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講要行善,但又似乎善惡不分,請問這是否自相矛盾呢

時間 2022-03-02 19:55:03

1樓:

這需要從兩個角度上講。

首先,善惡的概念究其實質,是人類按照自我需求而設定一個分別意識觀,為了高度地滿足自我私慾而不斷地進行修改,所以又具有時空差異。從這個角度分析,所謂善惡觀,其實並沒用一個絕對的標準,因而也就不具備符合邏輯和真理的特性。

譬如計劃生育,戰爭年代提倡多生,人口過剩的時期就提倡避孕少生,時至今日,各個國家都會根據自己國家的要求而各行其是。

譬如墮胎,在許多國家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某些宗教國家,這種行為會被處以極刑!

五十年代,國家糧食不夠吃,於是將與人們搶食的麻雀作為四害之一,有的地方會拎著麻雀的尾巴去有關部門領獎,而今天殺害麻雀卻成為了違法的行為。

即便是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眾也會有不同的觀點。有時候,國與國之間,會因為自身利益而發生衝突,於是,個個都標榜著自己的正義行為。這時候,所謂善惡的標準又在**?

佛家善惡觀,是從因果觀與修行的角度上所言,因而與世俗的善惡觀有區別。在修學的階段,行者要求嚴守十善業、避免十惡業,這樣可以積累行道資糧。一旦悟道,會從智慧的高度看待一切物相,而破除邊見的陋識。

簡而言之,智者舉心動念皆是利益眾生之舉,行事中任運自如,分別善惡而不再執著於善惡的束縛了。

南無阿彌陀佛!

明心合十!

2樓:紙上談商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要想深層次的說清楚不太容易。

首先,要知道善的本質。萬法皆空,本質上,善惡也是空,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只是世人有分別心,所以才有善惡之分。

而佛家是隨緣度化,所以隨眾生心而講善惡。比如,我們很常見,街上有一些乞丐,年輕力壯但是不靠勞動生活,很多人覺得給他們錢就像被騙一樣。其實,換個角度,騙人是他的事,自然會有報應,是否施捨是你的事情,你施捨了,你就是善的,自然有善報。

所以,行善在於每個人的出發點,而不是看行善的物件,而佛家講慈悲,認為那些壞人比好人更可憐,好人起碼輪迴會更好,而惡人可能會入地獄,病的更嚴重。所以,佛家的慈悲更側重本質而不是表象。 佛家雖然講善惡,但是佛家最主要講的卻是智慧,最高層次的解脫是智慧的解脫,積德行善是相,智慧是本,迂腐的行善和小聰明的作惡其實是自欺欺人或者迂腐的。

鬼門關有副對聯,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有心為善其善不賞,無心作惡其惡不罰】。

3樓:煩惱即菩提

不矛盾,善有幾個層次

人天乘的善,就是幫助別人,積德行善

小乘的善,是解脫

大乘的善,是一切為眾生,無我

一乘的善,一切圓滿

請問佛教說要無分別心,那這不是善惡不分哪

4樓:匿名使用者

無分別心不是我們常識上說的不分善惡,我覺得在還沒有實修佛法前,最好不要糾結於這些概念,否則很容易掉入文字遊戲的陷阱。

5樓:匿名使用者

你把什麼叫做善惡?

你救了一個日本強盜,結果他殺了很多同胞。你說你到底是善還是惡?創造美好生活,結果汙染環境,造成物種滅絕,破壞生物多樣性。你說是善還是惡?

不過都是生滅過程的表象罷了

6樓:

不是善惡不分,是無善惡於心。無分別于思維,自然能超越善惡,是非,黑白。

7樓:

答案:「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善能分別諸法相」就是能分清、認識一切事物(當然包括善惡了),「於第一義而不動」,第一義者是聖智內自證境,非言語分別智境。言語分別不能顯示。第一義不動是大圓鏡智,就是無分別心 .

8樓:青山碧水間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善惡的標準太多,比如說救人是善吧,但是救惡人是不是善?如果說不是善,那麼殺一個惡人是不是惡?殺一個再也不能作惡的惡人是善是惡?

無分別心不是說要你善惡不分為非作歹、而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隨緣六度罷了——而六度這類的功課,與其說是「行善」、不如說是「放下分別妄想執著」。

9樓:唯梅子

只要稍微有一點佛學知識的人.都會知道.佛教是鼓勵斷惡修善的.

怎麼是善惡不分呢?

不能做佛盲啊. 會鬧出笑話的.

