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由來】
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但其**,目前說法不一,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一部;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史籍中將湘鄂西一帶土家族稱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誌中開始用「土家」名稱。
歷史上封建領主經濟從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發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間「改土歸流」時,逐漸過渡到地主經濟。新中國成立前社會經濟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了社會改革,與苗族聯合建立了2個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2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族的**,目前說法不一。一說**於秦滅巴後,定居於湘鄂川黔邊的巴人;二說根據湘西龍山、瀘溪、大庸等縣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和土家語地名,認為土家族主要**於湘西土著,與進入的巴人、漢人融合而成;三說根據《復溪州銅柱記》有關記載和土家族與彝語相近以及土家與雲南部分彝族風俗相同等現象,認為**於唐中葉的烏蠻。
泰滅巴以後,生活在武陵境內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漁獵山伐為業,繁衍生息。其首領依靠其同種或同姓的種姓血緣關係進行統治,維持內部關係。西漢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權。
以後「零陽蠻」、「漤中蠻」、「巫蠻」和「澧中蠻」都起兵反抗壓榨。三國時,蜀漢與孫吳長期爭奪夔、峽和武陵地區,土家族成為他們相互爭奪的重要物件。蜀吳的長期爭奪,使武陵地區各族人民難以安生。
這以後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區各部勢力迅速發展,經常處於各自雄踞一方,**控制鬆弛,戰爭頻任,社會動盪。唐朝開始,**採取羈縻州縣制度,任命歸順的地方首領以州縣官職,治理其地,並準其世代承襲,使土家族日趨穩定,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日漸加強。土家族人民在抗擊外敵入侵、支援紅軍長征。
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3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人口為570.42萬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餈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
有的地方給客人吃餈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餈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1957年9月成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2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年改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11月設立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23年 湖北宜昌市的五峰縣設為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土家族的歷史由來
4樓:匿名使用者
古巴國人遺民、古庸國人遺民、古楚荊湘地區的遺民是土家族的早最的雛形,這些國家滅亡後,子民還是在這個區域生活。由於湘西、鄂西、巴東是離中原最近的山區,中原漢族一遇戰亂就遷徙,一部份南遷,另一部份就進入了這一山區生活。
土家人是古國遺民,不會像苗人那樣拒絕容納漢人,所以土家族與外來的漢人大量的混血融合,早期是融合中原、燕趙、關中逃難過來的北方漢人,元明清時融合安徽、江西移民過來的南方漢人,並且融合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居住在與苗族相鄰地方的土家人又會有點苗化。
土家族語言是古巴國土話,土家人因為很早就和漢族融合,所以大部份土家人在漢代就說起了漢語,明清時說起了西南官話,也有極個別的土家人生話在極度閉塞的深山苗區,不與外界漢人聯絡,也不與漢族融合,甚至都不與漢化後的土家人通婚,所以還是保留了古巴國語言。
土家族在融合時保留了當地的巴楚文化基因,又有一點苗人的風格,山區閉塞貧瘠。因常起戰事,所以勇武好戰,生活風氣也有些粗鄙,民俗即獨特又多元,常被山外的漢人誤稱「土蠻」。由於土家人的服飾與客家人十分相似(除了頭飾),所以苗族也一直認為土家族是客人。
我父母都是土家族,父親的祖上是清朝時江西吉安移民過來的漢人,母親的祖上是明朝時安徽合肥過來戍邊的漢人軍戶,家裡都有族譜可查。漢族英雄冉閔的後人現在也是土家族。幾乎所有的土家族人都有漢姓,只要家裡有族譜的都可以查到漢人祖先,所以土家族幾乎999.
