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傳統文化,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哪些

時間 2021-07-13 21:23:24

1樓:閒擲葡萄

一、在歌舞方面有:有六百多年曆史的儺堂舞,集祭祀、祈禱、歌舞、社交為一體的擺手舞,祭祀性舞蹈茅古斯舞。

二、宗教信仰方面,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

三、飲食方面有:重陽節打粑粑、用豬頭等物品祭祖、熬煮瓦罐茶等。

四、建築方面,主要有吊腳木樓。

五、節日方面,有牛王節、嫁毛蟲節、舍巴節、女兒會等。

六、土家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個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連的武陵山區。

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哪些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2樓:匿名使用者

恩施女兒會、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一種場所。每年家歷七月十二,男女青年不約而同的來到鄉場,利用趕場的機會挑選意中人。

這一天,青年男女穿戴一新,前往趕會。凡欲擇婿的女孩兒穿滾有多道花邊且衣袖又短又大的左襟大褂,下著八幅長裙,衣分多層,內長外短。以便讓人看到所有的好衣裳。

趕會時,捎帶一些土產山貨,偽裝趕集售物,欲覓物件的男子則身背空揹簍,假裝購物,看中哪位姑娘,便上前「購物」。在「討價還價」中,各顯才智,增進了解。若講不下來價,表明姑娘不答應,小夥子應知趣的走開;反之,則表明姑娘有意相許,於是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身.

近兩年,女兒會作為傳統文化精品,成為土家民俗節慶中的盛會,展示土家民俗文化的大舞臺。

「女兒會」分對歌相親、考驗定親、拔河爭親、拜堂成親四部分。土家青年男子向自己心儀女子發歌,以歌代言,傾吐心中愛慕之情,姑娘若看中男子,則向自己的如意郎君拋香袋。另外,土家青年男子以拔河比賽競選女婿,準姑爺客過吃土家蓋碗肉、抵竹竿關,男女雙雙「邊邊會」。

另外,哭嫁、撞鐵門檻攔車馬等風俗也別有情趣。 小夥子看人了人家姑娘,就請媒人去女家提親,女方父母若同意後,就擇吉日由女方哥嫂、弟妹陪同看男方家裡,叫「看廊場」。滿意同意婚事就訂親,雙方家人請人「合八字」,並將男女雙方合的八字寫在一幅紙上,各執半幅作為婚約憑證,叫 「換庚貼」。

換庚貼後,男方根據女方長輩多少,準備相應的信(肉)、茶食(酒、麵條、餅乾等),由長輩或哥嫂弟妹陪同到女方認親、行禮。自此,男方都要到女家朝拜。婚事確定後由男方籌備彩禮,女方置辦嫁妝,由媒人去女家商量成婚一事,叫「求喜」。

在婚期的頭天,男方將彩禮送到女家叫「過禮」。晚上,男方宴請親朋中未婚子弟9人伴新郎飲酒歡歌叫「陪十弟兄」。土家姑娘在出嫁的頭天晚上,須將臉上的汗毛扯淨,將頭髮在腦後梳成圓鬢插上玉簪,叫「上頭」(也叫扯臉),然後設宴由9名未婚女子陪宴叫「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一般都是新娘的閏中密友,陪將要出嫁的姑娘聚在用幾張大桌子拼成的臺子旁,即興歌舞,表達姑娘們對將要成婚的夥伴的祝福與依依不捨之情。

出嫁時唱《哭嫁歌》,傾訴父母哺育之恩,兄弟姊妹手足之情,對家鄉的依戀。哭嫁時,女方姐妹、哥嫂、母親、親友陪哭。新婚夫婦拜堂後,由新郎把新娘背進洞房叫「背親」。

新婚夫婦3天后要回孃家向祖宗牌位磕頭,與爹孃見禮,飯後,新郎新娘三天後返回,給男方親戚送禮叫「回門」。

土家姑娘出嫁時的哭嫁,格調新穎,是土家族獨特的且別具一格的習俗。哭詞長短成句,有歷代相傳的,也有即興之作,大都富有詩韻和樂感。其文詞巧妙,寓意深刻。

內容上有對舊制度的抨擊,有對媒人的揶揄,有對舊情的抒發,有對山川的的懷念,有對婦女的讚頌,有對未來的憧憬。

土家族的習俗

3樓:妄與梔枯

1、飲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輔以紅薯、馬鈴薯等。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其它較有特點的食物還有粑粑、臘肉、油茶、合菜、團饊等。

