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和氏璧現在何處,和氏璧的來歷

時間 2021-10-14 20:25:21

1樓:桃心

石以人貴,人以石顯。當年若不是和氏之璧,絕不會演繹一出"完壁歸趙"故事而使藺相如青史留名,他極有可能如草木之人廁身繆賢之門而老於戶牖之下;若不是有膽有識攜璧使秦的藺相如,和氏璧也許不會從此身價陡漲而價值連城,充其量也不過是諸侯或帝王手中玩物而已。如今藺相如早已荒冢草沒,但那塊曾經留下藺相如手上溫熱的和氏璧今在何方呢?

其實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關注和尋找著這塊充滿神祕色彩的天下共傳之寶。 現在我們還津津樂道於我國歷史上曾經有塊寶玉,和由此產生的撲朔迷離的神奇故事,從根本上要歸功於韓非。他在《韓非子.

和氏篇》中敘述了卞和獻寶的經過:春秋時的卞和,在荊山得璞玉,先後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皆以其誑而刖其足。後文王即位,卞和抱璞而痛哭三天三夜,淚盡而繼之泣血。

終以誠而打動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玉。經良匠雕琢成璧,遂稱"和氏璧"。

至唐代,李白曾寫《古風》以詠其事,藉此諷喻世態:"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玉終見充,徒勞三見君。" 從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約四百年間,世接代傳,和氏璧一直是歸存楚國王室。

而至威王時,因嘉獎相國昭和滅越敗魏有功,賞賜予他。後昭和於赤山舉宴會飲,應眾賓客所求而拿出傳觀共賞。會此山下深潭有魚兒戲水,眾人趨之爭睹。

那承想宴盡人散,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飛!當時尚未發跡的張儀正屈附於昭和門下,眾疑其無行,必盜相國之璧。於是"共執張儀,掠笞數百"。

但終查無實據,只好作罷。究竟是否冤案一樁不得而知,反正和氏璧了無蹤影,不知去向。 數十年後,趙國宦官繆賢偶以五百金購得和氏璧,趙王聞之,於是佔為己有,從此璧落趙國。

究竟繆賢所購之璧是否前物,尚難肯定。秦昭襄王得知璧在趙國,於是企圖恃強豪奪,假以十五城易璧。趙國於無奈之際,在繆賢的推薦下,由藺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如憑著超人的膽略和智謀,在中國歷史上演出了一場流傳千古的"完壁歸趙"的故事。結局是"秦終不予趙城,趙亦不予秦璧"。 其後秦滅趙,掠盡其財,自然和氏璧落入囊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天下,號稱"始皇帝"。象徵至高至尊權力的寶璽自然非常物所為,於是特以和氏璧制"傳國璽"一枚。命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於其上,形呈龍鳳鳥蟲之狀。

公元前229年,始皇巡幸,乘龍舟至洞庭湘山,驟起風浪,龍舟頓有傾覆之險。為祭神鎮濤,於是拋寶璽於湖中。8年後,有使者過華陰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

"為吾遺滈池君",從此傳國璽失而復得。 秦末,劉邦率兵入咸陽。在灞上,素衣白馬的秦王"子嬰上始皇璽",劉邦受之而佩帶於身。

為代代相傳,號曰"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小皇帝劉嬰僅兩歲,國璽由王莽姑母漢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令其弟北陽侯王舜進長樂宮索要。

太后氣憤異常,痛斥後摔璽於地,可惜天下至寶被摔缺一角。後以**鑲補,但畢竟天衣難補,留下疵瑕。 後光武中興,莽敗,國璽於兵亂之中幾經展轉,終落劉秀之手。

東漢末,十常侍作亂,漢少帝夜間倉皇出宮避難,慌亂中傳國璽丟失。亂定回宮,查無下落。不久,"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於城南甄宮井中撈出一宮妃屍體,發現其頸下錦囊中藏有金鎖朱匣,開啟後發現,原是上刻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經**鑲補後的傳國之璽。

孫堅頓生異想,立即撤回魯陽,圖謀稱帝。但不久陣亡峴山;而袁術又乘孫堅妻吳氏扶柩歸裡之機,"乃拘堅夫人而奪之"後稱帝。而袁術死後,廣陵太守徐璆又效袁術之法,於袁妻扶棺奔廬江途中截而奪之,後獻於曹操。

三國鼎立,寶璽屬魏。後三國歸於晉,璽落司馬炎之手。 西晉末年,歷史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

在血腥的殘殺中,國璽也頻頻易手。公元304年,匈奴首領劉淵起兵反晉,號稱"漢王"。劉淵病死,其子劉聰奪得帝位。

在"永嘉之亂"中,王彌等人攻入洛陽,俘獲晉懷帝並得國璽;後劉曜奪取帝位,改"漢"為"趙",史稱"前趙",璽落曜手。後羯人首領石勒建"後趙",於公元328年俘獲劉曜得璽,並於璽上刻"天命石氏"四字。再後,漢族人冉閔滅後趙 而建"冉魏",奪得傳國璽。

閔死而璽傳其子冉智。三年後,前燕慕容俊以重兵圍魏都鄴城,晉濮陽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為名賺得玉璽。由晉安西將軍謝尚送至建康(南京)。

時為東晉穆帝永和八年。至此,玉璽轉易流落四十餘年後復歸於晉。 公元420年,晉恭帝禪位於劉裕,璽入"劉宋",後歷齊、樑、陳、隋,最後璽落唐高祖李淵之手,並改"璽"為"寶"。

