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大臣帶著主力部隊出征,是皇帝擔心的事。你想想,換做是你,這個大臣要是心懷不軌,拋妻棄子,指揮大軍掉頭打你,你就慘了,皇帝就換他做了。
再退一步,大臣不會起二心,但是打敗仗了,把主力部隊打沒了,那皇帝的日子也過不安穩了,很快敵國就會打來。
所以,大臣一般要表忠心,決心。同時,打不贏的時候,要最大程度儲存戰力。其實和現代企業一樣,單位時間,投入,成本,效益,影響的綜合評估。
諸葛亮為什麼要追述自身經歷和追憶白帝城託孤一事?
2樓:黛妮
一、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二、附原文如下:
出師表三國.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人物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2]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後追隨劉備,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後,被封為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光復大漢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將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3樓:石榴妹dmvl19檹
追述自己的經歷,表達「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也表明盡心盡力之原因所在:報先帝知遇之恩。
請採納答案,支援我一下。
諸葛亮為什麼要追述自身經歷和追憶先帝白帝城託孤
4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收斂鋒芒,因此,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一方面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面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天子」的把柄.而他又收斂鋒芒,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感念劉備對他的三顧茅廬的恩情
《出師表》中諸葛亮追憶「白帝城託孤」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6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他忠心不二辦事謹慎(所以先帝把大事交給他)
劉備白帝城託孤,為什麼要將諸葛亮和曹丕對比?
7樓:手機使用者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頂尖的謀士之一,他原本躬耕於隴畝,後感於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答應出山相助。此時劉備還沒有任何根基,正是憑藉諸葛亮的努力,才得以拿下荊益兩州,並奪得漢中,成就了霸業。後來劉備託孤白帝城,將一生的基業和幼子全部託付給他,他則一面輔佐幼主劉禪,一面準備北伐,想要完成劉備恢復漢室的弘願,最終累死在五丈原。
很多人都會羨慕他與劉備之間的情誼,認為他們是處理君臣關係的典範。然而事實上他們的關係並非如此融洽,劉備臨終前,曾讓諸葛亮經歷了生死考驗。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當年劉備依附劉表,擔任了新野縣令一職,但是他不甘屈居於此,於是開始招攬人才,後來經徐庶舉薦,他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相助,並對關張等人稱讚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之後他也的確一直倚重諸葛亮,大多數事情都會過問諸葛亮的意見,建立蜀漢政權之後,更是封諸葛亮為丞相,使其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夷陵之戰失敗之後,他狼狽逃回白帝城,選擇了向諸葛亮託孤,言說諸葛亮的才華遠勝曹丕,一定能夠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如果劉禪能夠做好一國之君,就好好輔佐;如果劉禪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的這段話,看似是待諸葛亮親厚,連皇位都可以相讓,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他一開口就說諸葛亮的才華遠勝曹丕,此言如果與後面的話連在一起理解,則可以理解為他相信諸葛亮憑藉過人的才智,一定能夠一統天下。可是當時是三國鼎立的狀態,東邊還有孫權的存在,他為何單說曹丕不說孫權呢?
也許有讀者會說孫權此時還未稱帝,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曹丕皇位的**。
眾所周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把持朝政,卻沒有廢漢帝自立,曹丕繼承了曹操的權勢和地位之後,卻逼迫漢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此時劉備說諸葛亮「才十倍曹丕」,目的在於敲打,而非誇讚。之後那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是相當於把話點明瞭。
