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是清末統治者,清朝還會滅亡不

時間 2021-09-01 04:08:34

1樓:文科小雨學姐

。在清朝末期的時候,清朝已經實行閉關鎖國一百多年了,所有的大臣和百姓都已經習慣了沒有外人入侵的生活,都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皇帝也並沒有想要開關的打算,而是故步自封,不肯邁出半步,仍然固守著**上國的夢。那個時候,中國的各種軍事水平,經濟水平都不如西方國家,在面對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下,他只能被動的防守,被西方聯軍打的潰不成軍。

所以當時的國家局勢已經定了下來,內有起義軍作亂,外有虎視眈眈的西方聯軍,清朝的處境可謂是內憂外患。如果康熙生活在這個時期,我覺得也是沒辦法改變當時清朝所面臨的困境的。康熙首先是經過了殘酷的奪嫡之戰,踩著眾人的鮮血踏上王位的,而且在位期間也有許多豐功偉績,可以說康熙是一個十分有謀略的君王。

在位期間,除鰲拜,平定叛亂,使臺灣歸順,擴大了疆域等等,足以說明他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康熙所接受的教育仍然是固有的封建傳統思想,就算是他是清末統治者,他也不一定可以勵精圖治,敢於接受外來先進文化。更何況那個時候皇帝的阻力有很多很多,清末前期有慈禧太后把持朝政,皇帝就是慈禧太后的傀儡,並沒有什麼親信以及實權。

後期清朝國力衰弱,內憂外患之下,已經失去民心,並且也沒有能夠與西方國家打仗的實力,整個國家的落後是可怕的。就算康熙思想先進,敢於改革,但是僅僅靠他一人之力也是註定會失敗的。所以不論是誰來當皇帝,結局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畢竟當時的情況就是那樣,誰都無法改變什麼。

2樓:河工大校草

我個人看法:任然會。因為在最後的清末,清朝是整體的制度都出現了問題,康熙能否醒悟都是個問題,而且什麼都沒有,清朝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3樓:紅氏趣味娛樂

沒有經久不衰的朝政,而清朝的閉關鎖國,驕傲自大,也是清朝走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康熙後期也是禁海的。

4樓:_黑心傷品

依舊會滅亡。換一個統治者也無力迴天,閉關鎖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改變的,而留給統治者的時間並不多。

5樓:

我覺得有康熙在清朝那時候應該不會滅亡,依照康熙的雄才大略,一定會進行制度改革同時取消閉關鎖國,令清朝強大起來。

6樓:嫣然

來哪個很厲害的皇帝都沒用,當時中國的軍事實力是比西方的差太多了,康熙來了,也會被西方的軍隊打得練練敗退。

7樓:

當然不可能。中國的歷史一直都是君主**不斷加強,而到了清朝,君主**已達到頂峰,即使是康熙也是推行君主**的,一件事物走到了頂端不是後退就是滅亡。

8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把這兩個皇帝的位置交換一下,會有怎樣的結局呢,其實未必會更好,因為在康熙爺當皇帝的時候,雖然只是剛開始的時候被人操縱,可是他有非常好的政治條件和背景,在當時國外的壓力並沒有那麼大,根本不需要擔心這些。而且在開國之初,因為有明朝的百姓和皇家掠奪的大量的土地和珠寶,所以他們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富裕的。雖然人們並不滿意換了一個民族來統治他們,但是能夠結束長期的戰亂,就算是換一個皇帝,他們也不會拼死抵抗,所以反抗的人民並沒有很多。

9樓:luu陽光的

當時清朝的情況,來哪一個皇帝后果都是一樣的,閉關鎖國的危害太大了,對整個國家的贏太大了。

10樓:m涼暮

還是會的,當時清朝的閉關鎖國極為嚴重,康熙不太可能力挽狂瀾,最好也就給清朝續下命,滅亡是遲早的事

11樓:餘溫

會,那個時候,中國的各種軍事水平,經濟水平都不如西方國家,在面對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下,他只能被動的防守,被西方聯軍打的潰不成軍。

12樓:匿名使用者

感覺不會,首先分析一下清末滅亡的幾個重要根源

內部奢靡貪腐成風,導致百姓離心離德

閉關鎖國,導致**落後,而且現在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如果資源很豐富的同時,外交又很失敗0,那麼無論你是有石油、重金屬還是礦產,都會遭到侵略

