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1、「公」是舊時對男性的長者或老人的尊稱。
(1)凡尊老,周晉秦隴謂之公。——《方言》六(2)趙中大夫白公。——《漢書·溝洫志》
(3)遊諸公。——《漢書·田叔傳》
2、古代稱謂公是君王的意思。並且給國公定的字,主要看他生前功績,功績大的話,給的字是春秋戰國時有名字的國家,比如樑國公。功績沒有顯赫的話,給一些好聽的字,主要和他的功績有關,比如英國公、護國公等。
(1)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左傳·莊公十年》
釋義: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
(2)帶有公的名詞:
公王(君王)
公府(君主之府;官府)
公寢(君主處理政事的宮室)
公廟(指國君諸侯之廟)
2樓:匿名使用者
「公」是爵位的一種,因為中國有「異姓不王」的傳統,所以公爵是外姓爵位中最高的爵位了,稱呼他人為公是對別人的尊稱。比如說「齊桓公」這個公就不是爵位,齊國是侯爵國,這個公就是尊稱。
3樓:飛龍
根據爵位的前面的封號稱呼公、侯、伯爵可稱如輔國公,定海侯,常山伯;公爵還可由姓來稱如劉國公,張國公。子、男爵爵位都相對低,可統稱「爵爺」或「大人」(所有爵位都可)
4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的門檻,給國君幾乎都弄成了公。但那只是稱呼上,實際上還是以自己的爵位為準。如齊桓公、晉文公,其實爵位都是侯爵,
5樓:匿名使用者
《新書·道術》中有"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也就是說公是公平、公正,無私既可謂公。
6樓:
有 你 的意思,算是對對方的敬稱。也有這種爵位
7樓:匿名使用者
跟文盲說再多也是徒勞呀~
8樓:飛過太平洋
最早的時候,公是爵位的一種,是諸侯裡面最尊貴的那個稱呼,如西周時代,沒有皇帝,最高的是王,王下面的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只有少數的諸侯國國君是公。但後來一些諸侯國強大,自己抬高自己的門檻,給國君幾乎都弄成了公。但那只是稱呼上,實際上還是以自己的爵位為準。
如齊桓公、晉文公,其實爵位都是侯爵,但人家強大沒辦法。
先秦以後,公就成了一個尊稱,大的官職有三公,臣下稱自己的頭為主公等。最常用的就是避免直接稱別人名諱,或表示尊稱,就用公來代替。第二人稱是相當於您,第三人稱時表尊重。
如三國演義中,經常出現公應當怎樣,玄德公、孟德公怎樣。
古代稱謂公是什麼意思
9樓:小螞蟻爬爬賽
古代稱呼某某公有兩種意
思:1、舊時對男性的長者或老人的尊稱。
2、公是春秋時期對於諸侯的尊稱。
10樓:
古代稱謂公指「公爵」。
公爵介紹:
自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西周時的公國有四:宋國、虢國、州國、虞國。
周朝的公爵只封給前朝的後裔,而周公之國魯國只是侯爵國(魯周公本人由於是三公之一也可稱「公」,但僅限其本人,而不世襲。)
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按照周朝的禮法,前朝後裔宋公、虢公、虞公等像周天子行賓禮,而齊侯、徐侯、黃侯等行臣禮。在實際上週朝與宋國等仍是君臣關係。按照周朝的封地制度「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從封地來說其實周朝是延續夏商的三等爵位,
不過將第一級在封給宋國、虢國等時予以了特殊的「賓禮」地位明顯優於其它侯國。所以在本質上週朝公爵和侯爵可以視為一級,只不過公爵的地位和待遇優越一些,正如在現代社會中相同等級的**中有排名前後的劃分。
秦、漢朝的二十等爵制內無公爵,只有漢末有魏公曹操。以後魏晉置五等爵,有郡公、縣公,隋唐宋有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等,明朝有國公爵,清朝有公爵。
擴充套件資料:
「公」字意思詳解:
1、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
2、共同的,大家承認的。
3、國家,社會,大眾,全世界
4、讓大家知道。
5、封建制度最高爵位。
6、敬辭,尊稱男子。
7、雄性的:~母。~畜。
8、對長輩和年老人的稱呼:~~。外~(外祖父)。
9、姓。
11樓:歲月不寒
「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禮記·王制》)同時也是古代朝中最**位的通稱,「三公」即是最尊貴的三個官職的
合稱。《禮記·王制第五》具體定製了五等祿爵的諸侯、天子之公卿授田的方法,即:「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
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注:
視,視同、比照)不過,至於周之「三公」到底指哪些官位,今已不可確考,有說指太師、太傅、太保,也有說為司馬、司空、司徒。
還有一種意思:
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 」。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12樓:飛過太平洋
最早的時候,公是爵位的一種,是諸侯裡面最尊貴的那個稱呼,如西周時代,沒有皇帝,最高的是王,王下面的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只有少數的諸侯國國君是公。但後來一些諸侯國強大,自己抬高自己的門檻,給國君幾乎都弄成了公。但那只是稱呼上,實際上還是以自己的爵位為準。
如齊桓公、晉文公,其實爵位都是侯爵,但人家強大沒辦法。
先秦以後,公就成了一個尊稱,大的官職有三公,臣下稱自己的頭為主公等。最常用的就是避免直接稱別人名諱,或表示尊稱,就用公來代替。第二人稱是相當於您,第三人稱時表尊重。
如三國演義中,經常出現公應當怎樣,玄德公、孟德公怎樣。
13樓:狂傲的**先生
源自漢朝的官級制度吧,比如:魏國公,魏王。也就是說,皇帝——王——公——大將軍——五官中郎將——州太守。
14樓:匿名使用者
是一種爵位,按順序為公侯伯子男,公之上就是王了。
15樓:鬼榊保
是一種尊稱,比如稱曹操為曹公
古代人的稱謂
16樓:陳奇平龍
有以下十種稱謂:
