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和風險導向審計的區別

時間 2021-08-30 10:34:36

1樓:匿名使用者

通常與制度基礎審計相對應的風險基礎審計,也即是這種風險意義上的審計。什麼是客戶經營風險為導向的審計呢?就是以評估客戶經營風險為基礎的審計。

依據我的觀察,客戶經營風險導向審計,其全部理論研究成果並不比這個定義多出多少新內容。當然,有些學者說的內容更多些,他們會談談風險導向審計的特徵,而且伴隨與制度基礎審計的比較。這些概括無疑有其積極意義,但風險導向審計作為一種理論卻不過是萬里長征因此走完了「概念的內涵和特徵」這一小步,理論的大廈並未就此構建完成。

這個觀念還必須演繹出區別於制度基礎審計的程式、方法之類可操作的東西,還必須考慮審計責任之類的問題。

制度基礎審計和風險導向審計的區別

2樓:墨汁諾

制度基礎審計和風險導向審計的區別:性質不同,含義不同。

一、性質不同:

制度基礎審計是通過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分析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時間、性質和範圍。而風險導向審計則是通過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量化分析來確定影響財務報表的重要因素和檢查風險,在此基礎上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範圍。

二、含義不同:

制度基礎審計重點是在審查內部控制各個環節的基礎上,查內部控制的薄弱點;風險導向審計是在內部控制的基礎上發現重大的舞弊的地方。

制度審計的目標

制度審計的目標是確定企業是否建立了能夠確保人力資源得到經濟、有效利用的內部控制制度,檢查這類制度的實施狀況,並針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審計的隱含假設是存在最佳管理實踐,如果依照最佳管理實踐確定的制度或公認管理原則能夠有效地付諸實施,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就有可能經濟、高效地發揮作用。

3樓:無無題

一、制度基礎審計與風險導向審計程式的比較

制度基礎審計是通過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分析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時間、性質和範圍。而風險導向審計則是通過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量化分析來確定影響財務報表的重要因素和檢查風險,在此基礎上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範圍。

(一)制度基礎審計是在評價審查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上確定審計的重點和範圍,以期能夠合理地分配審計資源和時間。它通常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1.調查、瞭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

調查瞭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整、健全,初步評價其可信賴程度,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有效,財務報表發生錯誤和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財務報表就會越真實越公允越可靠。相反,如果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管理層凌駕於內部控制制度之上,財務報表發生錯誤和舞弊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審計人員為了取得相關證據來驗證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公允性就不得不擴大審計範圍。

2.測試

審計人員在調查了被審計單位的內部狀況、瞭解掌握了相關資料後,即可以對那些準備信賴的內部控制進行複合性測試。否則,就對財務報表直接進行實質性測試。發現控制缺陷以改進內部控制,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是控制測試在非財務報表審計中的主要目的。

3.評價

在瞭解了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完成控制測試的基礎上,審計人員應該對該單位的內部控制做出評價,並通過做出的評價來分析其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對財務報表產生的影響,便以此為根據決定是否進行實質性測試以及進行實質性測試的時間、範圍和程度。

(二)風險基礎審計程式在理論上雖然仍分為計劃階段、實施階段和報告階段,但在具體內容上與制度基礎審計有著較大的差別

在實務中,為了使審計工作做得更細緻,並關注審計重要領域,風險導向審計的程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

1.審計計劃開始時要對固有風險進行量化評估。主要通過調查、瞭解、分析、評價等方法執行一般規劃並確認重要的審計領域,來識別重要的風險領域,確認重要的審計範圍。

2.期中審計時尋找並確定控制弱點,執行初步風險評估(即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聯合),選擇可靠有效益的審計查核程式。即通過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初步評估,判斷客戶管理意識、控制措施及控制品質、控制程式設計本身是否嚴密,職責分工是否良好,如果有效,則進一步判斷其可依賴程度及發生重大審計錯誤的可能性,並以此來確定查核方法。

3.通過實施審計獲得審計證據,形成審計報告。繼續整理前幾步提出的問題及期後事項稽核、會計報表的分析性複核和審計工作底稿的稽核,即執行全面評估,將審計結論形成審計報告。

