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蘭刻木的故事發生在几几年不一定要在幾年,但要大致說清楚這故事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快,快,快!謝啦

時間 2022-02-21 01:35:04

1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年間公元25年~220年

誰知道丁蘭刻木的成語故事

古人殘忍故事(郭巨埋兒,丁蘭刻木)什麼意思

2樓:蘇泰徐

1、郭巨埋兒故事原文

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

「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

巨遂掘坑三尺餘,忽見**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釋義郭巨,晉代隆慮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覺得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2、丁蘭刻木故事原文

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因詢得其情,即將妻棄之。

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身。寄言諸子女,及早孝雙親。

釋義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擴充套件資料

二十四孝」引人詬病 弘揚孝道何時才能不嚇

在朝陽區高碑店村的「孝悌園」,有一組「二十四孝」主題石雕。沿著通惠河邊一路往西,所見到的第一個石雕就嚇人一跳。只見一位古人抱著一個糞桶,臉上露出一副複雜的表情。

旁邊的解說牌刻著四個字:嘗糞憂心。

原來,這是「二十四孝」中南齊名士庾黔婁的典故。看到這樣的雕塑,讓人不禁「懷疑人生」:都2023年了,這樣的「孝道」還有必要拿來做榜樣嗎?

望京文化廣場的「二十四孝圖」,原封不動地展示了埋兒奉母、臥冰求鯉等被認為是「愚孝」的內容。

嚇人的「二十四孝」

看過了「嘗糞憂心」,往前走幾步,就是「為母埋兒」。這是「二十四孝」中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講的是東漢時的郭巨家貧,為了節省下口糧供養母親,便要將三歲的兒子活埋。

結果在挖坑的時候,郭巨挖到了一罐金子,從此一家人不再為口糧的問題發愁,郭巨本人也因為孝順名滿天下……在這個名為「為母埋兒」的雕塑中,郭巨手裡拿著鋤頭,腳下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高度還原了故事場景。

「為母埋兒」旁邊,則是「恣蚊飽血」。這又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講的是晉代吳猛八歲時因為家貧沒有蚊帳,他擔心父親被蚊蟲叮咬,便守候在父親床邊,聽任蚊蟲吸自己的血。在雕塑中,吳猛身上爬滿了蚊蟲,看上去十分瘮人。

看著不合乎常理的,還有「哭竹生筍」、「臥冰求鯉」……在高碑店村這些雕塑的底部,都刻有這樣一句話:為了教育村民「以孝為天」,特製二十四孝以教後人。

不過對於這樣的「教育」,人們並不買賬。一位帶著女兒來通惠河邊遊玩的父親告訴記者,豎立這些雕塑是為了弘揚孝道,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些雕塑背後的故事卻不能細琢磨。「許多故事也就是當故事聽聽,現在的孩子根本做不到,也不會去模仿。

就說「恣蚊飽血」,點上蚊香就好了,誰也不會拿自己去喂蚊子。」他說,「二十四孝」裡面有的故事能模仿,有的一看就是編的,根本站不住腳。在景區負責保潔工作的劉大姐說,她對「為母埋兒」的故事也感到無法理解:

「一個三歲的孩子能吃多少東西,埋了他又能省下多少糧食呢?」

其實,魯迅先生也曾經批判過「二十四孝」中這類聳人聽聞的故事,認為其「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原封不動」引人詬病

然而時至今日,在北京的一些社群,乃至街頭,不加選擇地把「二十四孝」搬出來「教育」大眾的情況並不少見。

在望京文化廣場,有一面繪有「二十四孝圖」的文化牆。在這裡,「二十四孝」的每個典故都以水墨畫的形式呈現在市民面前。雖然配文是文言文,但配合著生動的彩圖,其中的內容一目瞭然。

對於文化牆上的內容,年輕的家長並不太「感冒」,甚至不時能聽到調侃的聲音。一位家長說,時代不同了,這些內容對現代人來說已經沒有太大指導意義了,甚至已經失去了參照的價值。「比如『戲綵娛親』、『恣蚊飽血』之類的,聽上去就很怪異。

」但是,現場的一些老人卻有著不同的理解。「正因為時代不同了,所以問題不能這麼看!」77歲的張大爺是一名退休教師,對「二十四孝」頗有些研究。

他說,這些故事都是有據可查,稱得上「有鼻子有眼」,並不算是瞎編。

「非要較真的話,這些內容的確是沒有什麼討論價值了。」張大爺說,時代在變,思想也在變,傳統的「二十四孝」雖然借鑑意義不太大了,但起碼說明了中國人的孝道是從古代傳承至今的,而且深入人心。

對於這個觀點,不少市民都表示了贊同。大家認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具有歷史侷限性,但是它所承載的孝道文化卻從未過時。「如果加以註釋,指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愚孝』,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一位老人表示,如果原封不動地把「二十四孝」搬到宣傳欄裡,其實是一種「懶政」。這樣不但起不到弘揚傳統美德的作用,反而會引起人們的反感。

鬆榆南路的「新二十四孝圖」沒有大道理,更加貼近生活。

新「二十四孝」呼之欲出

記者注意到,在養老機構的宣傳欄裡,卻很少能見到有關「二十四孝」的內容,而是把豐富多彩的老年生活當成了展示重點。一些社群也意識到「二十四孝」存在的爭議,他們在宣揚傳統美德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如何為孝道文化注入新的內容。

上週,記者在鬆榆南路看到,屬地街道在小區外牆上設定了一組「新二十四孝圖」,把現代人應該如何孝順畫成圖畫,並加以解釋說明。與古代「二十四孝」相比,新的「二十四孝」沒有艱深晦澀的引經據典,也沒有大道理,更像是來自朋友的建議。

