巨大的失誤。吳三桂在領兵北上的時候,他並不敢跨過長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長江以南,想依靠長江天險,與清軍對抗。最後實現就算打不敗清軍,也劃江而治的目的。

但是,我們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政權,可以依靠長江,守住南方防線的。

必須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年邁的吳三桂失去進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進攻的好機會。第四,清軍對反叛的藩鎮實施各個擊破的方式。

清軍的策略是,對各地反叛藩鎮,以招撫為主。只要他們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加官進爵,但是對吳三桂則堅決打擊。再加上吳三桂與個藩鎮關係沒處理好,所以最終他成為孤家寡人。

第五,吳三桂最後階段稱帝,讓他徹底失去民心。吳三桂是打個「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的,表面上尊奉所謂明朝皇室後裔(朱三太子),實際上並沒有尊奉任何一個明朝皇室後裔。這也罷了,畢竟有一點點說服力。

但是最後階段,他想過一把皇帝癮,匆匆稱帝(或者說「周王」)。這樣一來,他便失去了兩方面的支援。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援,二是各反叛藩鎮的支援。

沒有支援,誰還替他打仗?

可以說,在清朝分化瓦解及吳三桂自己作死的雙重作用下,吳三桂走向了滅亡的邊沿。第五,吳三桂病死。吳三桂在世,還可以利用自己多年來與各藩王之間的交情,取得一些支援,有一定的號召力。

吳三桂一死,他的孫子吳世璠完全沒有威望,最終眾人如鳥獸散,被清軍很快就擊敗剷除乾淨了。(參考資料:《清史稿》)

3樓:雨季晚霞紅

敗了主要是吳三桂打了一半就病死了,吳三桂一死,他的兒子又撐不起場面,所以清軍其實是撿了便宜。而且從當時的情況看,吳三桂造反之前是猶豫不決的,三藩的情況都差不多,並沒有什麼必勝的決心!特別是像吳三桂這樣的領導層,他們實則是不想反,只是害怕自己被殺才被架到這個地步的,但是這麼多年的戰爭經驗告訴他們,如果要想活著只有造反這條路,但這條路實在太難走,因為一旦反了你必須要保證軍需物資,吳三桂活著的時候三藩保持軍事上優勢,這和吳三桂的指揮才能是分不開的,吳三桂是當之無愧的軍事人才,所以取得了不少戰績,但吳三桂一死,吳三桂的軍隊立即亂了,我分析一下,主要原因和曹操死了曹丕撐不起場面差不多吧,因為年輕的主帥不一定能指揮得了手下的悍將,一旦手下各自為戰,即使打仗的照樣是原來的部隊,戰鬥力肯定急劇下降!

4樓:朝華晨濡

吳三桂的兵不如清軍的5分之一才是真,如果超過一倍,這麼多軍餉**來!清**肯定不會撥款。就憑雲南一省能養活那麼多兵?

5樓:東晨

1.吳三桂殘暴的統治,剝削當地的百姓,不得民心。

2.當時飲馬長江後,停留了三個月,使得清**有時間調兵遣將,遊說其他勢力。

3.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抓了南明帝,這些事情為反清人士所不齒,不可能真的和吳三桂合作。

6樓:劇蘊秋梵

百姓希望有聖主,賢明皇帝,不希望再內戰,對反清復明口號不感覺,明朝黑暗已推翻,剛過好日日子的中國人,怎麼還會喜歡朱氏統治,師出無正名,百姓們在幫清朝平亂,吳在國人是亂匪,肯定不得民心,自已搗亂失敗

7樓:小自信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戰略部署不完善,還有就是他驕傲自大輕視敵人所造成的結果。

8樓:一蓑煙雨任平生

說白了民心思治,老百姓日子過得下去,誰跟你一起打仗去

9樓:塵一書

因為清朝入關十多年,天下承平,國力日盛,康熙大量重用漢將,舉全國之力平定三藩。

10樓:3兩清湯5片肉

「是清軍的一倍」和「是清軍的兩倍」,有區別嗎

11樓:櫻花在地質考察

一倍,那不就是一樣多。

12樓:扯蛋不耽擱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非天命所歸

吳三桂投靠了李自成,清軍會有多大的把握問鼎中原?

如果吳三桂投靠了李自成,那麼清軍想入關就很困難了,山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吳三桂也不是吃素的。一旦李自成坐斷北京,併為吳三桂提供給養和兵源補充,吳三桂憑險據守,清軍雖驍勇善戰,但估計一時半會兒也很難入關了。22日,吳三桂已經難以支撐,於是投降多爾袞,清軍迅速通過山海關,藉著風沙滿天的掩護,向李自成...

如果不是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南明有實力奪回江山嗎

清朝統一。攻不下山海關就繞過去,前有鐵木真,後有馬奇諾。最多比歷史晚幾個月過長城罷了。李自成暴發戶缺乏統治根基和有力的擁護他的集團。地主階級都得罪光了。靠遊民顯然敵不過清軍。張獻忠太殘暴了也是沒戲的哦。南明政權內鬥不止徒增內耗。但是作為正統來講其在南方還是有比較大的支援和發展空間的。假設李自成和張獻...

吳三桂所說的寧遠指哪,吳三桂的真實歷史

網事漂泊 現在的遼寧興城 天啟六年那次,是努爾哈赤親自率領號稱 十三萬 大軍 實際為五六萬 將寧遠城團團包圍,努爾哈赤以必克之心,不惜一切代價欲攻佔它。當時,關外明軍,除了袁崇煥獨守孤城寧遠,已全部撤到山海關。就在這孤立無援 聽任後金兵圍攻的危機情況下,袁崇煥率軍民頂住了它的猛烈攻擊。努爾哈赤損兵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