二、制度基礎審計與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比較

簡單的說,制度基礎審計是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來確定實質性測試的範圍和重點。而風險導向審計則是通過評估內部控制測試來評估和量化控制風險。但總的來說,兩種方法的步驟基本一致,只是所考慮的具體內容和目的不同。

(一)制度基礎審計的基本方法

1.文字描述。文字描述法是用文字形式簡要說明被審計單位的現行內部控制,一般按照不同的環節和主要業務分別說明各個環節與業務的特徵、經辦人員、有關的控制措施與方法、各種業務檔案、憑證**和會計記錄的編制要素與存放地點等。

2.編制系統流程圖。編制系統流程圖就是用**的形式來描述各經營環節的業務處理程式,各種憑證檔案的種類及其編制、處理、傳遞和儲存。

一些比較完整的系統流程圖還可以顯示各項業務的授權、批准、權責分工、複核等控制措施和功能。

3.填制內部控制調查表。內部控制調查表是一種預選設計的標準化詢問表。

它分別對被審計單位的各個經營環節或業務處理的關鍵控制措施提出一系列徵詢問題,並提供「是」、「否」、「不適用」等答案專欄。

(二)風險導向審計的基本方法

1.審計風險評估。風險導向審計的要點和標誌性工作之一是風險評估,因為它貫穿於審計工作的整個過程,而且審計人員也希望通過在對已審查過的財務報表發表自己的結論之前將審計風險降到最低,來維持其結論的正確性。

根據審計風險模式的公式我們可以知道,固有風險審計人員不能改變它,因為它受到被審計單位行業的性質、管理人員的自身素質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審計人員評價不包括內部控制的情況下財務報表發生重大錯報的可能性時,應通過了解內部控制的環境、控制風險、風險評估監督等來最大限度的減少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

2.控制測試。控制測試是在對內部控制瞭解的基礎上,為了確定內部控制的結構政策、程式的設計和執行是否有效(即效果的好壞)而實施的審計程式。

其目的在於通過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來確認控制風險。控制測試的產生與內部控制結構概念的建立以及對符合性測試的認識有關。

3.交易業務實質性測試。交易業務實質性測試涉及會計系統特定種類交易的處理,目的是決定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交易是否經過恰當的審批,在日記賬中是否正確記錄和彙總。

三、制度基礎審計與風險導向審計風險及處理的比較

制度基礎審計在整個審計過程中只在某幾個方面考慮了風險因素,而風險導向審計在審計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考慮了風險分析和控制,因此可以更有效地規避審計風險。

(一)制度基礎審計模式下對審計風險的考慮及其處理

雖然制度基礎審計也涉及了審計風險,但它對風險的控制屬於被動式的。因為它並不直接處理風險而是更多的依賴內部控制測試,很少考慮產生風險的其他環節。所以具體來說,制度基礎審計只有在抽取樣本進行實質性測試時才會考慮到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但它對控制風險的評估也主要是為減少實質性測試提供依據。

所以在這種模式下,審計風險的系統性評估和確定基本上不涉及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可接受檢查風險等。

(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對審計風險的考慮及其處理

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對風險的控制是主動式的。該模式強調了審計全過程各個環節的風險分析與控制。它以對企業環境和企業經營全方位風險分析為出發點,將大量審計基礎工作放在對審計風險的研究和評價上。

從橫向的角度來看,它不僅檢查與會計系統有關的因素,而且還檢查企業內外的各種環境因素;它不僅進行與會計事項有關的個別風險分析,而且還進行涉及各種環境因素的綜合分析。從縱向的角度來看,分析與控制這兩個風險因素在審計的每一個階段都很重要,在計劃階段考慮接受客戶的風險、委派審計人員的風險、簽訂審計業務的風險等;在審計實施階段要考慮取證風險,在報告階段要考慮報告風險,為防範審計風險建立起層層防護網。

什麼是風險管理基礎審計,特徵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風險基礎

審計是一種有別於賬項基礎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的審計模式。它以量化的風險水平為重點,在確定的風險水平基礎上,決定實質性測試的程度和範圍。

