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太子是誰,唐太宗為什麼要立李治為太子?

時間 2022-01-12 11:30:02

1樓:淳綺

最初是長子李承乾,後來被廢了,換成了他的同母弟弟李治

2樓:王德斌

開始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後迫於兄弟李泰的壓力,貞觀十七年(643)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杜荷、趙節等密謀了自保計劃,但還未實行就被紇幹承基告發。事後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徙往黔州兩年後死在那裡。

後立九子李治為太子,即唐高宗。

3樓:匿名使用者

先是嫡長子,李承乾,後因謀反被廢,

再立嫡三子,李治,後為唐高宗。

4樓:匿名使用者

長子李承乾,後被廢

後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即後來的唐高宗。

5樓:

長子李承乾,後改立晉王李治

6樓:妙妙音符

第一個李承乾 後來就是晉王李治

7樓:匿名使用者

長子李承乾

後來是李治

8樓:縱志舒節

先李承乾 被廢了 就成李治了

李世民的哪個兒子繼承了他的皇位?

9樓:匿名使用者

唐高宗李治】   〖人物簡介〗

唐高宗(628—683)李治,唐代皇帝,漢族。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字為善。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於弘道元年(683),享年56歲。

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貞觀五年(631)封晉王。七年,遙授幷州都督。

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十七年,李承乾**李泰未遂。事發,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

葬於乾陵。諡號: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間由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 太宗女高陽公主嫁房玄齡子遺愛。高宗即位,貶遺愛為房州刺史。

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荊王李元景及吳王李恪等謀反。事發,遺愛被殺,李元景、李恪及高陽公主等均賜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鞏固。

〖人物生平〗

傳統史家認為唐高宗碌碌無為。但事實上,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已使「貞觀之治」岌岌可危。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

「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佔百姓田宅還給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

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李世民冷落。他在位前期,唐代的領土最大,史稱「永徽之治」。

起初,他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身為太宗才人的武則天有染;太宗崩後,武則天出家,高宗又把她接回宮中為昭儀,最後終於成為皇后。但是武后並不為高宗母舅的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所容,武后遂設法除去她的敵人。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未料計劃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罷,但是協助高宗擬詔的上官儀則遭滅門。

這件事情過後,高宗再也無由壓制武后,後來又因眼疾問題,使得主政權完全操縱於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皇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

李治本人慈祥、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之術,不喜遊獵,無大志,與四兄李泰爭太子位時,也曾流淚哭泣。高宗後期治世,有賴武氏(武則天)指揮。李治原皇后不是武則天,是王氏,後因為與蕭淑妃爭寵,引入武氏,最後兩人皆被武氏反食,斬去四肢,泡入酒內;武則天稱之「骨醉」。

根據史書記載,李治長期有頭痛與眼睛毛病,時常無法下判斷,到晚年,眼睛全盲,曾請御醫秦鳴鶴醫治,秦鳴鶴主張對腦鍼灸,武則天坐在幕簾後面大怒,認為要刺殺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則認為不妨一試,短時間內果真有效。但最後仍無法**。

唐太宗為什麼要立李治為太子?

10樓:便bian衣隊

唐太宗是一個建儲較早的帝王。早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他就立皇子中山王承乾為太子,當時的唐太宗年僅27歲,太子承乾也只有8歲。承乾的母親是長孫皇后,和唐太宗非常恩愛。

不知什麼原因,唐太宗特別寵愛魏王泰。唐太宗寵愛魏王泰到了什麼程度,僅舉一例就可以說明,他聽說三品以上的**不尊重魏王泰,就把三品以上的**召集起來,嚴加訓斥。他對魏徵等人說:

「你們看不起他,我要是縱恿他,你們就會受到折辱。」在唐太宗的寵信之下,魏王泰有奪嫡之心是在所難免的。「魏王泰多藝能,有寵於上,見太子有足疾,潛有奪嫡之志,折節下士以求聲譽。

」在魏王泰的精心經營下,太子承乾的處境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太子承乾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靠山,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他的母親長孫皇后就已病死了,太子隨即失去了母親的呵護;另一方面,太子「失德」的報告源源不斷地傳遞到唐太宗跟前來。而魏王泰卻深得唐太宗的喜愛。唐太宗知道「廢長立幼」是大忌,開始比較冷靜,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八月,他「以魏徵為太子太師」,試圖挽救太子。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天,朝野上下把太子承乾與魏王泰做比較,認為太子有足疾,魏王泰聰穎,唐太宗告戒群臣說:「太子雖有病足,不廢步履,且《禮》,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男已五歲。