可惜的是國璽傳至五代,從此下落不明。宋太祖"陳橋兵變"奪得政權,從後周僅得兩方寶印,傳國寶璽就此失落。 璽乃"受命於天"皇權之象徵,為宣揚"天命所歸"而鞏固政權,因此在宋、元、明、清朝均有真假難辨的傳國璽問世。

宋紹聖三年,咸陽段義於河南鄉修舍掘地,得一"背螭鈕五盤"的玉印。"色綠如蘭,溫潤而澤",經翰林學士蔡京等**"考證",奏稱哲宗"真秦制傳國璽"。 明代朱元璋登皇位之後,曾不惜以十萬之眾遠征沙漠,尋求所謂"傳國玉璽"。

明弘治十三年,鄠縣毛志學在泥河濱得傳國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給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偽"卻而不用"。 清初,故宮交泰殿藏有玉璽39枚,其中就有一方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之印。乾隆帝一生痴玉,留下有關玉的詩文多達800多篇(首),足可以稱為玉器的鑑賞家。

但公元2023年,在他從中欽定25方為國璽時,卻將此印剔除在外。可見也是贗品。2023年11月,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被逐出宮時,警察總監張璧和鹿仲麟等還在追索這塊"歷朝相傳的金鑲玉璽",豈不徒勞?

和氏璧從卞和獻寶到始皇製作玉璽,以至後來神祕失蹤,至今已有2600餘年。和氏璧隨著歷史的波濤而沉浮。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隨著歷史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相信有一天,和氏璧會重現於世,以解千古謎團!

2樓:孫曉陽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爾人。後來.楚國向趙回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

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

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鹹《玉賦》說:

「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空」。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

隋滅陳後,御璽被陳朝的蕭太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滅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3樓:匿名使用者

【和氏璧出生地——卞和洞】 卞和洞亦名抱璞巖、抱玉巖,系和氏璧的出生地,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荊山。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採玉處,故名。洞由巨巖天然巧成, 石型圓潤,石表青翠。

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澗、鳳凰池等多處勝蹟。洞中可容數十人,巖壁有「青螺石帳」鐫字,置身其中,彷彿入玉珠帳裡。

4樓:手機使用者

據說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就是由和氏璧造的,和氏璧就沒了,後來傳國玉璽也不知所蹤。採納哦

和氏璧的來歷

5樓:匿名使用者

在《韓非子·和氏篇》中有這樣的記載: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一珍玉,獻給楚歷王,正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之罪斷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之罪再斷其右足。

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見狀,派人問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別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斑。

」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遂名之為「和氏壁」。因感其忠、憐其別,文王封卞和為零陽侯,然和辭而不就。卞和獻玉的故事從此被傳為千古佳話。

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司馬遷稱:「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6樓:匿名使用者

楚人卞和是個樵夫,有次看到一鳳凰落在一快石頭上,因為有傳說鳳凰不落無寶地,便將那快石頭帶回獻給楚歷王,楚歷王不相信,砍斷了他的左腿。後又獻於武王,他也不相信,又砍段了他的右腿。直到文王即位,卞和仍不死心,又去獻寶。

文王也相信鳳凰不落無寶地之說。便叫人剖開,果得美玉,為表和的功績,便命名為和氏壁。

現在還有人猜測其是一塊隕石,呵呵 不得而知了。

7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有個楚國人,名為:卞和,他發現了一塊玉,當時這塊玉還沒有經過打磨,他兩次把它獻給楚王,但是楚王兩度不相信,還叫人砍斷了他的雙腳,最後他並不死心,還是再次獻給楚王,最後楚王命人拋開玉石,的確發現一塊精美的玉石,後來人們就把這塊玉交和氏壁。秦始皇,漢高祖劉邦都得到過它,據說後來這塊玉石輾轉到了三國的孫堅那裡,孫堅就是為它死掉的。

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滅下大亂,流傳的御璽就不知所終了。

8樓:匿名使用者

從前有一個農民挖地時找到的

不知啥送了

和氏璧當時的是怎麼來的

9樓:風吟醬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和氏璧出土遺址傳為琢玉能手卞和採玉於現江西三清山《古稱懷玉山》。初不為人知,後由楚文王賞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方成為傳世之寶。春秋戰國之際,幾國征戰,幾經流落,最後歸秦,傳說由秦始皇製成玉璽。

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劉邦。得傳國玉璽者得天下,這和氏璧一直在皇帝的手中轉手,直至傳到唐朝,而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玉璽不知所蹤……後世所稱之傳國玉璽被傳即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和氏璧是一個謎,並且極富傳奇色彩。

兩千多年來的歷史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它的記載和傳說,有許多文人墨客的詩文吟詠。《如果您對此條答案不滿意請追加提問,若喜歡請及時採納,非常感謝!!》

和氏璧的來歷,和氏璧的由來30字

楚卞和往荊山,見石中有璞玉,抱獻楚歷王。厲王使玉人相之,曰 石也。王怪其詐,刖其左足。歷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獻之。王使玉人相之,曰 石也。王又怪其詐,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獻之,恐王見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淚盡繼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謂之曰 天下刖者多,子獨泣之悲,何也?和曰 吾非泣足也,寶...

大家覺得和氏璧怎麼樣,和氏璧是什麼樣的?

在當時還是挺不錯的,和氏璧,最早見於 韓非子 韓非子 載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 今襄陽南漳縣歷山 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 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

做傳國玉璽的和氏璧是不是懷遠產的

傳國玉璽由和氏璧做的只是一種推測而已,並沒有百分之百的證實吧 是,安徽省懷遠縣荊山 傳國玉璽是不是和氏璧做的 白土知道 傳國玉璽 是用 和氏璧 精研細磨而成的!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云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