基本特徵:

1、普遍性

雖然審計風險通過最後的審計結論與預期的偏差表現出來,但這種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審計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風險因素的產生。因此,有什麼樣的審計活動,就有與之相適應的審計風險,並會最終影響總的審計風險。從總體來看,可能產生風險的因素有:

內部控制結構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數字遺漏,對專案的錯誤評價和虛假註釋,專案的流動性強,專案的交易量大,經濟蕭條,財務狀況不佳,抽樣技術侷限性等。從每一個具體風險看,也是由多因素組成。因此,審計風險具有普遍性,它存在於審計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的審計失誤,都會增加最終的審計風險(ultimate audit risk)。

因此,對最終審計風險的控制,也就取決於對上述各種風險的控制(anthony ateele,1992)。

2、潛在性

審計責任的存在是形成審計風險的一個基本因素,如果審計人員在執業上不受任何約束,對自己的工作結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就不會形成審計風險,這就決定審計風險在一定時期裡具有潛在性。如果審計人員雖然發生了偏離客觀事實的行為,但沒有造成不良後果,沒有引起相應的審計責任,那麼這種風險只停留在潛在階段,而沒有轉化為實在的風險。審計風險是在錯誤形成以後經過驗證才會體現出來,假如這種錯誤被人們無意中接受,即不再進行驗證,則由此而應承擔的責任或遭受的損失實際沒有成為現實。

所以,審計風險只是一種可能的風險,它對審計人員構成某種損失有一個顯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長短因審計風險的內容、審計的法律環境、經濟環境、以及客戶、社會公眾對審計風險的認識程度而異。

3、偶然性

審計風險是由於某些客觀原因,或審計人員並未意識到的主觀原因造成,即並非審計人員故意所為,審計人員在無意接受了審計風險,又在無意中承擔了審計風險帶來的嚴重後果。肯定審計風險具有無意性這一特點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在這一前提下,審計人員才會努力設法避免減少審計風險,對審計風險的控制才有意義。倘若審計人員因某種私利故意作出與事實不符的審計結論,則由此承擔的責任並不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審計風險,因為這種審計人員故意的舞弊行為談不上再對審計風險進行控制,而這種行為本身就受到職業道德的譴責,應承擔法律責任。

4、可控性

審計要為其報告的正確性承擔責任風險早已為人們所熟悉,然而現代審計的指導思想從制度基礎審計進一步發展到風險審計表明,審計職業界並未被越來越多的審計風險捆住手腳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動控制審計風險的方向發展。正確認識審計風險的可控性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不必害怕審計風險,雖然審計人員的責任會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一旦其發生,其可能對審計職業的影響也是重大的,但可以通過識別風險領域,採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避免,沒有必要因為風險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戶。只要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對客戶進行審計。

另一方面,意識到了審計風險的可控性,說明審計風險是可以通過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研究審計理論,提高審計質量。

審計風險是什麼,審計風險的定義是什麼?

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對實質上誤報的財務資料可能提供不適當意見的風險。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註冊會計師認為公允的會計報表,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即已經證實的會計報表實際上並未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 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變動情況 二是註冊會計師認為的錯誤的會計報表,但實際上...

如何提高審計質量 防範審計風險

提高審計質量 降低審計風險的防範措施有 人治 措施 法治 措施和 技術 措施.提高審計人員的政治思想素質 專業知識水平 質量觀念和風險意識是 人治 措施 貫徹依法審計原則 審計專案質量控制辦法 抓好廉政制度建設是 法治 措施 運用帳戶入手 內部控制制度測評 抽樣及計算機審計方法是 技術 措施. 1....

審計特別風險如何應對,審計中的 特別風險 是什麼意思 怎麼解釋

捷曉蘭 審計特別風險,這種的話,專門的司機,他們都有專門的流程。所以這方面不用擔心的。 歸軒秀 審計特別風險如何應付,我感覺這個每個人對待事情的應付方式都是不同的。 南城吹機 審計風險的防範措施 審計風險的型別分為固定風險 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3種風險需要採取不同的防範措施。1.固定風險的防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