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裴安禎遇國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這兩個實驗都是證明dna是生物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兩者在實驗設計、實驗結論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細微的差別,現比較如下:
1.實驗設計思路的比較。
艾弗裡實驗。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思路相同。設法將dna和蛋白質等其它物質分開,單獨地直接地去研究它們各自不同的遺傳功能。
處理方式有區別。
直接分離:分離s型菌的dna、多糖、蛋白質等,分別與r型菌混合培養。
同位素標記法: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的特殊元素(32p和35s)2.兩個實驗遵循相同的實驗設計原則———對照原則。
3.實驗結論(或目的)比較。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結論: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結論: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因為蛋白質並沒有進入細菌體內。
2樓:大師一百
在抗生素面世不足百年之際,細菌耐藥已成為現代醫學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預計在不遠的2050年,死於耐藥菌感染的人數將會超過癌症死亡人數。注:本**根據2019新人教版教材製作。
3樓:黑科技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是隨人們逐步認識到的,它的認識主要通過三段慧個實驗來完沒畝成。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t2噬菌體。
侵染細菌的實驗(用分別含有放射性。
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培養基培養大腸桿菌。)、菸草花葉病毒枯燃森。
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實驗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少部分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兩個重要試驗的主要步驟是什麼了?
4樓:亞浩科技
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格里菲思,1928)
對此,教師在講解是主要講清以下幾點:
1、格里菲思採取「加熱殺死」的目的是針對當時「認為蛋白質在遺傳中起決定作用的物質」,蛋白質在高溫狀態下易變性的特性。
2、加熱殺死的要求:溫度為60度左右,不能太高。只能是使蛋白質變性,而轉化因子結構相當穩定,結構沒有被破壞,具有一定的功能。
3、s型細胞的「轉化因子」能夠與r型細胞的dna重組,並能利用r型細菌的化學成分,合成自身的成分,並組成s型細菌。
用上述三條,就可以解釋實驗三和四。
格里菲思的實驗思路:
實驗驗證:用高溫讓蛋白質失去活性,看是否還能作為遺傳物質。
得出的結論:轉化因子是遺傳物質。
二、證明遺傳物質是dna的實驗(艾弗裡,1944)
艾弗裡的實驗思路:
實驗驗證:將s型細菌中的物質進行分離,分別看它們能否轉化。
得出結論: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以這個實驗要講清以下幾點:
1、對第乙個實驗來說,是在s型細菌的dna控制下,利用r型的菌體內的化學成分,合成了s型細菌的dna和蛋白質,從而組成了有毒性的s型細菌。
2、對第二個實驗,請學生思考,如果將s型菌的莢膜多糖與r細菌一起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嗎?應該不死亡。雖然s型細菌的毒性是由莢膜引起的,但由於注入進去的是少量的,不至於致死(解釋不知對不對).
3、對第三個實驗,是確認實驗。從第乙個實驗中還不能得出dna是遺傳物質,只有經過進一步確認,才能使結論更加嚴謹。
三、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赫爾希,1952)
赫爾希的實驗思路:
發現問題:艾弗裡的分離出的dna純度不高,可信度低。
實驗驗證:最好能找一種生物,dna和蛋白質自然分開,這樣可單獨觀察二者的作用。
得出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侵染的過程: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
在此過程中,合成最主要的:用書上的一段原話。會發現,此實驗的原理與上面兩個實驗的原理都很相近。都是利用別的細菌(前者是r細菌,後者是大腸桿菌)的化學成分,合成自身的物質。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證據是因為?
5樓:機器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dna分子進入噬菌體內,指導察棗合成許多子代噬菌體,具有連續性,是遺傳物質;而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故不能說明蛋白質是否起到遺傳作用。
將噬菌體罩轎的dna進行p32 標記、蛋白質用 s35標記,將標記好的噬菌體注入到大腸桿菌,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進行繁殖,發現新生成的噬菌體裡只有p32,而沒有s35.
