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去避免覆舟的危險

時間 2021-10-14 21:25:47

1樓:匿名使用者

1、實行舒緩刑罰、寬政安民、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

2、他深知「為政之要,唯在得人」,欲使治國方略順利地進行,關鍵在於廣招賢才,知人善任,因而用人不論資歷出身,不計親疏恩怨,凡有治國安邦之術,都委以重任。

3、唐太宗還能居安思危,時時以長治久安為念。他經常鼓勵臣下敢言直諫,指出皇帝的過錯,自己也能虛心納諫,勇於改過。(這一點極為不易,在講究人治的古代中國能做到這點的帝王不多)

2樓:

吸取隋亡的教訓,勤於政事;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

3樓:

唐太宗吸取了隋朝滅亡原因,意識到老百姓力量的強大!他居安思危,重視農業業,輕徭薄賦,精簡機構,加強國防,改善民族關係,開放對外交流!

唐太宗在思想上採取了哪些措施?

4樓:大朗

貞觀初年,李世民詔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並任命虞世南、褚無量、姚思廉、歐陽詢等充任學士,以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著名學者、碩學之士相繼為祕書監,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選五品以上工書者為書手,又在弘文館設立檢校館藏的**,將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於內庫,以宮人掌管。官府藏書機構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局」、「祕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

晚年因連年用兵,營造宮殿,雜稅日益苛重。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5樓:幽音幻冥

從諫如流,任用賢能,存百姓,

唐太宗採取了什麼措施?結果呢?

唐太宗採取了什麼措施?結果呢,唐太宗李世民採取了什麼治國措施?出現了什麼治世局面

1 統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 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2 唐太宗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巨大。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經歷過隋末農民起義,吸取了歷史的教訓。3 體現了唐太宗具有重民 愛民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採取以下政策治理國家 選用良吏和虛心納諫,提高行政效能。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重視農業生...

李世民採取哪些治國措施,唐太宗採取了哪些治國措施,取得了什麼成效

永遠的曼巴 政治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 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 楊師道 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 其他如李勣 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 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

唐太宗採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政權,唐太宗為鞏固政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唐太宗從隋亡中吸取教訓。採取措施,調整統治政策,實行均田制,租庸調製,採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完善科舉制,鞏固 集權,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重視選官用人和納諫。唐太宗為鞏固政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中地數媒 李世民即位之時,政權的基礎還不十分穩固。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穩定局勢,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領導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