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飄揚的海盜旗
北魏孝文帝,當然是北魏的啦,不是曹操的那個魏,是南北朝的北魏
目的為了革除鮮卑舊俗 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 鞏固北魏的統治
詳見百科
2樓:流水終似
目的: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後狀態,更好地治理北方地區,鞏固北魏政權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內容或措施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3樓:百度使用者
(1)目的:順應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鞏固北方新的統一。
(2)內容或措施:遷都洛陽,實行一系列「漢化」政策:用(講/寫)漢語(禁用鮮卑語),穿漢服,改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仿漢制(管制、律令),學漢禮,尊崇儒孔,以孝治國,尊老養老。
(3)歷史意義:維護了統一北方的新政權,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加速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程序。
3.孝文帝改革除了所受的教育以外,還有什麼更深刻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對於他積極推行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無疑有著重要的影響。
許多沒有充分受到漢族文化影響的鮮卑貴族,反對遷都洛陽,反對漢化,就從反面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孝文帝積極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則是當時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歷史發展趨勢。
(以下內容請閱課本p114)自從北方地區進入十六國時期以來,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原地區,各族人民頻繁接觸,相互影響,在生產技術上和生活習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間的差距日益縮小,民族融合已成為歷史發展的一種趨勢。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間、目的、內容、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時間前期(471---490)主要由馮太后主持1、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為澄清吏治,鞏固統治2、推行均田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3、設立三長制:
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後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1、遷都洛陽
2、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目的1.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2 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內容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佈了與之相聯絡的三長制和租調製。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製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
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複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
有利於我國的民族大融合,有利於我國少數民族的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我國少數民族從奴隸制向封建制度的過渡,有利於我國民族的團結。
孝文帝進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5樓:武林至尊大哥
促進民族融合,減少****,學習漢族文化,增強國家實力,鞏固鮮卑貴族統治。
6樓:匿名使用者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是拓跋弘的長子,471年—
7樓:zcy周晨伊
促進與漢族的民族大交融
8樓:蕾星竹
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讀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心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啟示
英雄多少無奈 孝文帝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 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並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是西北地區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後民族融合的一次總彙,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北魏孝文帝的父親太武帝死後,政治腐敗。公元471年,孝文帝即位,當時只有五歲。馮太后為了...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背景是什麼
登哥啊啊啊啊 背景 1.歷史背景 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魏統治者順應這一趨勢進行改革。2.政治背景 班祿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 掠奪制 俸祿乃從戰爭中掠奪他人財物,後來國家漸漸安定,間貧富差距漸大,成風。3.社會背景 在民族征服的過程中,北魏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實行了民族歧視和...
孝文帝改革的重大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孝文帝遷都後,便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是 第一,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穿漢族服裝 第二,禁止用鮮卑語,改說漢話 第三,改鮮卑複姓為漢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為元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同漢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鮮卑中建立門閥制度,把漢族地主的門閥制度推廣到鮮卑族當中去。第五,改鮮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