一、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2)用於介紹或作傳。(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二、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絡。
三、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四、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階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
五、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六、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
七、稱郡望:如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八、稱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
九、稱爵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
十、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
17樓:團長是
1、父親:令尊、令嚴
2、母親:令堂、令慈
3、兄弟:令兄、令弟
4、姐妹:令姐、令妹
5、妻子:令正
6、兒子:令郎
7、女兒:令愛(嬡)
8、親戚:令親
9、學生:高足
10、老師:恩師、夫子
18樓:梟雄曹阿瞞
古代人的稱謂都以年齡而論
自古以來,我國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緻有趣。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讀者文摘》2023年第一期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週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
『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云:「若呂岩贈張泊詩:
『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
「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故云。」
在先秦時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與男方婚配的重要標誌,而且還具有區別女子結婚與否的重要作用。因為那時的女子雖有名字,但限於周禮「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規定,女子的姓於是擔負社會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為了加以區別,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
二、老三、老么這種排行。如古書所記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兒,子家的二女兒,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么姑(哭倒長城的孟姜女並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兒)。女子嫁出去以後,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孃家的並列稱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給衛國大夫孔圉做妻子後,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給張姓男子,婚後只能稱為「張李氏」或「李氏」,這種稱叫方式在當今某些農村還能見到。
根據《國語辭典》記載:「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同時,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長幼的次序。
辭典的解釋為:「兄弟排行的次序,長兄為伯,次為仲,又次為叔,最幼為季。若兄弟三人,則稱孟、仲、季。」
古代前五名的稱謂是什麼,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只有前三名,殿試成績,分為三個等級,叫做三甲。一甲只有區區三人,也就是狀元 榜眼和探花 從第四名開始至100名左右,稱為二甲 餘者統稱為三甲,約200人左右。 1.狀元2.榜眼3.探花 等級 含義 院試 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 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古代人掛免戰什麼意思
古代人掛免戰是指兩軍對戰時,其中一方向敵方掛出宣佈或要求停戰的旗子或者牌子。免戰就是不應戰的意思。免戰牌 出自清 錢彩 說岳全傳 第15回 城上即將免戰牌掛起,隨你叫罵,總不出戰。向敵方宣佈或要求停戰的牌子。比喻停止鬥爭 辯論等活動的要求。是指以後再打,今.天不打的意思,古代人大多是講信用的,並且高...
古代人的表字,古人的表字是什麼意思?
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絡不大。表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沒有消失,也沒有取消,只不過是慢慢的好多人不用了。大約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國人便開始屏棄字 號了。理由是它比較麻煩,而且它與普羅大眾有一定距離 之前多是識字讀書之人用 字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