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那時到永遠
夷陵之戰趙雲諸葛亮他們都是不同意的,他們認為當前孫劉結盟利大於弊,當務之急依舊是聯吳抗曹,而且是自己失言在先,不能因為關羽一人就撕毀盟約,畢竟北方曹操才是自己一統天下最大的對手,劉備怕他們阻止他報仇,所以都不帶自己就東征了。
夷陵之戰根源還是在劉備當年借荊州一事上,當時曹操南下劉備尚無立足之基,於是孫劉就締結了一個盟約,就是把荊州借給劉備,等劉備取了西川之後就把荊州還給東吳,但是劉備拿到手的東西豈有換回去的道理,於是雙方就了爭奪。
後來劉備命令關羽鎮守荊州,孫權派人向關羽求親,以便加深兩家之間的合作,但關羽以虎女焉能嫁犬子給拒絕了,你說你不答應就算了嘛,反而把孫權給罵了一頓,俗話說得好主辱臣死,呂蒙等人氣不過,於是趁關羽北進之機奪去了荊州。
關羽眼看自家後方被奪,被逼無奈之下只好轉戰麥城,但是麥城城小兵少,不適合堅守,無奈之下就只好繼續西逃,但是在逃亡路上被潘璋、馬忠所擒,二人將關羽押解到孫權面前,孫權將關羽賜死並將其頭顱送給了曹操。
關羽被殺,劉備頓時就毛了,發誓要為關羽報仇,但是此時蜀國實力剛有起色,想要復興漢室就必須要聯吳抗曹,劉備就和趙雲、諸葛亮、魏延等產生了意見的分歧,最後劉備為了避免諸葛亮他們使絆子,就不帶他們一起玩了,自己一意孤行東征,最後命喪白帝城,
2樓:
開戰前諸葛亮曾對劉備說伐吳只需派一員大將即可,但是劉備因報仇心切拒絕了。諸葛亮需要在成都總領大局,魏延要鎮守漢中,馬超要震懾西涼勢力,趙雲作為剩下的五虎上將,需要鎮守成都
3樓:a_不想賺錢
這是因為劉備當時兵多將廣,劉備打了一輩子敗仗,他想在最後的關頭證明自己,可惜了他還是失敗了。
4樓:大夢多米
仔細看三國,三大戰役都是聰明人敗,犯傻充楞的獲勝。具體的各位認真看三國志吧!
5樓:欲於史河修之
這場戰鬥本來諸葛亮他們這些就不同意,是劉備執意要去了,怕有人阻止他為關羽報仇,所以就一個人去了。
6樓:職場雞湯小達人
諸葛亮是不贊同劉備去打這場仗,但是劉備,仇恨衝昏了頭腦,自己孤身一人帶領軍隊打的這場仗。
7樓:淘淘愛文化
夷陵之戰的起源是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結果把張飛也給折了。諸葛亮他肯定不會叫,因為諸葛亮肯定不同意這場戰爭。
8樓:平平無奇教育
因為他知道為關羽報仇這件事沒有計劃好,太沖動了,所以從諸葛亮以下很多人都反對這個決定,所以他害怕這些人會阻礙自己做事。
9樓:鈕妍
劉備.單雄信皆以信義立命,有兄弟之仇不報何以面對天下?何以總攪英雄?死得其所!劉因川剛收入囊中,不穩,所以留身邊老人守,出川打天下,帶川中新人衝勁更足!