10樓:

善惡不分那是愚痴,不是無分別,佛是覺悟者,佛教是覺悟的教育。覺悟了對任何事情都了了分明,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別心是執著心,有了分別就會產生我執,這是偏見,進而根深蒂固成為愚痴邪見,然後造業受報,迴圈無盡。

無分別心是真心,是實心,是出離輪迴之心,是無生無死之心,是無漏心,分別心是妄心,是虛幻心,是生死心,是輪迴心,是有漏痛苦心。

南無阿彌陀佛

11樓:靜品心茶

佛教的無分別心是指眾生本性相同。從本體上言是不二法,無分別。然世間善惡都是執著妄相,各有業行,各造業果。

行善行惡,各受因果。佛不捨眾生,一切都要度化,大願地藏菩薩在地獄度受業眾生。揚善戒惡,是佛慈悲。

哪有不分啊,阿彌陀佛

12樓:開利順

不分別,是說你的心態不要被外境染汙,要保持一顆清淨平等和諧的心。

但前提是你要學會有覺悟的心,能辨是非,善者從之、惡者改之。這樣做而事後對這事不留印象,只留下與本性(善)相應的德能。

13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並不排斥分別意識,不然佛教的「八正道」之一的「正思維」就無從說起了。反是希望能從有分別意識的思維心,修證入無分別的根本智,也就是無師智(大圓鏡智)。當從根本智起用,使用有分別的意識,才能有所成就。

(成所作智)。

——薄學淺才,不是處還請方家拍磚。

14樓:匿名使用者

對我也有同樣的疑問

沒有分別**來的善惡啊

也沒有地獄和彼岸

直指人心 立地成佛

15樓:匿名使用者

只有超越善惡的成見,超越嗔恨與喜愛,才能把一切眾生渡到彼岸!因為喜歡善良厭惡不善,本身就是嚴重的貪愛嗔怒之心!況且眾生因為迷失才會犯錯,你不懂得以智慧去救度他們,卻惡眼怨恨他們,這本身就是不善!

沒有任何眾生應該受罪!善人惡人都不應該受罪!任何眾生都應該脫離苦海覺悟!那是最好的!所以佛門普皆慈悲,不捨一人!樓主好好思量!

16樓:匿名使用者

無分別是善,有分別是惡!怎麼善惡不分?

17樓:

隨喜 jinghengsuoha1

18樓:匿名使用者

阿彌陀佛,看來善知識很多啊

19樓:匿名使用者

狼吃羊,你說是善還是惡?

南無阿彌陀佛

佛法講斷惡修善,又講放下執著分別,如果我們連善惡也分不清,也不去執著善事,那我們該怎麼修行呢?

20樓:匿名使用者

一遊客入深山,見一隱者,遂問之曰:世界乃大,無奇不有,藏匿於山野,靜心於空谷,不有失乎?

隱者應之曰:失卻身體,贏得靈魂。

遊客又問之曰:人存於世上,有口目之慾,強行抑之歟?且接世必以身體為媒介,方能獲靈魂之高升。吾何以在世上亦能收穫靈魂哉?

隱者曰:世界乃大,人心亦無窮,闔目則萬物了於心,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何須強行抑制本無之慾望。身體乃人之身體,必為人所轄制,總為物慾所脅持,安能不累之乎?

且夫無欲則剛,接世為物慾必將為物慾所牽引,逐物慾功利而生,豈不殆哉!放下一顆心,蔽卻障心之物,自然能夠收穫靈魂,求得內心安寧,了悟人生真諦。

遊客稱之善。然退卻山谷,重入紛繁之世,看風會雲集,覺持身之不易。遍觀當下諸人,無不隨波逐流,更有視潔身為恥事者,爭將身體投於染缸之中以自汙,以求與人同。

既不能為隱者,又不欲薰染自身,遊客經歷內心之苦痛而不自拔。

21樓:煩惱即菩提

修行就是如此啊,放下一切執著。 一切本來就是圓滿的,所謂大圓滿,可是凡夫只看到缺陷。

22樓:匿名使用者

斷惡修善,是修行的開始。是凡夫以分別心、執著心去修行的。

不執著、不分別,是心裡不執著、分別,不是讓你在事上不執著、分別。

23樓:匿名使用者

理解錯誤!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學佛就是為了快樂,幸福,無煩惱。出發點和世間善法是一樣的,最後目的就是達到沒有分別沒有煩惱的覺悟境界。

24樓:n哦

一切皆有普適待事 多看佛經 佛學 解蟬意

25樓:無盡意

要知道佛教是圓滿的智慧教育。既然是圓滿的智慧,哪有不分善惡的道理吶?假如是這樣,那叫做愚痴而非智慧。

那麼如何來認識「不分別執著」那?比如在你眼前有一束花,顏色各異,絢麗多彩。你看到了,而不起分別心,因不起分別心,當然就不回去執著,一樣心地清淨。

(這個狀態下,你不知道都是什麼顏色嗎?一樣清清楚楚,這就叫做智慧。)也叫做「見性見」!

