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為什麼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時間 2021-08-11 17:18:33

1樓:淺未

《三國演義》裡徐庶在離開劉備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一天,劉備正要去隆中拜訪諸葛亮,水鏡先生司馬徽來訪。

賓主落座,司馬徽高度評價了諸葛亮。

「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

司馬徽認為諸葛亮是能夠和姜子牙、張良這樣的開國重臣相提並論。

但令人不解的是,司馬徽高度肯定了諸葛亮的才能,卻對諸葛亮出山抱有消極看法,認為諸葛亮難以成功。

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

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水鏡先生劇照

諸葛亮不得其時,至少有三方面:

一諸葛亮出山太晚

先比較一下曹操和孫策最重要的謀士出山時間。

郭嘉出山是在196年,此時的中原大地正是群雄割據,除了袁紹外,其他勢力都不算太強,曹操有充足的時間和舞臺。

周瑜和孫策一起打天下是195年,此時這兩個20歲的年輕人面對的是一片混亂割據的江東。

郭嘉、周瑜一出山就是幫各自主公打天下、討伐別的勢力,但諸葛亮一出山卻是跟著劉備逃亡、惶惶若喪家之犬。

曹操南下劉備被迫攜民渡江

諸葛亮出山是在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此時的天下形勢已經非常明朗。

大漢十四州,曹操已經完全佔據了北方八州(幽州、冀州、幷州、青州、徐州、豫州、兗州、司隸),還佔有雍州、荊州、揚州的一部分。

江東孫吳,已經是第三代在經營,民殷國富,文武眾多,也不能圖。

用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的話說,對曹操是「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諸葛亮出山太晚,曹、孫兩家得到了群雄割據時期的發展機遇,而劉備卻喪失了先機,蜀漢立國底蘊不足。

二劉備集團不得天時地利

曹、劉、孫三家,孫吳佔據地利,有長江天塹,孫吳進可攻、退可守。

人和,三家都各有利弊。

最重要的天時在曹魏。

曹魏的天時,在於無論是領土、人口、兵員、財貨,魏國比蜀國吳國加起來還要多,而且時間越長這個優勢越明顯。

這裡面有一個南北差距問題。

中國歷史上,南方經濟正式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時期。

在這越往前,南方和北方比,差距越大。

三國時期,北方對南方有壓倒性優勢,大漢朝十四州,十個在北方。

之所以曹魏佔據北方,卻遲遲不能統一,是因為亂世對人口和生產的破壞太大,「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北方遭到巨大的戰爭創傷,南方卻保持了大體上的和平。

但是,隨著天下紛爭朝著三國鼎立、長期對峙的方向發展,北方經濟和人口正在恢復。

曹操在北方屯田恢復生產

時間越長,曹魏對蜀國、吳國的優勢越明顯。

這就決定了劉備集團必須以進攻代替防守、不斷北伐。

然而天時決定地利。

由於諸葛亮出山太晚,北邊曹操太強、東邊孫權要結盟,劉備錯過群雄割據紅利期,最後只能去益州。

益州有險峻的山川,是立國的天然屏障。

然而天時在曹魏一方,而且諸葛亮的志向是統一天下,崇山峻嶺反而成了諸葛亮的阻礙、曹魏的屏障。

事實亦如此,最後曹魏對付諸葛亮北伐,只需堅守不出,諸葛亮糧盡就只能退兵。

天時、地勢如此,諸葛亮也只能無可奈何。

火燒上方谷失敗諸葛亮無可奈何

三掌權時間太晚、太短

最後一個不得其時,是諸葛亮掌權太晚,而且時間太短。

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歸、託孤白帝城,此時已是223年。

本身蜀漢就是實力底蘊最弱的一方,不到五年卻經歷了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敗北兩大創傷,蜀國的國本動搖。

諸葛亮必須用心恢復戰爭創傷、平定南方、安撫蜀國內部矛盾。

等到諸葛亮做好這些必須的工作,決定北伐,已經是228年。

諸葛亮北伐

曹魏已經立國八年,孫吳離稱帝只差最後一步。

此時的蜀國,已經是人才凋零,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老邁的趙雲,法正和龐統早已去世。

而且諸葛亮真正北伐到去世只有六年時間。

再比較下曹操,曹操赤壁之戰是208年,去世是220年,曹操佔據北方、還有12年時間去統一天下。

以曹操的個人才能、魏國勢力之強,歷時十二年都沒有滅掉南方勢力,何況諸葛亮北伐,是以弱國攻擊十倍於己的強國,中途還要跨越秦嶺天險、千里運糧!

