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在明朝是真實成立的嗎

時間 2022-01-13 07:05:02

1樓:yang風雲

這句話並非吹噓,而是後世對於明朝的客觀評價。

說到國力強盛大家想起的首先是漢唐,但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這樣一句硬氣的話,明朝卻做到了。其實明朝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在整個王朝歷史上也是不常見,研究一下明朝的歷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末代皇帝崇禎也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成祖朱棣時期的明朝不只是萬國來朝,疆域也達到了上千萬。可惜朱棣之後的仁宗和宣宗時期就開始陸續放棄長城以外的戰略要地,到了明世宗嘉靖帝在位前期的中興之世,所謂的中興,一段時間之後徹底消亡,從此以後出嘉峪關再也不是大明的天下。

所以不得不說明朝皇帝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還真是一種無奈,京師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所以不得不天子守國門。

2樓:顏筱妍丫

是真實成立的,明朝的最後一個君王死後,明朝就毀滅了,所以可以說是君王死社稷。

3樓:十里百味

是真實成立的,當時的邊防重地是北方,而北平是首都,所以說是天子守國門,明朝最後一個皇帝被絞死,明朝滅亡,所以算是君王死社稷了。

4樓:水清目澈

是真實成立的,但是歷史也是帶有一定虛假成分的,可能會有誇大。

5樓:9宇

成立。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死後,明朝滅亡。驗證了這句話。

6樓:小惠加油

說的就是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故事吧

7樓:愛wuli冪

是對的。一般這個國家的君王死亡,這個國家也就會隨之動盪,甚至滅亡。

8樓:虛構的生命

成立,基本上明朝的幾個皇帝都是這樣做的。

9樓:魚魚瘋

不是真實的,實際上真正「天子守國門」的,只有朱棣一個人,而其他兩個皇帝只是在瞎胡鬧。

10樓:擺渡人

對呀,那當時朱棣不是把都城建立在北京攔著邊患了麼。

11樓:緣空緣起波瀾動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是這句話如果認真分析起來,實在是一個最大的謊言。

現在很多人一提到明朝的話,都會瞬間聯想到一句話,那就是「明朝三百年,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這句話被人們認為是對明朝的一種稱讚。對於這句話,讀起來確實感覺很有氣勢,也十分的硬氣,甚至能讓人們心中的那份愛國之心瞬間點燃,不過靜下心來細細一想的話,這句話聽起來就覺得很是片面。

首先我們先從「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來說一說,在古代天子所在的城市都是整個國家的首都,而明朝從朱棣開始,首都就從南京直接搬到了北京。至於搬去北京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個就是朱棣本是靠造反奪位才弄來的皇帝,南京是朱允炆的地盤,不安全;另一個就是北京是他的地盤,再加上四周都被他的將士全部打下來,可以說很是安全。

再來說一說「君王死社稷」這句話,這句話所闡述的主人公也就是崇禎帝朱由檢,要說崇禎沒有想法重振明朝雄風的話,從他殺掉魏忠賢這一舉動也能看出來,他是一個有野心的皇帝。可惜的是,他17歲登基之後沒兩三個月就將魏忠賢殺死,卻不考慮他死了之後誰來震懾東林黨一夥人?

12樓:木棉小橡樹

當然是真的存在的,有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每一任帝王都沒有忘記這一份使命。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之類的話,是真的麼?

13樓:關山暮雪

一、天子守國門:明朝初年,朱元璋建都南京,但是蒙元的統治還保留在漢民族的記憶中,為抵禦和消滅北元,朱元璋將幾個兒子分封在北方邊疆,後來分封在北京的燕王靖難成功,取得帝位,史稱明成祖,他後來遷都北京,雖然主要原因是北京是他的老根據地,但是這裡距離九邊之一山海關、薊門、大同都非常近,一旦邊關有漏洞,虜騎就會直逼首都,迫使後代皇帝必須重視邊防,就被稱之為「天子守國門」。後來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大舉出擊,五次親征,打垮了北元勢力。

二、君王死社稷:明朝皇帝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就是比較有節操,即便是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的明英宗,也非常有骨氣的沒有投降(比較一下宋朝的徽欽二帝),明朝滅亡的時候,末代皇帝崇禎拒絕遷都到江南的建議,在送走太子、敦促后妃自盡、親手斬殺公主後,上吊自殺,被稱之為「君王死社稷」

14樓:跳跳寶貝妹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崇禎帝自縊於煤山,君主死社稷。

15樓:

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是為明朝天子守國門;崇禎皇帝寧願在景山自盡也不投降,是為君王死社稷。

16樓:

應該是朱元璋洪武年說的把 那時候都把他兒子的封地分到邊疆做王爺可以這樣把

17樓:匿名使用者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不就是天子守國門嘛

18樓:

我表示頂樓上的回答

天子守國門 指明成祖將首都遷到北京 來抵禦蒙古騎兵 當然那也是他老家

君王死社稷 崇禎帝自縊 國已滅 君王也就殉國了

19樓:匿名使用者

絕對的。

天子守國門,因為明朝自永樂19年起(具體年代似乎是)。遷都北京,北京距離當時的瓦剌和韃靼非常近,不信你看看地圖,。 基本上除了居庸關就到了韃靼和瓦剌控制地境了。

明朝這樣做,就是為了加強防禦。

君王死社稷,2023年 崇禎17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而死。

20樓:寒窗第九年

是的,朱棣遷都北京就是為了抵禦蒙古,事實上,他親征漠北,幾乎把蒙古人趕到西伯利亞去了;即使其後百年明朝的防線有所收縮,北京作為首都對北方的邊防仍有著重要作用。至於後半句說的是崇禎自縊殉國,這種氣節與滿清末代酋長神馬神馬的掐媚行徑一對比,唉..