」他的意思已經很明確,太子就是不行,可以立太子的兒子!到了同年夏天,唐太宗突然改變了主意,「廢太子承乾為庶人,幽於右領軍府。」

承乾被廢以後,唐太宗馬上就當面口頭允諾立魏王泰為太子。可見,唐太宗廢太子之心早已有之,不過,沒有急於公開罷了。

唐太宗既然口頭立魏王泰為太子,為什麼後來又改立李治為太子呢?魏王泰沒有能夠如願當上太子,與太子承乾被廢后發生的有兩件事有很大關係。第一件事,唐太宗當面口頭答應立魏王泰為太子的當天,魏王泰從唐太宗處出來,恰好碰到了去看望唐太宗的晉王李治。

父親已經口頭許諾立自己為太子,魏王泰就神氣起來,他教訓李治說:「你和元昌關係不一般,元昌現在敗沒了,難道你一點也不憂愁嗎?」李治當時就被嚇哭了。

元昌是唐高祖第七子,和太子承乾圖謀不軌,被朝廷發現,受到了懲處。魏王泰意思是說李治和元昌同黨,封建時代,同黨是要受株連,一同治罪的,李治聽了,當然很害怕。等到李治去見唐太宗,唐太宗見李治愁眉苦臉,滿臉淚痕的樣子,問為什麼,李治如實把魏王泰對自己說的話說了,唐太宗聽了很失望,開始後悔答應立魏王泰為太子了。

第二件事,唐太宗當面責罵廢太子承乾的時候,承乾辯解說:「兒臣已經是太子了,還有什麼要謀求的,我被魏王泰算計,本來是要找一個保全自己的辦法,沒有想到,別有用心的人教我幹了壞事。現在,魏王泰如果當了太子,正好遂了他的心願,在他的計劃之中。

」承乾的話,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覺。太子承乾被廢以後,立誰為太子,大臣們意見就很不一致,岑文字、劉洎勸唐太宗立魏王泰,長孫無忌堅決要求立晉王李治,這個時候發生的兩件事,恰恰使魏王泰的凶險的本性暴露無遺,魏王泰和承乾關係緊張,和晉王李治關係也不協調,魏王泰和李治相比較,李治當然佔了優勢和先機。

承乾的話,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覺。太子承乾被廢以後,立誰為太子,大臣們意見就很不一致,岑文字、劉洎勸唐太宗立魏王泰,長孫無忌堅決要求立晉王李治,這個時候發生的兩件事,恰恰使魏王泰的凶險的本性暴露無遺,魏王泰和承乾關係緊張,和晉王李治關係也不協調,魏王泰和李治相比較,李治當然佔了優勢和先機。

所以,當長孫無忌再一次建議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唐太宗立即就同意了。李治被立為太子以後,唐太宗知道李治懦弱,難當大任,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冬天,唐太宗又要立吳王恪為太子,說:「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如何?

」長孫無忌堅決不同意,唐太宗說:「吳王恪不是你的外甥你就不同意立他嗎?」長孫無忌說:

「太子李治仁厚,是守成的最好的人選,再說,太子不能經常更換。」唐太宗才放棄了另立太子的念頭。

宣佈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唐太宗向群臣們交代了不立魏王泰而立晉王李治的原因:他說:「承乾悖逆,泰亦凶險,皆不可立。

」又說,「如果立魏王泰,說明太子的位置通過經營能夠得到;從今以後,太子失德和藩王窺視太子位置的,一概棄而不用。立魏王泰,承乾和李治都不能保全,立李治,承乾和魏王泰都能夠保全。」從唐太宗這段話看,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的原因已經很清楚了,他是出於不得已,他自己為了當上皇帝,兄弟之間兵戎相向,結果鬧得兄弟被殺,父子關係不和,他不希望自己身上發生過的悲劇在兒子身上重演。

李世民的兒子誰最有能力

11樓:九鸞香

明顯他的兒子的能力都不如他老婆武則天,要不也不會被武則天奪位當上了女皇帝,改國號為周了。

唐太宗李世民有幾個兒子分別是誰生的 李世民兒子最後

唐太宗的二兒子是誰

12樓:匿名使用者

上面的你找的資料好多,但還是沒說老二叫什麼~真正答案老二生下來沒來得及取名就死了,

唐太宗的夫人是誰?唐太宗最愛的女人是誰

唐太宗最愛的女人是誰 唐太宗最愛的女人是你!李世民的原配夫人是誰 長孫皇后,死後被李世民追封文德順聖皇后。唐太宗的父親是誰?唐高祖李淵 566年12月21日 1 635年6月25日 字叔德,隴西成紀 一說今甘肅秦安西北 2 一說今甘肅靜寧 3 人。唐朝開國皇帝 618年6月18日 626年9月4日在...

唐太宗的年號是什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年號是什麼

李世民世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於626年登上皇位,次年改年號為 貞觀 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貞觀 627年正月 649年十二月 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唐太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

唐太宗虛心納諫,有關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事例

他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聽,昏君偏信。這是大臣魏徵跟他講的。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 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以論證。他說,古代堯 舜是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