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對中國歷史影響更大是哪一場

時間 2021-05-07 20:01:14

1樓:泥叮

淝水之戰與赤壁之戰影響對比:赤壁之戰爆發於東漢末年的公元208年。當時,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正處於雄心壯志的頂點。

曹操進而親率大軍80萬(當時號稱「80萬」,但據周瑜和諸葛亮分析,實際上應不到80萬),揮師南下,要統一全中國。但無奈功虧一簣,在赤壁大戰中,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退回北方。

淝水之戰則爆發於100多年後的公元383年。情況跟赤壁之戰極為相似。當時,中國北方由一代雄主前秦皇帝苻堅統一,中國南方則由東晉統一。

其時,苻堅剛剛統一了中國北方,也正處於個人雄心壯志的頂峰,要揮師南下滅掉中國南方的東晉王朝,統一全中國。無獨有偶,苻堅的軍隊也是號稱80萬。但歷史是驚人的相似,苻堅的80萬軍隊,在淝水之戰中,敗給晉朝的區區8萬軍隊,苻堅隻身狼狽逃回北方。

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都是改變中國歷史程序的大戰役。那麼這兩次戰役中,究竟哪一個,對中國歷史程序的影響更大?

先來看這兩次戰役的相同點:

1. 兩次戰役都是世界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而且都是中國北方的幾十萬軍隊敗給中國南方的幾萬軍隊。

2. 兩次戰爭都充滿了傳奇色彩。赤壁之戰讓風流倜儻、足智多謀的周瑜青史留名。

蘇軾詞,「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誇的就是周郎。淝水之戰則讓「東山再起」的謝安名垂千古。

3. 戰敗的一方,兵力雖眾,但都存在硬傷,因此才導致兵敗。赤壁之戰中,作為中國北方的曹操一方,兵強馬壯,全軍將士上下一心,但硬傷是曹操的軍隊不熟悉水性。

而淝水之戰中,作為中國北方的苻堅一方,雖然也是兵強馬壯,但軍隊內部也存在硬傷。當時苻堅雖然結束了中國北方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但是內部異族之間的明爭暗鬥和勾心鬥角,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爆發。這直接導致了苻堅軍隊在淝水之戰中的失敗。

苻堅敗回北方後,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人果然重新**出去。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

再來看兩次戰役的不同點:

1. 兩次戰役中的人員構成。赤壁之戰中,無論曹操、孫權還是劉備,都是漢人,承續的是正統的中原漢族文明。

也就是說,赤壁之戰中的三方,是漢族文化內部的一場戰爭。無論哪一方獲勝,都改變不了中華大地的主體文明基調。但淝水之戰不同。

淝水之戰中的北方苻堅,代表的是北方遊牧民族文化(匈奴、羯、鮮卑、羌、氐等)。他們雖然取著漢人的名字,但他們信奉的並不是漢族文化,可以說,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沾滿了漢族人的鮮血。所以,淝水之戰,就其精神實質而言,是異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一場戰爭。

如果淝水之戰中,中國南方漢族文化的代表----東晉戰敗的話,中華大地的主體文明基調將被改變,中國漢族核心文化有可能從此從太平洋的西海岸消失,世界歷史將因此而改變。

2. 兩次戰役的勝負對中國歷史文化程序的正負面影響。先看赤壁之戰。

如果赤壁之戰中,曹操獲勝,那麼曹操將統一全中國。按照曹操的軍事和政治才能,重新建立一個不亞於大漢的鼎盛王朝, 絕非痴人說夢。如此,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大唐王朝,有可能提前幾百年就被曹操實現。

當然,這僅僅是猜測罷了,誰也不能保證曹操如果赤壁之戰獲勝後能建立一個鼎盛的中華文明。但實際情況卻是,赤壁之戰以中國南方的獲勝作為結束,延緩了中國統一的程序,直接導致了此後賈后亂政、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和後來長達幾百年的長期**局面。中華核心文化在五胡十六國北方異族的掠奪和**中,摧殘殆盡。

不幸中的萬幸,中華核心文明竟然被偏安一隅的東晉保留了下來,這完全要歸功於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以中國南方(東晉)的獲勝作為結束。力阻了北方遊牧民族的進一步南侵,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所謂「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為隋唐統一王朝的漢族文化實質,奠定了基礎。

因此綜上所述,赤壁之戰對中國歷史文化程序的影響是負面的,而淝水之戰對中國歷史文化程序的影響是正面的。因此愚以為,淝水之戰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更大。

2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之戰爆發於東漢末年的公元208年。當時,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正處於雄心壯志的頂點。曹操進而親率大軍80萬(當時號稱「80萬」,但據周瑜和諸葛亮分析,實際上應不到80萬),揮師南下,要統一全中國。

但無奈功虧一簣,在赤壁大戰中,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退回北方。

淝水之戰則爆發於100多年後的公元383年。情況跟赤壁之戰極為相似。當時,中國北方由一代雄主前秦皇帝苻堅統一,中國南方則由東晉統一。

其時,苻堅剛剛統一了中國北方,也正處於個人雄心壯志的頂峰,要揮師南下滅掉中國南方的東晉王朝,統一全中國。無獨有偶,苻堅的軍隊也是號稱80萬。但歷史是驚人的相似,苻堅的80萬軍隊,在淝水之戰中,敗給晉朝的區區8萬軍隊,苻堅隻身狼狽逃回北方。

先來看這兩次戰役的相同點:

