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與地幔之間的分介面,科學家是怎樣發現的?

時間 2023-06-21 10:51:02

1樓:鑫鑫很愛車

科學家是通過**和核試驗時產生的**波來猜測的。**波在堅硬的岩石中傳播較快,在較軟的岩石中傳播較慢。據此,科學家把地球內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層,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層叫做地殼,它主要是由各種岩石構成,把地球中心部分叫做地核,把地核和地核之間的部分叫做地幔。

2樓:你還好嗎

主要是因為在這方面每天都會進行一系列的管理和考察,所以一旦出現一些變化,那麼就會清晰的觀察到,而且在這方面也是有了非常高的成就。

3樓:注意防滑

因為通過兩個介質不同、密度不同的東西,感受到震動是不一樣的,所以科學家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測出來的。

4樓:小自信

科學家在不斷的研究中知道了這個事情,通過夜以繼日的工作讓他們有了重大突破。

地殼和地幔的分介面

5樓:暢莎莎

一、地幔和地殼的分介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也就是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介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學家莫霍洛維奇於2023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學家古登堡於2023年發現。

二、地殼:是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底界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km,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km;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km;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三、地幔: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

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

6樓:網友

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是即海平面以下的670公里處。這是因為地殼是較薄的,而地幔是較厚的,二者之間的密度差異會造成分界線。

地殼,地幔和地核之間存在哪些介面

7樓:小貓咪在**

地殼,地幔和地核各層之間主要由什麼物質組成地球是由地殼,地幔,外核和核心組成的。

地球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地幔、地殼。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介面,主要依據**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地球各層的壓力和密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質的放射性及地熱增溫率,均隨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溫度幾乎不變。

地核與地幔之間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與地殼之間,以莫霍面相隔。地核又稱鐵鎳核心,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又分為核心和外核。核心的頂介面距地表約5100公里,約佔地核直徑的1/3,可能是固態的,其密度為10.

5—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頂介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態的,其密度為9—11克/立方厘米。

地幔又可分為下地幔、上地幔。下地幔頂介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為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頂介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

4克/立方厘米,因為它主要由橄欖岩組成,故也稱橄欖岩圈。地殼的厚度約33公里,上部由沉積岩、花崗岩類組成,叫矽鋁層,在山區最厚達40公里,在平原厚僅10餘公里,而在海洋區則顯著變薄,大洋洋底缺失。地殼的下部由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組成,稱為矽鎂層,呈連續分佈,在大陸區厚可達30公里,在缺失花崗岩的深海區厚僅5—8公里。

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和地核 三層之間的兩個介面依次稱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殼+軟流層=岩石圈 縱波,橫波通過地幔速度最大地球外部圈層結構: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不止一個核心,而是兩個即核心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為實心因為地心引力在此創造出的壓力是地球表面壓力的300萬倍。地核是的高溫可以達到華氏13000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上2000度。

地核內的鐵流使物質產生巨大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外來射線的干擾。

地球的構造是分層的,它分為地核、地殼、地幔,其中處於兩層之間的是什麼?

8樓:阿笨

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

地核、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

**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請問,這種變化的原因和動力來自何方?)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

超級**指的是指震波極其強烈的大**。但其發生佔總**7%~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數倍,(這一類比單位讓人更加摸不著頭緒)所以超級**影響十分廣泛,也是十分具破壞力。

9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內部構造。

地球內部具有同心球層的分層結構,各層的物質組成和物理性質都有變化。地球內部是不能直接觀測的,所以有關地球內部的知識多是間接得來的。例如,根據天文學得)知的地球質量和大地測量所得的地球形狀和大小,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

5克/釐米3。但是,地表物質的密度小於 克/釐米3 ;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要比5.

5克/釐米3為大。根據隕石有石隕石和鐵隕石之分,又由於地球有明顯的內源磁場,因此可以推斷地球內部有一個鐵質的地核。主要根據**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所顯示出來的各種跡象,證明地球內部可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3 )個組成部分。

地殼 地球球層結構的最外層。大陸地殼的厚度一般為35~ 45千米 ,喜馬拉雅山區的地殼厚度可達 70 ~ 80 千米。2023年a.

莫霍洛維奇根據近震**波走時確認地殼下介面的存在 ,在此介面以下**縱波的速度由平均 千米 /秒突然增至 千米/秒。

這個分介面後人稱之為莫霍介面。大陸地殼一般分為上地殼和下地殼,上地殼較硬,是主要承受應力和易發生**的層位 ,下 地殼較軟。海 洋 地殼較薄,一般只有一層,且比大陸地殼均勻。

地幔 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平均厚度為 2800 餘千米。2023年,b.

古登堡根據**波走時測定地核和地幔之間的分介面深度為2900千米,這個數值相當準確,與新近算得的數值只差15千米。地幔又分為上地幔( 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一個**波的低速層,低速層之上為相對堅硬的上地幔的頂部。

通常把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塊組成了地球最外層的構造,地球表層的構造運動主要在岩石圈的範圍內進行。

關於地殼均衡的研究認為,巖 石圈下 面有一個物質層,其強度較小 ,容許緩慢變形和在水平方向流動。2023年,j.巴勒爾稱這個物質層為軟流圈。

軟流圈概念和**學中的地幔低速層概念似乎指的是同一個物件,很多人把它們等同起來。板塊大地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可以作大規模的水平向移動。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鐵 、 鎳元素組成 ,半徑為3480千米。1936 年 ,i.萊曼根據通過地核的**縱波走時,提出地核內還有一個分介面,將地核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

由於外地核不能讓橫波通過,因此推斷外地核的物質狀態為液態。

多數**發生在地殼中,其餘的發生在地幔上部正確嗎

10樓:熱愛學習的

不正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發生在地幔上部,其餘的發生在地殼中。

**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特徵是明顯的晃動。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因為**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

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

11樓:康康侃球

是的 這個完全正確。

科學家對蟲洞的認識是多少,科學家說的“蟲洞”是什麼?

60多年前,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提出了 蟲洞 理論。那麼,蟲洞 是什麼呢?簡單地說,蟲洞 是連線宇宙遙遠區域間的時空細管。暗物質維持著蟲洞出口的敞開。它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嬰兒宇宙連線起來,並提供時間旅行的可能性。它也可能是連線黑洞和白洞的時空隧道,也叫 灰道 下面我為大家舉個例子 假如說大家都在一個長方...

科學家與教授的區別,真理與科學的區別 因為專家和教授他們都是科學家,他們不是本質思想家或他們不是真理家,科學家只要一開

用心感悟回答老師 科學家與教授的區別 科學家是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 環境 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 探索 實踐的人士。而教授為大學教師職稱的最高階別,是一種職業。科學家 scientist 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 環境 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 探索 實踐的人士...

動物權利活動家和醫生科學家之間的衝突是什麼

動物權利活動家,過分強調動物的權利,甚至他們的一些行為已經是崇尚動物權利高於人類權利,認為是人類侵佔了動物的領地。醫學科學家經常需要利用動物做實驗科學研究,比如小白鼠 猴子等等,所以就會產生衝突。一方面我們應該理智分析,承認動物造福人類的作用,在保護物種生存權的前提下做科學研究。實際上人類很多行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