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的十兩銀子,在那個時候能值多少錢 非常感謝

時間 2022-02-12 07:25:03

1樓:怪叔叔莔q7廬

在清朝一個銅錢是一角。一吊就是100-150左右。也就是十兩就是1000-1500塊錢之間。 檢視原帖》

2樓:手機使用者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現在多少錢 我們常常看到古裝戲裡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麼一兩銀子到 底是多少錢呢?我也很想知道,於是到網上查了一下,得出 了初步的答案。不過,這裡宣告,筆者不是學歷史的,只是 利用從網上查到的講歷史的文章,做一個大致的推算,獲得 一個感性認識罷了。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裡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 一兩**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經濟資料的。

兌換關係 銅錢,**和**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說: 「***的比價從2023年前後的1:

8上行到20世紀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 可知1兩**約可兌換8~11兩**。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 百文了。

咸豐以來,銀金價猛漲,一兩**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 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也許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 由於***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 的**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釐,後又增 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 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 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銅的**(人民幣(rmb))如下: **:100元/克 **:

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約值4000元 1兩**: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檢視原帖》

古人常說的"十兩銀子",在那個時候能值多少錢?

&quot是什麼意思

3樓:一舊雲

一、&意思有兩層含義

1、就是指物理單位中的「安培」。

2、amp是泰科電子公司(tyco)的一個著名品牌。

二、"意思有兩層含義

1、表示引用,通常出現在某個人講話的開頭,而所講的話的內容偏向於討價還價或者傳達某種價值取向(通常只在美語中)。

quot在html裡是源**裡「"(引號)的意思,用法:& quot;(去掉&後的空格)。

"通常是指源**中「&" 裡面的那個「」,(雙引)符號裡的意思。

原始碼就是指編寫的最原始程式的**。執行的軟體是要經過編寫的,程式設計師編寫程式的過程中需要他們的「語言」。**家用五線譜和音符,建築師用圖紙和筆,那程式設計師的工作的語言就是「原始碼」了。

得到' '的字串,而不是空格,那就用&;nbsp

xml有5個轉義符: < >& " '

轉義字串(escape sequence)也稱字元實體(character entity)。

4樓:匿名使用者

quot是quote的縮寫

宋代一兩銀子等於現在多少錢

5樓:天天天藍

宋代一兩銀子等於現在924-1848元。

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以大米為衡量單位,嘗試推算過銀子的價值,雖然換算數字不一定準確,換算方法卻值得參考。

如: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如果當時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

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

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等於人民幣660.8元;

又如: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可買200鬥米,10鬥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

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等於2065元人民幣;

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1兩銀子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

6樓:匿名使用者

相當於300人民幣。

米價基準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們不考慮特殊的荒年或大豐收年的話,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到700文之間,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

那麼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間大約每石1貫左右應該算比較合理的。如果按現今大米**每公斤2.5元來計算,宋代一石大米59.

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貫銅錢合148元人民幣。而一貫銅錢和一兩銀等價嗎,也就是宋代一兩銀子值300人民幣。

古人常說的"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

7樓:youth小杰

「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解釋紛紜,莫衷一是。季老說:「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明確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 莊子 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 董仲舒發展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 和諧。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 ,而且是一種狀態 。

8樓:百度使用者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最基本問題,是中西文化差異的焦點,同時也是中國哲學與詩學之間所構成的內在聯絡的基本特性。「天人合一」的含義究竟如何呢?學界對「天人合一」的理解可謂是眾說紛紜,目前尚無定論。

分歧的焦點在於兩個基本方面:一個是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天」,再一個是「天」與「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馮友蘭先生認為主要有五種含義。

第一種是「物質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蒼蒼者與地相對的天,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天空。 第二種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說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第三種是「命運之天」,就是指舊社會中所謂運氣。

第四種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義哲學家所謂自然。第五種是「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義哲學家所虛構的宇宙的道德法則。(1) 這五種含義中最基本的不外乎兩個方面:

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領域的「天」。前者是基礎,對後者起決定作用,但是後者(精神領域的「天」)一旦生成又可對前者進行意義建構,使自然的無生命無情感的「天」獲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裡的「天」實際上就是「人」,是「人」的一種外在化或物件化形式。

再關於「天」與「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對此,張岱年先生進行了梳理,認為「中國哲學中所謂天人合一,有二意謂:一天人本來合一,二天人應歸合一」。

「關於天人本來合一,有二說: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類。所謂天人相通,如解析之,其意義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意義,是認為天和人不是相對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相通之整體,其間實無判隔。第二層意義,是認為天是人倫道德之本原,人倫道德原出於天。在今觀之,在天為根本的,自一意義言,亦是在人為根本的,因人為自然中之一物。

然自另一意義言,所謂人性,常指人之所以異於非人者,即人與他類物不同者;而人與他物相同的,雖為根本,亦不含於所謂人性之中。以此義言,人固以自然為根本,而人性乃是後起之特殊的性質,非即是普遍的天道。將天道與人性合而為一,表面上似將天道說為人性,而實際乃是將人性說為天道,即將人倫義理說為宇宙之主宰原則。

這就陷於擬人的錯誤。」「天人相類之意義,亦可析為兩方面。一,天人形體相類,此實附會之談。

二,天人性質相類,此義與天人相同論之天道人性為一之說相似,實際上亦是將人倫道德說為天道。」(2)張先生這裡的分析是很具合理性的,也是很精彩的。簡單地說就是:

天「合」向人或人「合」向天兩種方式。由此看來,「天人合一」是一個十分麻煩的問題,在此我們不可能深究。只好從最普通的意義上去理解和把握。

我們認為,「天」、「人」的含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就相當於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或意識與存在等之間的關係;二是從人與社會的關係言,就類似於個體與群體、感性與理性或私慾與公德等之間的關係。進而言之,「天人合一」在這裡就被界限在: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等的和諧統一關係,是人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種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過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狀態。 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物件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

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 儒家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

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禪宗 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 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

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象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

「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 道家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錢,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夙波保熙星 這個問題要放在不同的朝代或者說時期才能比較客觀全面的認識。在不同朝代,依次是在清朝的中晚期相當於150元到220元左右,盛唐時期,相當於2000元到4000元 北宋中期600元到1000元左右,明朝中期則相當於600元到800元左右。其實我們現代人對古代的貨幣的價值的大小的認知大多來自於...

古人常說的「笑貧不笑娼,救急不救窮」是何意

夢一依 而這句話其實還有下半句,人們一般很少提到,他就是 救急不救窮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其實娼並不是我們簡單的所理解的那個意思,他在古代的意思是男盜女娼。而最後的那個窮也不是窮困的意思,所謂的窮其實就是盡頭,窮盡的意思,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人們總是笑話貧窮的人,而羨慕有錢的人,但...

古人常說的「避父諱」到底是什麼意思

琅琊榜裡,梅長蘇的書被拿給靜妃看了之後,靜妃通過錯別字,發現了梅長蘇的真實身份 因為梅長蘇在自己母親的名字出現的時侯得缺一筆表示避諱。柳宗元寫 捕蛇者說 最後一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本來該是觀民風,因為要避諱李世民,所以改為人風。春秋八劍有一把龍淵,因為避諱李淵的名字,所以改名龍泉。東漢著名學者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