土家族喜歡飲酒,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製的甜酒和咂酒。

2、過趕年

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即月大是臘月二十九,月小是臘月二十八,因此叫做「過趕年」。傳說明嘉靖年間,土家族人在年關時接到朝廷赴蘇淞協剿倭寇的聖旨,為不耽誤戰機,土家族人決定提前一天過年為抗倭官兵送行。

由於土家族官兵及時趕到前線,戰功卓著,榮立「東南第一戰功」,後人為了紀念這個很有意義的日子,提前一天過年便成了習俗。也有的說土家族祖先家裡很窮,為逃避財主年關逼債便悄悄提前一天過年。這種說法也有一定根據。

3、月半節

農曆七月的月半節是土家族(恩施自治州)、苗族(恩施自治州)、瑤族人民的重要節日(相當於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鑼鼓聲和歡笑聲。

從初十開始,各家各戶都擺上魚、肉、酒等,歡度節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節日的最後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晚上。

4、牛王節

四月初八是湘西土家人的牛王節。石柱等地的土家人建有牛王廟,在四月十八日過牛王節,還辦牛王會,屆時要唱牛王戲,以示消災,求得牲畜興旺。土家人過牛王節讓牛休耕,並餵給它精美的飼料。

土家人感激牛為人類豐收辛勤耕耘,併為它立祠祭祀。

5、寒衣節

中國民間***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

4樓:小高清呀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

正臘月間的年節、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在眾多節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現只有部分地區保留這一習俗。過趕年,也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因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5樓:清溪看世界

1、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餈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餈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餈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2、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

3、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乾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

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樑拋粑粑。

6樓:瘋子難不難

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在眾多節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現只有部分地區保留這一習俗。

過趕年,也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因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名。

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7樓:sa一抹陽光

1.土家族人愛群居,喜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

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2.土家族人性格開朗、粗茶淡飯、生活很有規律,吃的食物大多是自己生產,無汙染;茶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土家族喜歡飲酒,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製的甜酒和咂酒。

待客人到來時,取置堂案正中,以細竹通節為竿,插壇底,堂中置案,兩旁分放雞、鴨、魚、肉等,各置筷子一雙,而不設坐,由主婦開壇,主人請客人上前依次輪流咂酒,後舉筷而食,彼此不以為嫌,邊吸邊食,邊唱邊跳,載歌載舞。

3.土家青年男女多由對歌而相愛結婚,還有「哭嫁」習俗。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

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4.土家族以過四月

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乾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而且在每年的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都要吃社飯。

5.禁忌:「正月忌頭,臘月忌尾」。

除夕之日,婦女忌推磨舂碓,忌梳頭、洗衣,怕來年下雨洗刷掉地裡的泥土;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婦女忌動針線,以免犁田耙齒釘著牛腳和稻禾,苞谷長鑽心蟲;忌湯泡飯,防止天下雨沖毀莊稼。立春之日,忌挑井水;立秋一日,忌摘蔬菜。

在節慶、喜事、出門辦事之時,禁說不祥之語,要多講吉利話。過年過節,忌貓進屋,俗稱「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祭祀喪葬,亦忌聞貓聲,嚴禁貓靠近。

土家族的文化特點??詳細,土家族民族的風俗和習慣是什麼?詳細的

暮夏淺眠 土家族和苗族 侗族 漢族一樣有 哭嫁 的風俗,但現今已經很少看到。在武陵山區的外圍,如石門等地,在1970年代仍行哭嫁習俗。在80 90年代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下還保留著哭嫁的習俗,同時還有抬嫁妝的習俗,嫁妝的技巧,現在只有少數土家老人會了,現已很少見。土家族擁有獨特的山歌和民族舞蹈,特別是...

土家族的起源,土家族的歷史由來

簫灑舞劍 土家族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為巴人後裔 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 甚至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 910年前後 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還有人認為是漢人戍邊將士和土著女子的後代。根據復旦大學對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結果顯示,土家族父系血統以阿爾泰血統為最,約佔28 大致為匈奴和鮮卑等...

土家族民風民俗,土家族民風民俗資料

土家族節日習俗 土家族節日民俗較多。從節日內容看,有祭祀節日 紀念節日 慶賀節日 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 岩石 山 河 水等皆為崇拜物件。動植物崇拜 牛 羊 狗等,圖騰崇拜,如鷹 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