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明朝的政治體制是比較複雜的,後來沒下是因為政治鬥爭的原因,當時的鄭和是屬於內廷(太監),外廷文武**怕內廷的人權利越來越重,就聯合起來制止了,後來寶船的圖紙被兵部尚書燒了。。。挺可惜的。
2樓:網友
因為 朱棣 掛了 再沒有像他 這麼好大喜功的人了,沒人給三寶太監撐腰了。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線
3樓:網友
鄭和下西洋。
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
劉家港集結,沿海南下,在福建長褲扮樂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風,11—12月,季風來了,便穿過臺灣海峽。
和南海, 第一站到達占城,再到東南亞。
各國,進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裡。它是古代東西方海上**的重要港口。
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 有學者對航線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認為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里。
如開闢了古裡到溜山。
到東非索馬利亞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亞。
的麻林地。並向南航行到比剌(莫三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隊進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
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比較成熟,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後的航海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次從永樂三年六月到永樂五年九乎純州月,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裡 (今科澤科德)。第二次從永樂五年十一月到永樂七年七月,沿同樣的路徑至古裡。第三次從永樂七年九月到永樂九年六月,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後折回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修築城塞後返國。
第四次從永樂十一年十月到永樂十三年七月,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荷姆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第五次從永樂十五年秋到永樂十七年七月,與前次航線相同,抵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到東歲蔽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臘瓦、馬林迪等地。
第六次從永樂十九年春到永樂二十年八月,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第七次從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進行了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後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冬季出發夏季返航
4樓:朝華未央
鄭和下西洋。
是一場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襪宴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遠航運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共計七次。
鄭和下西洋時為何選擇冬季出發,夏季返航呢?
鄭和下西洋的路線選擇是有科學依據的。冬季我國東部盛行偏北風告渣銀,北印度洋盛行西北風。
因此在此季出航順風。夏季我國東部盛行偏南風,北印度洋盛行西南風,因此在此梁彎季返航順風。
冬季出航和夏季返航都可以順風順水,不僅可以節約燃料,還可以加快速度節約時間。
鄭和下西洋的航線是怎麼樣的?
5樓:惟願
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550人。
自西元1405年始,明朝皇帝朱棣派鄭和率領兩萬。
七、八千人、兩百餘艘船隻七次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航程萬餘里。在中東方向,鄭和船隊最遠航行到沙地阿拉伯的麥加城;在非洲方向,鄭和船隊最遠航行到莫三比克的貝拉港;歷經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每次航行一般多久'
6樓:匿名使用者
時間不定。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 率領兩百多艘海船、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乙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7樓:教育學小王老師
回答歡迎您的諮詢,我是為您解答的答主,目前已累計幫助6000餘人,您的問題我已看到,目前正在為您整理答案,請您稍等一會兒哦~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然而,關於鄭和船隊的航海目的、航行範圍等史實以及對七次航行的評價,仍存在爭議。
鄭和下西洋的時間。
第一次下西洋 1405年6月。
第二次下西洋 1407年10月13日。
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
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11月。
第五次下西洋 1417年6月。
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
第七次下西洋 1430年。
8樓:網友
一次出使往返要兩年。
鄭和28年間七下西洋,等於平均每四年一次。
鄭和七下西洋都走過哪些航線?
9樓:北京創典文化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
命宦官鄭和率領240多艘海船、27000多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
從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間,一共遠航有舉悉答7次之多。曾到達過爪哇。
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
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30多個國家。最遠陸鎮曾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併到過澳大利亞、美洲和紐西蘭。
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鄭和下西洋。
的航線具有創新性的突破。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近25000千公尺。
第一次從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
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裡。
第二次沿同樣的路徑至古裡。
第三次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後折回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修築城塞後返國。
第四次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荷姆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
第五次與前次航線相同,抵達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至東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臘瓦、馬林迪等地。
第六次,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
第七次進行了正慧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後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
如何評價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評價
成長中 狐小冪 正面意義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 蘇門答臘 蘇祿 彭享 真蠟 古裡 暹羅 阿丹 天方 左法爾 忽魯謨斯 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 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多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 航...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目的 1 宣揚國威,即宣傳明王朝的強盛。2 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絡,即發展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3 為宮廷購回奢侈品。4 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內容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 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 1405年 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 1433年 共計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
鄭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指的是哪裡?有哪些相關的歷史故事?
眾所周知,明朝鄭和下西洋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那麼鄭和所遊歷的 西洋 是哪些地方呢?是今天的大西洋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明朝所謂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印度半島 馬來半島 印度尼西亞 婆羅洲等地區。與西洋相對的是東洋,指的是菲律賓 日本等地。這樣的劃分方法,在元朝以前就存在了。按今天的地圖來看,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