—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子代噬菌體中s35和p32的分佈規律。
如果用含放射敗悶拆性同位素p32的培養基培養大腸桿菌,p32將被大腸桿菌整合進體內,感染這種大腸桿菌的噬菌體合成的新噬菌體,其dna核將也含p32而有放射性標記,而蛋白質外膜將無標記。同時,讓另一組大腸桿菌長在含放射性同位素s35的培養基中,類似的,感染它的噬菌體制造的新噬菌體,其蛋白質外膜將被同位素s35標記,而dna核將不會被標記。
6樓:向日葵
試驗原理:s型肺炎球菌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動物患敗血症;r型肺炎球菌對人和動物基本無影響。
轉化試驗。試驗中,艾弗裡等發現dna的純度越高,轉化就越有效。
實驗證明了t2噬菌體是一種專門寄生在大腸桿菌體內的病毒,dna才是遺傳物質。
重建試驗。證明了在只有rna沒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朊病毒朊病毒的發現,證實在某些情況下蛋白質可以作為生物體的遺傳物質而存在。
化學本質:除一部分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朊病毒的遺傳物質是蛋白質外,其餘的病毒以及全部具典型細胞結構的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
存在部位:這種物質是染色體的主要成分。它還存在於細胞核外的質體,線粒體等細胞器中。
基本特性:相對的穩定性,能自我複製,前後代保持一定的連續性並能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結論:絕大多數生物(細胞結構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7樓:晨曦翳羽
艾弗裡的實驗、t2噬菌體侵染、菸草花葉病毒侵染這三個實驗。
8樓:筠哇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9樓:頎野
艾弗裡的實驗只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但沒有證明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主要的遺傳物質是幾個實驗綜合得出的結論。
10樓:謝謝謝
沒有實驗能證明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是哪個啊?
11樓:林傲柏泥秋
艾弗裡用肺炎雙球菌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赫爾希。蔡斯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了dna是真生的遺傳物質!
12樓:資飛雙摩皎
格里菲斯的肺炎雙球菌實驗只證明了有一種轉化因子可以讓無毒的r型活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而艾弗裡證明了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浸染實驗最終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13樓:網友
選c。孟德爾實驗是為了說明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定律;果蠅實驗是為了說明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x光衍射證明了沃森和克里克有關dna雙螺旋結構的猜想。
14樓:勤奮的小鳥陽光
選c題分析: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是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提出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證明基因位於染色體上;dna的x光衍射實驗確認dna的雙螺旋結構。故選c
15樓:臺鴻飛
這涉及到每個實驗的年代和背景問題,知道每個實驗的背景這題就解了1,豌豆雜交,孟德爾得出的是數學統計學規律,當時沒有基因、染色體的概念,連遺傳的概念也沒用。
2,果蠅實驗,是建立在已知,基因和遺傳然後探索規律的實驗……打字太累,自己查年代和背景去吧。
早期主要由哪些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16樓:小建建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艾維瑞實驗,噬菌體侵染實驗,菸草花葉病毒侵染實驗。
17樓:網友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菸草花葉病毒的浸染實驗,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等。
巴斯德著名的鵝頸瓶實驗證明了什麼?
1樓 匿名使用者 巴斯德的實驗證明了引起肉湯變質的是空氣中的微生物。搜巴斯德曲頸瓶實驗,後兩個問題搜巴斯德在微生物學領域做了哪些貢獻就可以了 2樓 匿名使用者 巴斯德鵝頸燒瓶實驗。實驗過程 1.準備兩個燒瓶,一個普通燒瓶和一個曲頸燒瓶。2.把肉湯分別灌進兩個燒瓶裡,普通燒瓶瓶口豎直朝上,曲頸燒瓶瓶頸彎曲...
金魚藻實驗證明了什麼?好像是簡單的植物產生氧氣實驗。你知道嗎
證明了光合作用的存在 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實驗 實驗背景 葉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不但製造有機物,從而貯藏了能量,而且產生氧氣。氧氣通過葉肉組織的細胞間隙 氣室 至氣孔排出。水生植物 如沉水植物 的莖內則具有發達的通氣道,氧氣通過細胞間隙和通氣道最終排出體外。因此,在培養水生 植物時可以看到,光照情況...
哪個實驗證明DNA的半保留複製,哪個實驗證明DNA的半保留複製?真核生物的 要詳細。
聽風 在上世紀中葉 1950s james watson 和 francis crick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以及雙鏈間鹼基配對的模型,根據這個模型,他們進一步提出了dna複製的半保留模型 semiconservative model 雖然這個模型比當時並存的全保留模型 conserva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