如果他真心想讓諸葛亮在劉禪不成器的時候取而代之,最正確的做法則是留下詔書,讓諸葛亮在廢帝之時,可以名正言順,而不是口頭許諾說「君可自取」。諸葛亮正是看透了劉備的敲打之意,才痛哭流涕的表達自己的忠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通過後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確實如自己所言,明知劉禪無能,卻從未有過反叛之心,反而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劉備卻依舊不放心,在託孤之後,又給此事加了一層保險,他詔誡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在此時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其目的不是提高諸葛亮的身份,而是完全斷絕了諸葛亮的稱帝之路。因為經他如此一番運作之後,諸葛亮與劉禪有了父子之名,如果諸葛亮敢廢劉禪自立,則是「父奪子位」,一定會為天下人所不恥。
諸葛亮智計無雙,憑一己之力說服孫權聯劉抗曹,這才使得劉備有了安身之地,併成就了霸業,在劉備去世之後,他也兢兢業業,以完成劉備一統天下的遺願為己任,可以說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忠義二字。否則以他之能,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就完全有能力取而代之。只不過劉備並不信任他,反而對其產生了忌憚心理,甚至說出「君可自取」之語進行試探。
依據劉備的性格,我們不難想象,如果諸葛亮真有自立之心,會落得什麼下場。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一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8樓:閒看三國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泣曰:君才十輩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劉備這麼說,很可能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是以自己的終生目標為出發點說的,畢竟滅曹興漢才是劉備的夙願。第二方面很可能是在試探諸葛亮,看他有沒有像曹丕一樣奪權的念頭。
先說第一層含義,劉備起兵之時天下大亂,其志便是可以匡扶漢室,所以只要誰和朝廷、和大漢皇帝過不去,那就是他的敵人。當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之後,劉備後半生的敵人就固定了,那就是曹操。
劉備終其一生,除了因關羽之死失去理智伐吳之外,一天都沒有忘記過伐魏之事。
當聽說漢王朝被曹魏取代後,劉備為此曾「痛哭終日,下令百官掛孝,遙望設祭。」從沒有聽說孫權因為漢朝的滅亡而有什麼動作,而是彷彿無事之人一樣置身於外,由此可知劉備的仇恨和目標從來沒有變過。
到了臨死之際,他也終於醒悟自己當初不聽諸葛亮的勸誡伐吳是錯的了,但已經沒有了改過的機會,於是才將自己的遺志託付諸葛亮,但又怕劉禪不成大器耽誤諸葛亮北伐,所以才會說出這樣的話,為了北伐大業,劉備甘願把江山讓給諸葛亮。
事實證明劉備還是有先見之明的,因為之後劉禪果然拖了諸葛亮的後腿。
演義第一百回,諸葛亮大敗司馬懿,正準備大展拳腳之時,司馬懿施反間計,讓劉禪以為諸葛亮要造反,於是下詔宣諸葛亮班師回朝。
前線的諸葛亮收到離詔書後,「仰天嘆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側!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也。若奉命而退,日後再難得此機會也。」
如果諸葛亮自為成都之主,那麼就不會發生這種得勝反退的事情,說不定這一次就可以趁勝而進,歷史也許就要改寫了。
再說第二層含義,劉備託孤的時候曹丕已經是魏國皇帝了,劉備把諸葛亮和曹丕放在一起比,並說出了諸葛亮可以自領成都這樣的話,可理解為這是化被動為主動的一種策略。
劉備知道自己的兒子肯定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與其等諸葛亮以後準備充分了謀反,不如趁現在直接就把最壞的結果出說來,看看諸葛亮是什麼反應。
果然,諸葛亮聽到劉備的話後,「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諸葛亮又不傻,當著蜀漢一干開國重臣的面,聽劉備這麼一說,他要是稍微表現的有一點心動或者猶豫,那恐怕就不會再有後來的六出祁山故事了。
有句老話說:伴君如伴虎,稍不小心可能粉身碎骨都不知道是因為什麼。此話一點也不假,劉備當時說出這樣的話具體心裡在想什麼,除了他自己,恐怕沒人能知道了。
但我更願意相信他是真的甘願在劉禪不稱職的情況下由諸葛亮接下蜀漢這架大車的方向盤。
諸葛亮為什麼要追述自身經歷和追憶白帝城託孤一事
黛妮 一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二 附原文如下 出師表三國.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
諸葛亮為什麼不東征 諸葛亮為什麼要南征?在當時有什麼影響呢?
諸葛亮為什麼要南征?在當時有什麼影響呢?南邊有很多少數民族,影響到了當時國家的發展,而且也是為了擴大國家疆土面積所以才會選擇南征。這在當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且也給很多少數民族敲響了警鐘,也統一了中國。諸葛亮這樣的做法也給其他諸侯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體現了當時劉備的實力。因為諸葛亮想要維護蜀漢政權,...
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北伐失敗,諸葛亮為什麼要降趙雲的職?
這是因為在北伐的過程中,趙雲主動帶兵去迎戰曹真大軍,但是在打仗的過程中,趙雲因為自己一時的失誤,並且沒有跟諸葛亮的計謀計策進行很好的配合,導致士兵受傷過重,所以在北伐失敗之後,諸葛亮對趙雲進行了相應的處罰。街亭失守,趙雲和馬謖都有責任。由於分工不同,趙雲責任小。並且在失敗後,趙雲沒有逃避責任。因為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