軍事訓練落後,在八國聯軍漏出爪牙之前,清朝已經多年沒有戰事,加之閉關鎖國兵士對洋槍、洋炮一無所知,加之貪腐成風,軍中**多為無能力之輩,

總結一下,內部貪腐,外交鎖國,軍事落後,而這樣一個清末,竟然還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裕國家,好比說,一位80歲的老人,捧著一箱金子,走在大路上,遇到八個年輕人,年輕人奪這箱金子是違法的,而國與國之間並沒有對與錯,只有強與衰。

當然清末走向滅亡還有其他很多細枝末節的原因,但是究其根源,無非這三條

分析這三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把慈禧換成孝莊,

康熙曾親口說過一段話: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說白了,無孝莊則無康熙,單獨摘出來說完全不成立,康熙一生也沒有走出孝莊的教育影子。我們再來分析這三個問題於康熙,

第一條,貪腐成風,要說這個,得從康熙親政開始算,當時顧命大臣有四位,蘇克沙哈,遏必隆,鰲拜,索尼,

其中鰲拜、遏必隆為**,蘇克沙哈為**,索尼稱病退出黨爭

當時的狀況是結黨,圈地、**、亂政,單說貪腐要比清末要惡劣得多,但對康熙來說都不是問題;

雖說清末遍地**,但是康熙對**從不手軟,顧命大臣四位,康熙除掉三位,中流砥柱索額圖、明珠盡皆伏法,其他**被康熙收拾掉的更是數不勝數,借用電視劇中的一句臺詞,「當朝大學時,總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罷免四位,六部尚書,朕不得不罷免三位」,雖然電視劇臺詞為了藝術表現有所誇張,但是也能體現出,只要是**,來多少殺多少的氣勢;

可能有人要問了,難道讓換位給康熙,康熙在清末上任就會把當時所有的**都趕盡殺絕麼?那豈不是天下大亂,這點更非問題,康熙在位時,非常善於提拔人才,即殺即任即可;

第二條,閉關鎖國;

可能一說到這個,有人就要提康熙晚年鎖海,這個問題,這裡不再論述,一是因為本就是晚年決定,二是也有當時的政治考量

說一下康熙本人是否排外,

首先康熙帝本人身為滿人,卻虛心學習漢文化、蒙文化;

重用洋人,如

湯若望官居一品(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2023年—2023年);

南懷仁官居二品(ferdinand verbiest,2023年10月9日—2023年1月28日);

白晉(joachim bouvet,1656—2023年);

宗教方面康熙帝也不排外,諸如張誠、徐日升等宣傳天主教之人康熙帝也給予理解與幫助,

雖三擊蒙古,最終擊殺葛爾丹,最後卻與蒙古建交;

雖多與沙俄於黑龍江地帶摩擦,最後雙方卻簽署尼布楚條約;

其次康熙帝時期,清朝與44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以上林林總總,可以說明,康熙外交方面並不排外,而是該戰則戰,該和則和,該談則談

第三條,軍事力量

軍事力量,大致分為三條,軍事裝備、訓練質量、部隊數量;

軍事裝備,我們知道,雖說火藥是國人發明,但是當時火器確實是洋人之長,康熙帝是重用洋人造紅夷大炮的,以清朝的財力與礦產資源,如果積極籌措軍備,怎麼可能洋槍、洋炮少於洋人?

訓練質量,當時不存在空軍,陸軍多以步兵、騎兵為主,海軍多以紅夷大炮為主,這部分直接用戰績說話為好,

騎兵徵噶爾丹、擊沙俄,噶爾丹陣亡,托爾布津被擊斃,勝

陸軍平三藩,三藩盡滅,勝

海軍戰鄭經,七府連敗,二島亦喪,勝

部隊人數,康熙帝初期,清朝部隊人數為45萬人,其實部隊總數是跟人口掛鉤的,康熙帝時期人口數約為1.5億,而清末人口為4億,

其次沒算三藩兵力,三藩的兵力大多沒有明確記載,只有耿精忠有一段明確記載,在《清史稿》中有這麼一段「精忠授弘勳將軍,眾至十萬,陷樂清、天台、仙居、嵊縣,而寧海、象山、新昌、餘姚諸縣土寇競起。」

大家都知道,耿在三藩之中,勢力遠不及吳,且有10萬軍隊,那麼這三人的軍隊,最少說也得30萬人以上;

那麼我們不計算總人數壯丁,把部隊人數都壓在常時軍隊最低數,保守的說也有75萬軍隊。

而八國聯軍海軍共4970人,陸軍共49360人,總計54330人,

最後總結一下,

在貪腐問題解決之後百姓同心同德,

外交不排外不鎖國,

軍事裝備、訓練、人數不落後

請問怎麼可能在百姓同心同德的本土被5萬人擊敗75萬人?而且如果清末如此強盛,壓根就不會有這場戰爭,5萬人同等裝備訓練,異地作戰75萬人,豈不是以卵擊石?