10樓:lvye綠耶
因為劉備夷陵之戰不是為了國家,是為了給關羽報仇,所以諸葛亮不同意劉備這麼意氣用事。劉備當然不會帶一個反對自己的人去打仗。
11樓:大朋友不是很大
魏延馬超都不服劉備,他們害怕的事諸葛亮,而且劉備帶走了大量兵力,後方空虛,需要諸葛亮來保護。
1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劉備被仇恨衝昏了頭腦,諸葛亮他們認為這不理智,不應該這樣,但是劉備執意如此,撇下了諸葛亮他們
13樓:木瑾瀚
因為當時的諸葛亮是非常不同意這個做法的,吳蜀聯盟是有很大的益處的,但是又無法勸阻,劉備才自己去的
14樓:o龍大宇
這一戰在三國鼎立的關鍵時刻差點敗光了多年的基業,在兵強馬壯的大好形勢下,開始落入下風
15樓:史海爛柯人
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看似牢固,但矛盾也在悄然滋生。面對劉備集團的日益強大,東吳方面也日益不安,周瑜、魯肅死後,孫權和呂蒙基本達成了共識——誅殺關羽、奪取荊州。
襄樊之戰時,呂蒙趁關羽同曹軍鏖戰,來了個白衣渡江,不僅奪取了荊州,還誅殺了關羽。由此,孫權和劉備徹底撕破了臉。儘管包括諸葛亮等人在內的不少文臣武將,都不太贊成劉備舉兵伐吳,可劉備還是堅持親征,企圖復荊州、滅東吳。
在許多歷史**和影視劇裡,都過分放大了諸葛亮和五虎上將,給人以劉備不善領兵的錯覺。事實上,劉備在世時,才是真正領兵作戰和運籌帷幄的核心人物,蜀漢的江山也不僅僅是靠著孔明的記載奪來的。
就武將而言,正史中並無所謂的「五虎上將」。當然,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等人,也著實算得上當世名將,故而陳壽才在《三國志》中設有《關張趙馬黃傳》。
那麼,事關蜀國命運的夷陵之戰中,劉備為何沒有帶趙雲、馬超和魏延等人呢?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劉備在調兵遣將時並沒有什麼失誤,之所以不帶以上三位將領,是也經過反覆忖度的。
歷史上的趙雲雖有常勝將軍之美譽,比起關羽、張飛等人,還是遜色不少,更適合擔任警衛和接應工作。這樣的猛將,平時帶在左右或是命為先鋒,都純屬正常。可是,夷陵之戰時,劉備身邊也算得上是戰將如雲,像趙雲這樣的心腹置於大軍的後翼,反而更穩妥。
再說西涼猛將馬超,劉備自收服馬超起,就心存戒備。按照馬超的影響力和軍事才華,不說比關羽、張飛出色,也絕不會比他們二人差太多。可是,但凡有關係大局的任務,劉備並不會太過放權於馬超。
更為重要的是,馬超歸蜀後身體似乎也漸漸暴露出了問題,也不太適宜參加大戰了。
至於說魏延,那可以算得上是劉備留在大本營的一張王牌了。要知道,劉備奪取漢中後,便選任魏延駐守漢中,而這個位置,不少人原本都覺得勢必會歸張飛。不管如何,從劉備的安排可以看出,他很欣賞這個人,並且將漢中交給了魏延。
從前文可以看出,劉備對趙雲、魏延各有安排,對馬超則是介於可用與不可用之間。與此同時,劉備領兵出征時,身邊也是文臣武將雲集,絕不可能將所有的心腹一併帶到前線,畢竟蜀地、漢中都是新得不久,萬一出征不利,再丟了大本營可就不划算了。
至於說不帶諸葛亮,一來是需要有人在後方總覽全域性,二來是因為劉備身邊並不缺優秀的謀士,更為重要的是,劉備自己多年縱橫沙場,可謂是個文武兼備的雄主。拋開歷史演義不談,劉備東征,還真不是離了諸葛亮就玩不轉。
當然,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穩操勝券的。劉備雖然幾乎調動了全部精銳,帶著大批文武**東征,卻還是敗給了年輕的陸遜。歷史就是這樣,往往會因一場戰爭而改變發展軌跡。
當然,夷陵之戰中蜀漢的慘敗,歸根結底還是雙方實力懸殊的結果。
16樓:史論縱橫
三國時期一共三大戰役,前兩次戰役都特別有名,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是特別有名的戰例,唯有夷陵之戰相對遜色,儘管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號稱率領七十五萬大軍,真實歷史上大概雙方都只有四五萬人。
無論是戰役規模,還是影響,夷陵之戰都無法與其他兩次戰役相提並論,從戰爭動機上來說,夷陵之戰的發生是有些違背戰爭規律的,發生的原因是公元219年東吳擊敗關羽,奪取荊州,公元221年的時候,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而對東吳發動的攻擊。
無論是荊州還是關羽,對劉備的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東西,如果不能報仇,估計劉備晚上都睡不著覺。
很多人因此認為,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有些任性的,感性任事,這麼說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劉備在發動這次戰役中,有一些倉促的,因此帶的人不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這麼簡單就說完了,明顯不是我風格,必然要講一下。
劉備為什麼不帶軍師諸葛亮
諸葛亮幾乎被羅貫中刻畫成了一個能夠呼風喚雨的神人,然而在實際歷史當中,諸葛亮並不是特別擅長打仗,諸葛亮以《隆中對》中給劉備策劃三國巨集觀戰略分析而獲得劉備賞識,《隆中對》不是軍事著作,而是巨集觀戰略分析。
在諸葛亮出山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促成聯吳抗曹的使命,諸葛亮隨即以劉備外交大使的身份到東吳勸說孫權一塊抗曹。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了荊州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後來劉備幫助劉璋攻打張魯的時候,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後來劉備與劉璋決裂,奪取成都後,諸葛亮基本就一直負責鎮守成都,做後勤工作。
也就是說在劉備出征作戰的時候,基本就沒有帶過諸葛亮。
我在一篇文章中,說諸葛亮其實並不擅長打仗,很多人就拿武廟十哲中諸葛亮與白起、韓信並列來說事,以名譽和頭銜來說事一直是一種毛病,評價歷史人物還是要看史實的,諸葛亮基本就沒單獨指揮過什麼勝仗。
所以,劉備在夷陵之戰的時候不帶諸葛亮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實際上,劉備比較信任的作戰軍事是法正,法正原來是劉璋的部下,後來投靠劉備,在劉備進取漢中的時候,獻計使得劉備斬下了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輔助劉備奪取了益州和漢中。
諸葛亮在劉備夷陵之敗後感嘆,「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
意思就是說,劉備在夷陵之戰的時候要是有法正在,即使打敗仗也不能輸這麼慘,然而法正在219年去世了,夷陵之戰發生在兩年後的221年。
劉備為什麼不帶趙雲、馬超、魏延等猛將?
