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過年要吃餃子呢,為什麼過年吃餃子,餃子的由來是什麼?

時間 2021-10-14 20:17:36

1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

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

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麼過年吃餃子,餃子的由來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的歷史起源和餃子的現代發展

餃子在其漫長歲月的發展中,名目繁多而並不單一,古時候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餃子的之說。三國時期稱作餃子為「月牙餛飩」,在南北朝時期稱餃子為「餛飩」,唐代的時候稱為「偃月形餛飩」,在宋代的時候稱餃子為「角子」,在元代的時候稱之為「扁食」;而在清朝時候被稱為「餃子」。其實,餃子的最先記載是起源於東漢時期的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

在當時,餃子是用來當藥用的,張仲景用小麥磨面,加水和麵,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物用來百姓治人病,像用麵皮包羊肉、胡椒等,為凍傷耳朵的百姓**凍瘡。還有一個說法:在春秋戰國時期,水餃的跡象在東夷地區薛國(今日的山東滕州市轄區)墓葬中發現,這充分地說明了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獨具美食,很可能最早起源於我國古代的東夷地區。

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入到了少數民族的蒙古。餃子傳到了蒙古後,也很快受到了蒙古豪爽奔放的性格的影響。餃子在蒙古語中的讀音類似於「匾食」。

餃子的樣式也由原來餡小皮薄變成了餡大皮厚的樣子。隨著蒙國古帝國的征伐,扁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因此就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品種的餃子。

蒙古帝國給中國餃子向世界的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明代的書籍資料上也證實了這點。

餃子到了清朝的時候,吃餃子要在年三十晚上的子時以前,就是現晚上23點以前包好,等到半夜子時再吃,這個時間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為「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寓意。

餃子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美食,也是咱中國人在春節的時候,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百姓們的歡迎和青睞。民間也有不少的讚美語言,如「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在我國很多地區民俗中,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不能代替的美味佳餚。

另外,我們日常出門前吃餃子是期盼平安的意思,具體地講就是取平安歸來之意。我國大部分地區有一種良好的風俗,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迎親待友的時候,總要包上一頓餃子吃。特別是年夜飯更少不了餃子,全家人給老人拜年後而相互拜年,然後便圍坐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的趣聞,一年的收成等無所不談,時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含飴弄孫之事和其樂無窮之意...;

3樓:斛適酒琅

初一吃餃子過年的由來

正月初一吃餃子過年,是說大年三十晚上要包好餃子,等到正月初一的時候拿出來吃了過年。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農曆年在民間是備受重視的,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就是年關了,為了新年能吃得飽,只好向親友借來米麵,和好面後,用蘿蔔做餡,非常精心地包起餃子,包好的餃子由裡到外擺放得一圈一圈的,非常整齊,也很美觀,灶王爺看到後非常滿意。

同村有個財主,家財萬貫,命令手下人包餃子,用肉、蛋等料調餡,這些人粗手粗腳的,包好後胡亂地放在蓋簾上,灶王爺見了很不高興,就想懲罰他們。

到了正月初一這天,財主家的餃子下鍋煮熟後,一吃味道全變了,肉餡變成了蘿蔔餡,而那戶窮人家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後來這戶窮人家知道是灶王爺幫了他們,所以每到過年就包餃子。這事在村裡傳揚開後,村裡人即使再忙,過年也要包餃子,把餃子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4樓: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後辭官回鄉。正值數九隆冬,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病死的人很多。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

從此以後,每到冬至,人們就模仿張大夫做餃耳的辦法,做起了食品。因叫著彆嘴,後來人們就叫它「餃子」了,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天長日久,形成了習俗,每到冬至這天,家家都吃餃子。

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紮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關於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有的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

還有說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5樓:紫婲蝶稥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

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

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為什麼過年必須要吃餃子?

餃子原名 嬌耳 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 祛寒嬌耳湯 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

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

里氏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 好吃不過餃子 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 廣雅 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 餛飩 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 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據推測,那時...

為什麼過年的時候都要吃餃子呢,為什麼過年必須要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 好吃不過餃子 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 廣雅 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 餛飩 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 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