比如「新二十四孝圖」的最後一圖,便是描繪了帶父母看一場老電影的場景。生動的畫風搭配淺顯的語言,讓小朋友也很感興趣,拉著大人問這問那。

在高碑店村的「二十四孝」雕塑西側,也豎起了一組新雕塑。這組新的雕塑展現了「常回家看看」、「帶父母去旅行」、「假期多陪陪父母」等溫馨的生活場景,引來了不少遊人駐足拍照。

「直接把『二十四孝』拿出來用,肯定是不妥當的。但是我們有必要思考一下,新時代的孝道應該包含哪些內容。」資深養老文化研究者程華認為,在古代,「二十四孝」的精神核心並不是「孝」,而是對三綱五常的維護,所以才會出現一些反人性的故事。

「今天我們講弘揚傳統美德,就必須要回歸人性。」

他認為,新時代的孝道應該是尊重人權的,提倡人與人之間平等友愛,這樣才能夠促進家庭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從而讓人人都能接受,人人都能效仿。

什麼才是「新孝道」

「關懷更多的應該是一種陪伴,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和父母保持『在一起』的狀態,抵消他們的孤獨感或者說是被遺棄感。而且,兒女最好不要啃老,而是要自力更生。至於理解,子女應該放下代際之間的溝通鴻溝,做到能夠耐心傾聽父母的傾訴。

」程華指出,在盡孝這件事情上,也要注意一個尺度,即做到保持彼此自在的一種距離感。「有的兒女特別孝順,替父母做決定,這就做得有點過了。」他說,作為子女,不能因為父母老了就「全權**」,更不能因為不耐煩而去斥責他們。

他說,子女想盡孝,就要學習如何照顧好老人。只有這樣,才會理解衰老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才會真正開啟心扉接納老人。「衰老的狀態並不是你說理解就能夠理解,而是一定要通過學習才能明白。」

對於父母,程華同樣有幾點建議。他說,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無私的,而不應把養育子女當作一種投資。在和子女打交道時,同樣要保持彼此的「自在」,不要越界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

作為父母,應當承擔的義務要做到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不能撒手不管。

「現在的社會和『二十四孝』的時候相比,雖然物質條件大大豐富,但是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了,生活並不容易。」他表示,時代不同了,孝道的形式與內涵也和古代不一樣了。對此,父母應給予理解,而不是盲目地拿著古代的「二十四孝」去苛責子女。

程華表示,孝老敬親作為一種傳統美德,是中國社會的基礎性文化,是把每一箇中國人以家庭為單位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力量之一。甚至在居家養老中,孝文化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樓:斷黛

郭巨埋兒: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於是要埋掉兒子。

不想,在埋葬兒子的過程中,挖到一箱金子,從此過上了好生活。

丁蘭刻木:丁蘭年幼即父母喪亡,想到未能奉養父母,又思念父母養育自己的辛勞,因此雕刻木頭製成肖像,侍奉他們,就如活著一樣。

郭巨埋兒和丁蘭刻木旨在強調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於今天看來有些殘忍與不公平,但古代孝是非常重要的。敬老孝親是中華保持的美德之一,記得多給孩子聽聽敬老孝親兒歌。

關於尊老愛幼的故事

4樓:愛你呦熱巴小姐姐

尊老愛幼

大家都知道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要弘揚這種品德。

有一次,我坐在車上,因為車上人很多,我沒有搶到座位。慢慢的,有一個人下車了,我急忙走過去,但轉眼間給一個小男孩搶了,他對我扮了一個鬼臉,我生氣的瞟了他一眼。但沒想到的是,他轉身就把位讓給了一個老人,邊小心翼翼的扶著老人,邊用細聲細語對老人說:

「小心點,別摔了。」突然,司機來了一個急剎車,我顧不上站穩,便伸出雙手扶住老人,車穩了,老人衝我露出了笑臉,說:「謝謝。

」我臉紅了,小聲的說:「沒關係。」我望了望小男孩,他正笑眯眯的望著老人呢!「這老人一定是小男孩的爺爺。」我心裡想著,點了點頭。

「敦和到了,請下車的乘客在後門下車。」車的播音器響了,小男孩好象突然想到了什麼,轉身向車門的方向走去,他轉身看了看老人,老人笑了笑,對他揮揮手,他也笑了,下了車。我有點疑問,怎麼是這樣?

是我判斷錯了?我過去問老人:「那小男孩是您孫子嗎?

」老人搖搖頭說:「不是。」我十分驚訝,從視窗看到了他弱小的身影,笑了笑。

我很佩服他,雖然他只是一個小孩。我為他驕傲,為中國有著這樣的祖國花朵而驕傲。

孟子說的好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為中華兒女就應該這樣,不管在**,只要有需要幫助的人,我們都會盡全力幫助。

故事發生在列車上的電影有哪些

超級晨霧的光 1,火車大劫案 火車大劫案 the great train robbery 是一部由美國導演邁克爾克賴頓執導,肖恩 康納利 唐納德薩瑟蘭等人主演的美國動作片,上映於1979年。火車大劫案 講述發生在英國的一個火車搶動大案。2,卡桑德拉大橋 卡桑德拉大橋 是由喬治 科斯馬圖斯執導,理查德...

唐僧取經的故事發生在我國哪個朝代

凮起雲湧 唐僧取經的故事發生在我國的唐朝時期。玄奘在602年洛州緱氏出生,是唐代著名高僧,為 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 佛像7尊 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

《金色的魚鉤》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戰爭時代

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長征進入草地時。金色的魚鉤的內容是真實的,那枚珍貴的魚鉤現在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這篇課文生動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 動作 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作者語言樸實 簡單,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娓娓敘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