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什麼把君民的關係比作船與水的關係?體現了他怎樣的治國理念?為此,他採取了哪些政策

時間 2021-10-14 21:25:47

1樓: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含義 一國之君,就好象船一樣,百姓就好象水一樣.水能推動船行走,也能顛覆船,使它沉沒.百姓能支援君主,擁戴他,同樣,如果君主殘暴,不能為百姓謀福利,百姓也會起來反對他的.

唐太宗引用這些實際上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

體現了他重視君民關係的治國思想。

相關資料,可以做為參考

2樓:匿名使用者

這也不是他要這麼比的,他這麼比也是引自《孟子》 ,

體現他的治國理念就兩個字:懷柔。

政策: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與民休息,整頓吏治,合併州縣,裁汰**,節省開支

3樓:在天龍寺煎牛排的龍眼

儒家思想的影響,「民為幫本,本固幫寧」的思想,採取休養生息,慎用刑法,文德治國,開明的民族政策等等

4樓:匿名使用者

1、隋亡的鑑戒使唐太宗善於體察民情;

2、施行仁政;

3、實行舒緩刑罰、寬政安民、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使社會日趨安定、生產逐漸恢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體現了唐太宗怎樣的治國

5樓:匿名使用者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徵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載舟覆舟」便源於荀子、魏徵和唐太宗談論君與民的關係及其重要性故事。

6樓:愛上月的傻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表現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所謂民本思想是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對於君本(國本)、官本而言的(其實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

唐太宗說:「君,舟也;水,人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體現了唐太宗對君民關係的重視,這種思想

7樓:曾飛非

持互相依存的觀點,君主為所欲為將危及國家的存亡。

原因: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響;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

8樓:匿名使用者

只有君良人們才會擁待他啟示我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

9樓:手機使用者

人多力量大,團結就是力量

唐太宗的太子是誰,唐太宗為什麼要立李治為太子?

最初是長子李承乾,後來被廢了,換成了他的同母弟弟李治 開始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後迫於兄弟李泰的壓力,貞觀十七年 643 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 侯君集 李安儼 杜荷 趙節等密謀了自保計劃,但還未實行就被紇幹承基告發。事後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徙往黔州兩年後死在那裡。後立九子李治為太子,即唐高宗。先是嫡長子,...

為什麼說,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不是太子而是魏王李泰

唐太宗重視有才華的人,恰巧他在當時是一名書畫鑑賞家,也是一名書法家。李泰是唐太宗所有兒子中的第四個兒子,史料記載,其父親寵愛他勝過所有的子嗣,他是所有兒子中唐太宗最喜歡的。他才華出眾,他聰明絕頂,他熱愛文學,他藏書萬卷,便被允許設定了一個文學館在王府內,還允許他邀請學士們並能組織文化沙龍活動。李泰,...

西遊記第十回為什麼寫唐太宗在地獄的情景

完美大仙 是為後來的佛事做鋪墊,他在地獄看到話多他殺的冤魂,再有輪迴因果一說,才有了後來的唐僧講佛。這一章是全書的一個契子,唐太宗成了皇帝殺了千千萬萬的人,才坐上的。現在好了,下了趟地獄,知道了再不向佛沒準下來就給那些冤魂們給搞死。然後回來以後,就開始一心向佛。為啥向佛?說白了,向的不是佛,是佛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