1. 兩次戰役都是世界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而且都是中國北方的幾十萬軍隊敗給中國南方的幾萬軍隊。

2. 兩次戰爭都充滿了傳奇色彩。赤壁之戰讓風流倜儻、足智多謀的周瑜青史留名。

蘇軾詞,「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誇的就是周郎。淝水之戰則讓「東山再起」的謝安名垂千古。

3. 戰敗的一方,兵力雖眾,但都存在硬傷,因此才導致兵敗。赤壁之戰中,作為中國北方的曹操一方,兵強馬壯,全軍將士上下一心,但硬傷是曹操的軍隊不熟悉水性。

而淝水之戰中,作為中國北方的苻堅一方,雖然也是兵強馬壯,但軍隊內部也存在硬傷。當時苻堅雖然結束了中國北方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但是內部異族之間的明爭暗鬥和勾心鬥角,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爆發。這直接導致了苻堅軍隊在淝水之戰中的失敗。

苻堅敗回北方後,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人果然重新**出去。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

再來看兩次戰役的不同點:

1. 兩次戰役中的人員構成。赤壁之戰中,無論曹操、孫權還是劉備,都是漢人,承續的是正統的中原漢族文明。

也就是說,赤壁之戰中的三方,是漢族文化內部的一場戰爭。無論哪一方獲勝,都改變不了中華大地的主體文明基調。但淝水之戰不同。

淝水之戰中的北方苻堅,代表的是北方遊牧民族文化(匈奴、羯、鮮卑、羌、氐等)。他們雖然取著漢人的名字,但他們信奉的並不是漢族文化,可以說,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沾滿了漢族人的鮮血。所以,淝水之戰,就其精神實質而言,是異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的一場戰爭。

如果淝水之戰中,中國南方漢族文化的代表----東晉戰敗的話,中華大地的主體文明基調將被改變,中國漢族核心文化有可能從此從太平洋的西海岸消失,世界歷史將因此而改變。

2. 兩次戰役的勝負對中國歷史文化程序的正負面影響。先看赤壁之戰。

如果赤壁之戰中,曹操獲勝,那麼曹操將統一全中國。按照曹操的軍事和政治才能,重新建立一個不亞於大漢的鼎盛王朝, 絕非痴人說夢。如此,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大唐王朝,有可能提前幾百年就被曹操實現。

當然,這僅僅是猜測罷了,誰也不能保證曹操如果赤壁之戰獲勝後能建立一個鼎盛的中華文明。但實際情況卻是,赤壁之戰以中國南方的獲勝作為結束,延緩了中國統一的程序,直接導致了此後賈后亂政、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和後來長達幾百年的長期**局面。中華核心文化在五胡十六國北方異族的掠奪和**中,摧殘殆盡。

不幸中的萬幸,中華核心文明竟然被偏安一隅的東晉保留了下來,這完全要歸功於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以中國南方(東晉)的獲勝作為結束。力阻了北方遊牧民族的進一步南侵,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所謂「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為隋唐統一王朝的漢族文化實質,奠定了基礎。

因此綜上所述,赤壁之戰對中國歷史文化程序的影響是負面的,而淝水之戰對中國歷史文化程序的影響是正面的。因此愚以為,淝水之戰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更大。

3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之戰是中國古代著名戰役的經典,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範例,可謂是家喻戶曉。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雙方亦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是曹操和孫權、劉備在今湖北江陵與漢口間的長江沿岸的一場戰略會戰,對於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這場戰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的孫、劉聯軍,面對總兵力達二十三四萬之多的曹軍,正確分析形勢,找出其弱點和不利因素,採取密切協同、以長擊短,以火佐攻,乘勝追擊的作戰方針,打得曹軍丟盔棄甲,狼狽竄北,使曹操「橫槊賦詩」、併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諸東流,從而成為歷史上運用火攻,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

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

前秦壽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不稱皇帝)。[3]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後[4],國力大增,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樑(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併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併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

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5][6]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7]同年,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當時的東晉,長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則屬於謝氏當政,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係,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戰前準備

太元二年(377年),東晉朝廷任命桓衝的兒子桓嗣為江州刺史。又任命五兵尚書王蘊都督江南諸軍事,兼徐州刺史,任命徵西司馬兼南郡相謝玄為兗州刺史,兼廣陵相,監長江以北諸軍事。[8]後來謝安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戍衛北方領土。

[9]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10]桓衝為荊州刺史,防禦荊襄地區;謝玄鎮廣陵,與謝安防禦淮南地區。為了加強**軍力,晉孝武帝令謝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等人,成立北府軍。[

赤壁之戰翻譯,《赤壁之戰》原文 翻譯

星光傲視 曹操在大寨中,與各位將領商議,只等待黃蓋那邊有沒有訊息。那一天東南風起猛烈地颳了起來。程昱進帳告訴曹操說 今天東南風刮起來了,應該多加提防。曹操笑著說 冬至時節,陽氣復生,這個時候,偶爾有東南風也不奇怪?軍士忽然報告說江東有一隻小船來,說有黃蓋密信。曹操馬上叫他進來。那個人呈上書信。信中說...

赤壁之戰的內容,什麼叫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過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他只等兵士練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領,就下令...

淝水之戰及其評價,淝水之戰的特點

苻堅能夠起用王猛,也算個人物 淝水之戰中卻糊塗得可以 最有可能記載淝水之戰的史書 資治通鑑 晉書 等有記載 資治通鑑 常簡作 通鑑 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403年 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 公元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