先來說趙雲,在劉備的戰將體系當中,關羽和張飛是劉備嫡系中的嫡系,應該算是生死兄弟系列了,然而除了關張之外,就是趙雲了,趙雲本是公孫瓚的部將,但是公孫瓚始終沒有重用趙雲,後來趙雲與劉備相遇,開始追隨劉備,一直到劉備死,將近三十年。
劉備作戰時候領的最多的就是趙雲,在博望坡之戰、長阪坡之戰等戰役都是追隨劉備左右,後來能夠獨立指揮作戰,也就不跟劉備一起了。
在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總計率領四萬多人,自己就能指揮過來(劉備是真正的戰將,不管歲數多大都是親自帶隊),而趙雲當時的年齡應該不小了,至少也得六十多歲,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劉備準備伐吳的時候,趙雲是極力反對了,所以劉備不帶趙雲也正常。
再來說魏延,在《三國演義》中魏延被明顯的寫殘了,歷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物,魏延並不是斬首上級投靠劉備的,而是一支擁有私人武裝的小軍閥,在劉備入川后投奔劉備的,雖然身份地位沒有所謂的五虎上將高,但卻深受劉備的信任。
劉備在打下漢中的時候,就「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
魏延的任務就是防止曹魏政權在漢中方向的軍事進攻:「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劉備若去攻打東吳,肯定是不會帶著魏延的。
最後來說馬超,馬超在蜀漢政權中的位置是很尷尬的,馬超是割據涼州的地方軍閥,在西北地區頗有影響力,巔峰時期敢於挑戰曹操,可見在群雄割據時期,馬超也是一條漢子。然而馬超並不靠譜,一點點玩脫了,把自己搞成了光桿司令,最後投靠劉備。
對於馬超,大概只有最開始入蜀的時候,劉備用過一次,然後就給馬超較高的官銜養老了,而沒有給馬超實權,估計劉備也怕馬超不靠譜,再反水什麼的,馬超在投靠劉備之後,基本就已經告別自己的軍政生涯了。所以,劉備自然也不可能帶馬超。
綜合來說,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準備不算充分,缺少類似法正這樣的作戰智囊,而蜀漢將領比較匱乏,基本上是處於不夠用的地步,所以不帶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也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劉備始終把自己定位成一個作戰的將領,經常性單獨帶兵出征,在當時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畢竟劉備跑得快,打了那麼多次敗仗,也沒有身首異處,哪成想這次敗的這麼慘。
諸葛亮勸劉備不要發動夷陵之戰,為什麼劉備沒有聽進去
夷陵之戰的發動是以國家戰略為根本原因,以孫權襲取荊州為導火索,以為關羽報仇為口號的軍事行動。縱觀三國時期的戰爭,總有幾個地方是各國之間相互爭奪的熱點,比如魏蜀之間的漢中 上庸,魏吳之間的合肥,以及吳蜀之間的荊州,究其根本原因是由國家戰略規劃而導致的,這些地方是國家最高戰略裡的必爭之地,具有極高的戰略...
關羽死後,劉備義無反顧發動夷陵之戰,真的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 講述了當時天下三分割據,英雄豪傑層出不窮,計謀戰爭烽火連天的故事。這一部文學作品,讓人看了真的是歎為觀止。裡面最讓人佩服的還是兩個字 情義。三國 中就有這麼一位人物。被稱為 義絕 他就是蜀國五虎將之一的關羽關雲長。紅臉關公,手持青龍偃月刀,馳騁沙場。關羽早年跟劉備和張飛桃...
夷陵之戰孫權劉備血戰,曹丕為什麼不偷襲蜀漢
曹丕那個時候剛剛繼位,正在穩固國家政權,無暇出兵,而且曹丕也希望東吳和蜀漢,兩敗俱傷,他坐收漁利!夷陵之戰時,雖然孫權劉備雙方血戰,但是其後方都有重要的兵力保障。就算曹丕偷襲,也不會站到太大的便宜。曹丕剛剛繼位國家內部還不穩定,他並不具備能夠在當時偷襲蜀漢的實力,此外他從一開始就只打算隔岸觀火,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