當然了,說了這麼多,把康熙移位到清末也無異於關公戰秦瓊,究其原因都是怒其不爭,大家知道當年來瓜分中國的義大利派遣了幾個人麼?陸軍80人,海軍5人,就這區區85人還是由民間水手組成,如若清末如此強盛,壓根就不會有這場戰爭,5萬人同等裝備訓練,異地作戰75萬人,豈不是以卵擊石?

現在我們是個強國,正值建國70週年,我們的軍備、財力等等都可以說對得起強國之稱號,希望我們祖國,永不再承受東亞病夫之招牌,

假如清朝沒有康熙,清朝會滅亡嗎?歷史會怎樣發展?

13樓:猜火柴

就算清朝沒有康熙,那還有孝莊太后坐鎮著,大清滅不了。更何況康熙也是從一個小屁孩成長為一個千古大帝的,這除了他自身的勤學博智之外,最關鍵的還是因為有孝莊的栽培。

我們都知道康熙是千古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大清日漸強盛,百姓安居樂業,還為後世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但是我也僅知道康熙,但是對於站在康熙背後的孝莊太后卻很少有趣深入瞭解。孝莊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賢能的皇后,她一生輔佐順治、康熙兩任皇帝,為大清的江山穩固作出了重大貢獻。

順治帝駕崩後(也有傳聞順治是出家了),孝莊忍住悲痛,震懾四方,不讓有心之人趁虛而入,動搖大清國。

你要知道,康熙帝登基的時候年僅8歲,這對於孝莊和康熙,可以用孤兒寡母這個詞來形容,順治帝一撒手不管,各方勢力都對著孝莊和康熙虎視眈眈。孝莊雖然位居深宮避嫌,但也是盡心輔佐康熙帝,言傳身教,使得康熙帝早早就有了憂患意識和處理政事的魄力。而且不管是在處理輔政大臣的問題上,還是定三番,孝莊都給了康熙帝很好的建議。

好在幼年的康熙也爭氣,也學到了自己祖母的智慧,在不斷的磨礪中,他終於成為了有鴻鵠之志,睿智且英明的康熙帝。

所以很多人就有了假設,假設康熙帝一開始就患天花早夭了,假設歷史上沒有這個人,當順治帝一撒手人寰,那麼大清是不是就會亡了。有這樣疑問的小夥伴,說明對清朝前期歷史不太瞭解,對孝莊太后也不太瞭解。孝莊太后是一路追隨在連年征戰,到最後入關建立大清帝國的人,她的智慧之高,魄力之大是不可估量的。

那時候的大清只要有孝莊太后在,那他就必然不會被滅亡,就算沒有康熙帝,也會在孝莊的栽培之下,出現另外一個明君的。

清朝統治者是怎樣進入中原的

滿洲人看到明 內部的危機日益激化,早就有滅亡明朝 佔據中原的野心。他們一方面招降納叛,對明朝官僚盡力收買,諸如李永芳 范文程 寧完我 洪承疇 祖大壽 尚可喜 孔有德 耿仲明等人都先後投靠了滿洲,得其重用,給明朝造成重大威脅。另一方面又經常派兵打進長城,在河北 山東等地燒殺搶掠,甚至三度包圍京師,造成...

清朝統治者是怎樣認識清王朝和世界的

中原小象 清代統治者和歷代統治者一樣,對天下的概念是幾個同心圓,最核心是皇宮,外一圈是京城,其次是京畿 其次是本土 其次是內藩 其次是外藩,之外是 化外之地 也就是野蠻人 未開化之地。就是這樣 在清朝統治者眼中,自己當然是 上國 北京是京師 直隸 現河北 天津 是京畿 蒙 藏這樣的地方屬於內藩 朝鮮...

東珠被清朝統治者視作珍寶,它有何珍貴意義

東珠被清朝統治者視作珍寶,是天下奇珍,十分的寶貴 東珠,滿語為 塔娜 清朝將產自於東北地區的珍珠稱為東珠,用於區別產自南方的南珠。東珠,產于吉林 黑龍江界內的松花江 嫩江 烏蘇里江。清代,東珠質量被認為最好,光彩晶瑩,遠勝嶺南北海之珠。北地區的珍珠稱為東珠 或北珠 用於區別產自南方的南珠 它是由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