假如你看到後,起分別心,我喜歡紅色的,據為所有。討厭黃色的,想扔掉它。這叫做「妄見」,煩惱由此而生!

我們對待一切人事物,都要用這種清淨平等心來對待,依自性而不依煩惱,就對了!阿彌陀佛!

26樓:阿旺洛珠多爾吉

您好,修行 修的是心,本無善惡,皆為分別所造。

《金剛經》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個人建議,多持誦 《金剛經》 《佛說法燈明心正覺經》

27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說不知善或者不去知道什麼是惡,而是說對善和惡的分別需要以智慧的分辨去把握,脫離於外部的形式和表現去認識,也不能侷限於思維的定式中去認識。

所有心識的錯誤執著,都是源於自我的慾望,產生了貪、嗔、痴等。對於善或者惡的執著其實也一樣是這樣,在「我見」的程度去看問題,都是來自於固定的、表面的認識分析,而不是從事物本質的角度去認識,只有放棄行為和思維中的貪、嗔、痴。讓心的活動僅僅停留在需要的地方、需要的程度,不去製造「我」的種種侷限,一切都不去執著,這樣才能得到輕鬆和快樂。

佛法講不執著,不分別,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想做的目的。時時為了某種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才是妄執,只有放下慾望的約束執著,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為達到什麼得到什麼,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只做應該做的事,這才是簡單而實際的覺者生活。

28樓:修心妙音

一念不生,萬法莊嚴。

29樓:匿名使用者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既然佛性本無善惡,為什麼要行善

30樓:勞自薔

記得前幾天回答過你的關於無常的問題,希望你有空思考下。什麼是空?沒有、虛無,這不叫空。

空是從對世間無常的表現而思考出的結論,是指不真實、不恆久、不絕對。各種因緣和合又相互制約,由此而生萬事萬物,所以緣起說無自性,說空,說虛假幻象。對於世俗的知見也是一樣,無論善還是惡,都是需要一定的關係條件的背景、一定的方向角度下去看待。

所以善或惡都是相對而言的描述,而不是固定不變的模式。這就是空性的表現了。打個比方,一個人希望你幫助他殺人或者幫他開啟別人家門,那麼你很容易認識這是惡行;當一個人請你幫他找個工具(繩子鐵棒等),在你不知道他的下一步目的時,你能保證你幫助他是在行善還是助惡呢?

認識事物的相對性存在、相對性現象,這就是認識空性。前面說過空性不是說一切事本質是虛無,是不作為,所以把握世間行的空性認識也一樣不是讓人虛無不作為,不是讓人不知不分善惡,而是讓我們懂得事物的條件關係變化表現,做事不執著於片面,從更多角度去認識、化解,而後轉變。

佛學講的什麼是福報,佛家講的功德是什麼?與福報有什麼區別?

泥頌 福報即是自己種下的善業種子,種子因緣成熟,就會現前。行善積福報。福報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怎樣才能有福報呢?第一 勤儉節約 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由於浪費奢侈,不懂節約,最後免不了窮困潦倒。周武王曾感嘆 像紂天子這般奢華,竭天下之財以窮己欲,安有不亡國者!相反的,有些人勤勞節儉,所以福報隨之而來,如...

佛家講輪迴因果,可是我一直有個疑問

善友,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我以前也有這樣的疑問,有這個疑問是因為有我執,或者把這個身體當成我,或者把意識當成我 產生靈魂,元神等概念 學習了善知識的優婆塞戒經講記以及成唯識論,我對這個問題有了一些看法。表面上看起來是異作異受 今生的我和來生的我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個體 其實還是自作自受啊!為什麼這樣...

因果輪迴真的存在嗎,佛家講因果輪迴,真的有因果報應存在嗎

中國愛人說一句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古人用這句哲理的話,來勸導世人,要多行善事,少做好事,以獲得更多的福報。中國的儒 釋 道三教,都在教人立德從善,倡導真善美,弘揚正能量。比如佛教中的 三世因果歌 裡就強調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