諸葛亮止步五丈原

因此,說諸葛亮「不得其時」,是有依據的。

諸葛亮出山時間太晚,沒有得到群雄割據時期的發展機遇,待他出山時劉備已喪失先機,只能被動選擇往益州發展;

在劉備集團勢力上升期和最強大階段,諸葛亮不能親自掌權,關羽違反與東吳聯盟的策略、他無能為力,劉備不聽勸告執意伐吳、他還是無能為力。

諸葛亮親自掌權,已經是蜀國元氣大傷、國勢衰退不可逆轉,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那份執念,他只能拼儘自己最後的心力、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

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什麼意思

2樓:uriel奮

釋義:諸葛亮遇到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個亂世之中,一生操勞是在所難免的,最後諸葛亮無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說明了這一點。

這句話中的,孔明未得其時,並不僅僅是指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間。未得其時中的這個「時」字指的是天時中的時,是諸葛亮出山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正是因為他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最後還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後落得個出身未接身先死的悲壯結局。

擴充套件資料:

諸葛亮生平事蹟:

1、隆中對策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

能瞭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

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

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

」」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2、赤壁大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

」。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訊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阪追上並大破劉軍。

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

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

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裡,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3樓:小超互娛樂

諸葛亮雖然遇到了能夠讓自己施展才能的明主,可是此時漢室已式微,儘管孔明身負雄才大略,懷抱天下,然而想輔助劉備復興漢室已經無望了,可謂生不逢時。

「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句話中的「時」指的不是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機,而是人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天時」。

「臥龍雖得其主」是說諸葛亮投奔劉備是找對了人,但「未得其時」,意思是說諸葛亮不得「天時」,所以他六出祁山不勝,最後秋風五丈原,只落得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

實際上,這句話是**中寫的司馬徽的一句讖語,而不是說當時諸葛亮的某個情況,所以司馬徽才會為諸葛亮感到可惜。

擴充套件資料:

六出祁山:

建興十年(232年),諸葛亮在黃沙休兵勸農,製作木牛流馬等,並且練兵講武,準備再次北伐。 建興十一年(233年)冬,諸葛亮為再次北出祁山派遣諸軍運米,集結大軍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

魏將郭淮認為蜀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蜀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導致功敗垂成,於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

而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親自率軍打敗。

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絡。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果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

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了。

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後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魏軍將領見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紛紛要求出戰,為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

曹睿便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

司馬懿曾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

「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重。

三國演義中回馬薦諸葛一集裡水鏡先生說,臥龍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 是什麼意思

2l的說法根據三國演義來說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是按照三國志來就說法不同了 因為諸葛亮的志向非同一般。魏略 說,諸葛亮曾經對他的三個朋友 石廣元 徐元直 孟公威說,你們從政,官可以做到刺史 郡守。朋友們反問足下呢?只有微笑,沒有回答。其實答案早就有了 每自比管仲 樂毅 管仲是什麼人?名相。樂毅是什麼人?名...

水鏡先生和諸葛亮的故事,三國演義水鏡先生和諸葛亮是否是師徒關係?

傳說諸葛亮小時候拜東漢名士水鏡先生為師,向他學習天文地理和兵法謀略。那時,還沒有鐘錶,為了計時,水鏡先生在院子裡餵了一隻花頸公雞,訓練公雞按時鳴叫。於是,花頸公雞學會了每到中午要叫三聲。水鏡先生聽到雞叫,就下課了,可諸葛亮還沒學夠呢。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諸葛亮想了一個辦法...

三國演義很假 怎麼沒人說?三國演義是真的嗎?

首先我們要清楚 三國演義 只是一個 並不是一本史書。是經過作者藝術上的加工,最重要的是要好看,情節要豐富,內容要生動,越是吸引人就越好,所以有許多情節是羅老師虛構出來的,目的就一個為了好看。如過五關斬六將 三英戰呂布 舌戰群儒 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為了是書更加吸引讀者。所以 三國演義 是一部文學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