99%是純漢人。 因為巴國人與漢人血統完全一樣,同祖不同支,語言有區別,庸國楚國就更是漢人了。
說土家人是一支具有巴楚苗風的漢族山民支系也是沒錯的,dna的分子學的檢測和人類學家,歷史學家都支援這一說法。
5樓:水岸菖蒲
恩施土家族的歷史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土家族吊腳樓來歷
6樓:光弘電子商務
土家族吊腳樓的**是因歷代朝廷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幹欄。」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
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只許蓋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蓋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澗吊,富足人家雕樑畫棟,簷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7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土家
人祖先因家鄉遭了水災才遷到鄂西來,那時這裡古木參天、荊棘叢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們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獸襲擊。
人們為了安全就燒起樹蔸子火,裡面埋起竹子節節,火光和爆竹聲嚇走了來襲擊的野獸,但人們還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
後來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辦法:他讓小夥子們利用現成的大樹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鋪上野竹條,再在頂上搭架子蓋上頂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飯睡覺都在上面。
從此再也不怕毒蛇猛獸的襲擊了,這種建造空中住房的辦法後來就發展成的吊腳樓。
擴充套件資料:
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型別有以下幾種:
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
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徵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
作用:堂屋是用作祭祖先、迎賓客和辦理婚喪事用的。分兩層,第一層用作存放雜物。第二層用作居住和存放糧食,這樣能保持乾燥,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山地地區溼度大的問題,便於人們居住。
建造方法:
選屋場、看風水、平整地基、備料、裁料、推料、安磉磴、排扇、做梁木、立屋、上樑、撂簷斷水、裝屋以及其他附屬工程。總之,從選擇屋基、備料、立屋,一直到裝飾完畢,都有完備的程式和不同的技法。
吊腳樓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土家族民居建築注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共處的神化現象外,還有著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化觀念。土家族的吊腳樓不僅單方面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中,宇宙也同時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之中。
這種容納宇宙的空間觀念在土家族上樑儀式歌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上一步,望寶樑,一輪太極在**,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兩旁,日月成雙永世享……」
這裡的「乾坤」、「日月」代表著宇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土家族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更接近,更親密,從而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8樓:羊兒要吃肉咩咩
吊腳樓源於古代的幹欄式建築,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區普遍使用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物質文化現象,猶如一部凝固的古歌,多層次、多側面、多角
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歷史發展、文化心態和創造才能。除具有自身的實用功能外,還具有一定的審美特徵。
9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族人住的三柱二騎或五柱四騎的吊腳木樓房,據傳說還有一段故事呢?
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樹下,靠狩獵、捕魚為生。
天上張天王看見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樹下,生活很苦,他要去東海龍王那裡借一座殿宇來送給土家人。
張天王到了東海龍宮,見到龍王就直說了。龍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動。於是就答應了。
張天王來到一座吊腳三柱二騎的殿宇前,用手輕輕一提,就把殿宇提起來了。龍王一見,後悔不該答應。只好勉強地說:「用後還回來。」張天王說:「七天就還回來。」
張天王提著殿宇來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騎(即三根柱子落地,兩根柱子懸空)吊腳樓房。
七天過去了,龍王就來找張天王還殿宇。張天王說:「你要,我還你。
」提起殿宇順手一丟,就把殿宇丟在一條河邊,橫擱在河的兩岸。「你自己去搬吧!」龍王自知搬不動,只好氣沖沖地回龍宮去了。
從此以後,每逢雨水季節,龍王都要發怒漲洪水,讓水將河上的殿宇沖掉。人們也在漲水季節不能從殿宇中過河。於是人們又在橋下安上斬龍刀,龍再也不敢直闖殿宇樓房了,人們不但有房住了,來去過河也方便了。
吊腳樓,是土家人所喜愛的住宅。它一頭立在平壩上,和側面的廂房連線;一頭吊在坎下,自成兩層樓房。上層住人,下層設牲畜欄圈。
上層的三方大都有欄杆、扶手、陽臺,敞亮乾淨,即可在裡面挑花繡朵,讀書寫字,又可接賓待朋,晾晒衣被,居住舒適,非常好看。它有個來歷。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戶土家農民,夫婦倆拉扯著兩個孩子。每天丈夫勞動歸來,總是把蓑衣、斗笠放在階沿上。不料一天早晨,蓑衣和斗笠卻被拉到了牆旮旯裡,原來是狗在上面睡覺過夜了哩。
為了避免再出這種事,他們就找來了一根大竹篙,用葛藤綁在階沿外邊的柱頭上,好掛蓑衣和斗笠。
一次,妻子坐在屋簷底下織麻補衣,兩個孩子老纏她,使她做不成活路,她煩不過,找了幾節木槓,幾塊木板,就著掛蓑衣和斗笠的竹篙搭成了一個平臺。她坐在上邊去,繼續織麻補衣,再也不怕孩子吵鬧了。
人們見這樣子好,便進一步把平臺發展成住房,這就成了吊腳樓。
土家族的起源,土家族的歷史由來
簫灑舞劍 土家族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為巴人後裔 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 甚至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 910年前後 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還有人認為是漢人戍邊將士和土著女子的後代。根據復旦大學對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結果顯示,土家族父系血統以阿爾泰血統為最,約佔28 大致為匈奴和鮮卑等...
關於土家族吊腳樓(急啊),土家族吊腳樓來歷
談到吊腳樓,對人們的印象就是一個小木樓在河的聳立的感覺,其實不然,吊腳樓是湖南湘西邊垂的一種民間建築,有著古老的傳說!美麗的湘西,山奇水異,令人徘徊不忍歸去。而古香古色 建築風格特殊的吊腳樓,更添得山水幾分韻致。在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城,沱江傍城而過,當地人臨河而居,一幢幢吊腳樓,高高低低參差錯落。...
土家族民風民俗,土家族民風民俗資料
土家族節日習俗 土家族節日民俗較多。從節日內容看,有祭祀節日 紀念節日 慶賀節日 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 岩石 山 河 水等皆為崇拜物件。動植物崇拜 牛 羊 狗等,圖騰崇拜,如鷹 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