樓主咱們多看點歷史書,辮子馬褂滿街跑的奴才戲可以無視.

21樓:匿名使用者

是真是假,在與你自己的看法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描述的是哪個國家?不是朝代,急急急

22樓:無聊睇天下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描述的是明朝,完整的說應該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句話應該是在網路時代,愛好明朝歷史的網友們自發總結歸納出來的,其出處應該是三處。

第一處來自明成祖朱棣。2023年(永樂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御駕親征蒙古後,班師回朝於北京時如是說:「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這句話其實是相當於為明朝定下了國策,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第二處的出處最讓人意外,「天子守國門」這句話的最早出自閻崇年2023年編寫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閻崇年是著名的清史專家,他在說到咸豐皇帝有多混賬時,咸豐皇帝在大敵侵入之時,不盡職守,不守國門,卻帶領老婆兒子、軍機大臣、王公貴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豐皇帝鑄成了歷史之大錯、特錯!

」第三處的出處是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出自《禮記》。《禮記·曲禮下》:「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

」意思是國君與國家共存亡,**與百姓共存亡,士族與國君的號令共存亡。

23樓:**的盡頭

國家,當然是明朝啊,明朝你可以認為是個朝代,但它確實也是個國家啊,如果非要較真,你就可以說是古中國時期的明帝國。

24樓:白馬呼嘯西風

肯定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大明王朝了。

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從哪來的是誰說的?

25樓:繧齳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是大明祖訓。

26樓: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自己編的。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謊言嗎?

27樓:音淡聲輕

雖然歷史上對明朝的總體評價不是很好。但如果講「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卻並不是歷史中最大的謊言,因為永樂和崇禎兩位君王確實做到了。畢竟作為一國之君,是需要有氣節和擔當的!

後人在評價明朝歷史的時候,總是添油加醋的更改一些細節。雖然明朝有一些君王不是暴君就是昏君。要麼不聽忠言,亂殺忠臣,要麼遊山玩水,不顧朝政。

但畢竟明朝是朱元璋創立的,他也不想江山葬送在後人的手中,只不過他也沒有辦法可以阻止未來發生的事情。

在歷史的各朝各代中,所有君王對於祖訓都是非常慎重的。而明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也並不例外。但如果說朱元璋遵循「天子守國門」的祖訓,這確實有些牽強。

因為所謂的國門,一般都指的是京城。而朱元璋卻把南京作為都城,所以談不上守國門一說。要說 「君王死社稷」,那也不可能是朱元璋要遵守的古訓。

畢竟也沒有人敢在朱元璋面前提及社稷,不然項上人頭恐怕就要搬家了!

明成祖朱棣遷都回到京城,這就代表他這個天子是準備回京紮根駐守的。從這一點來說,朱棣確實做到了「天子守國門」的說法。而明思宗朱由檢,因為治理不善,最終導致朝廷沒落,最終連錢都拿不出來。

他卻沒有逃跑,而是跑到宮殿後面的煤山自盡。這種勇氣在崇禎的身上體現出來了。而他的做法也確實印證了「君王死社稷」一說!

28樓:職場解惑七七

這並不是一個謊言,因為明朝有兩位君王確實是做到了。

29樓:善良的

是不是最大的謊言不好說,但肯定是個謊言,君王后期也是昏庸無能。

30樓:魚兒v國際

這個好像不是的。因為明朝朱棣把皇都遷到了北京。就是為了守北方。

31樓:謇琛

這個可以這麼說,因為歷來能夠做出這種行為的君王少之又少。

大明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是真的麼?

32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大明無漢朝時的和親,無大宋和滿清時的賠款,割地。

大明有土木之變時天子守國門,同仇敵愾抵禦瓦剌,有末代崇禎帝那樣為江山而死的英雄氣節。大明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大明是一個不斷被歪曲歷史的偉大朝代,是我華夏最後一個正統的王朝。

33樓:匿名使用者

這貌似不是祖訓,而是後世對其的評價,如果是朱元璋的遺訓的話,天子守國門就不成立了,天子守國門是朱棣時期的事情,但是明朝確實是這麼做的,沒問題~

34樓:

明朝為避免兩線作戰,並希望藉助林丹汗的力量牽制後金,明朝於2023年同意以廣寧鎮(今遼寧錦州北鎮)作為與蒙古通商的視窗,予蒙古以經濟方面的好處,因而在努爾哈赤進攻遼東地區初期,明朝北部邊界與蒙古相安無事。作為回報,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贈送**千兩以示感謝,後賞銀不斷增加,至天啟末年,達到12萬兩**。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 無非出自哪本書

曉龍老師 孟子告子 戰國時期 孟子 原文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白話譯文 天子 帝王 巡行視察諸侯們為 替 自己所守的疆土。秋天視察收穫情況,救濟缺糧農戶。進入某個諸侯國,那裡 土地開墾得多,田野整治得好,老人得到贍養,賢人受到尊敬,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