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姓什麼,歷朝統治者為什麼都稱皇帝而不使用其他名號

時間 2022-01-15 16:30:02

1樓:黃昏欲醉

「皇帝」,是始皇帝結合「三皇五帝」而來的。

但在這之前都不是,以前都稱「孤」,或者「寡人」。

始皇帝建立了**集權制度,並被後世所沿用,所以後世自然也稱「皇帝」,自己便稱"朕"。

在這之前,「朕」的意思就是「我」。

2樓:

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舉措審諦。最初,皇、帝還分別為兩個稱號。

皇指三皇,帝指五帝,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即伏羲,女媧,神農;「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這些人締造了中華文明,影響深遠。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認為是「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將「皇」、「帝」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為自己的帝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

中國各朝代統治的準確時間表

3樓:牙牙的弟弟

1、虞朝:約前36世紀初-約前21世紀初;

2、夏朝:約前2023年-前2023年;

3、有窮:前2023年-前2023年;

4、寒朝:前2023年-前2023年;

5、商(殷)朝:前2023年-約前2023年;

6、周朝:前2023年-前256年;

①、西周:前2023年-前771年;

②、東周:前770年-前256年;

7、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8、西楚:前206年-前202年;

9、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

①、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

②、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

③、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長安;

④、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陽;

10、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①、曹魏:220年-265年;

②、蜀漢:221年-263年;

③、孫吳:222年-280年;

11、晉朝:265年-420年;

①、西晉:266年-316年;

②、東晉:317年-420年;

12、十六國:304年-420年;

13、南北朝:386年-589年;

①、劉宋:420年-479年;

②、南齊:479年-502年;

③、南樑:502年-557年;

④、南陳:557年-589年;

⑤、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

⑥、東魏:534年-550年;

⑦、西魏:532年-556年;

⑧、北齊:550年-577年;

⑨、北周:557年-581年;

14、隋朝:581年-618年;

15、唐朝:618年-690年,705年-907年;

16、武周:690年-705年;

17、五代:907年-960年

①、後梁:907年-923年;

②、後唐:923年-936年;

③、後晉:936年-947年;

④、後漢:947年-950年;

⑤、後周:951年-960年;

18、十國:907年-979年;

19、遼朝(契丹):907年-2023年;

20、西遼:2023年-2023年;

21、宋朝:960年-2023年;

①、北宋:960年-2023年;

②、南宋:2023年-2023年;

22、西夏:1038-2023年;

23、金朝:2023年-2023年;

24、大蒙古國:2023年-2023年;

25、元:2023年-2023年;

26、北元:2023年-1489;

27、韓宋:2023年-2023年;

28、明:2023年-2023年;

29、南明:1644-2023年;

30、清朝:2023年-2023年。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朝代名稱的由來:

1、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2、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

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週週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5、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新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湧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

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託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7、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諡號魏武帝。

8、蜀(漢)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又稱「季漢」。

9、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10、晉

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1、隋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2、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3、遼

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14、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5、西夏

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6、金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7、元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8、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

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9、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

後金為了向外擴充套件,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歷朝的統治者為什麼要修建維護孔廟

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佈在中國 朝鮮 日本 越南 印度尼西亞 新加坡 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範本,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 孔林延續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

為什麼古代統治者都推崇儒家思想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 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 今山東曲阜 人,祖籍宋國慄邑 今河南夏...

宋初統治者為什麼要移換屯駐灬,宋初統治者為什麼要移換屯駐灬

北宋初年,宋太祖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故稱更戍法,但將領不隨之調動,使 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此舉對防止將領專權有利,卻削弱了軍隊戰力。更戍軍冠以駐泊 屯駐 就糧等名目。通常出戍京東 京西 河北 河東 陝西 江南 淮南 兩浙 荊湖 川峽 廣東等地戍軍,以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