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是全詩詩眼。「折柳」運用了典故。一說是「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一說是楊柳在春風中搖曳不定的姿態,成了遊子眼中難分難捨的代名詞。
總之,「折柳」含有惜別懷念之意。早在《詩經》中就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來表達離鄉眷戀故土之情。後來,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雲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
《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此時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倚窗獨立,眼望明月,耳聽笛聲,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點染了詩人濃濃的客愁鄉思。
末句「何人不起故園情」就自然而然了,詩人觸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陽城,一個人慢慢品嚐遊子思鄉之苦。
2樓:匿名使用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運用了典故。一說是「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一說是楊柳在春風中搖曳不定的姿態,成了遊子眼中難分難捨的代名詞。總之,「折柳」含有惜別懷念之意。
早在《詩經》中就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來表達離鄉眷戀故土之情。後來,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雲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
3樓:匿名使用者
「此夜曲中聞折柳」中「折柳」指曲子《折楊柳》。.古《橫吹曲》名。傳說 漢 代張騫從 西域 傳入《德摩訶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聲二十八解,以為武樂。
魏 晉 時古辭亡失。 晉太康末, 京 洛 有《折楊柳》歌,辭多言兵事勞苦。 南朝 樑 、 陳 和 唐 人多為傷春惜別之辭,而懷念徵人之作尤多。
曲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參閱 晉崔豹《古今注·**》、《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二·折楊柳》。你是指這個嗎?
關於春夜洛城聞笛的故事
4樓:舊城南憶往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誇張,條理通暢,感情真摯,餘韻無窮。
詩原文: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白話譯文:
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中,飄滿洛陽古城。
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出處: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5樓:米米小白包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註釋】
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折柳,指《折楊柳》歌曲。《折楊柳》歌辭從樑至唐作者甚多,內容多寫離情別緒。
玉笛,精美的笛。
故園,指故鄉,家鄉。
【古詩今譯】
在這燈火漸熄的夜晚,是從誰家傳出的嘹亮的笛聲?笛聲隨著春風,飄滿了整個洛陽城。這樣的夜晚聽到這《折楊柳》的曲子,有誰會不萌發起思念故鄉的深情啊!
【簡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
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李白大概正在客棧裡,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作此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誰家的玉笛,在靜夜裡悄悄地響起?詩人或許正在讀書、閒坐,或做著其他的事,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笛聲清遠而動聽。他被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卻辨不清笛聲來自**。
「玉笛」,指玉製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不確定,存疑。
「散入春風滿洛城」,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讓人想到「此曲只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誇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象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縹緲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麼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
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歷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離愁別緒的。在這裡,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
「柳」諧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
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遊親人早歸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聯絡第一句看,這種遊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隱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笛聲來自何處,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遊子?
是樂工?是歌妓?這些都讓詩人和讀者去猜測。
而這些又都無須一一去分別,因為思鄉之情對遊子來說,都是共有的。它綿綿不絕,瀰漫在夜空中,纏繞在遊子心頭,抹不去化不開。「何人」一詞概括性極強,實則是突出詩人思鄉之情尤重。
(前部分簡析文字載自 「潼江小屋」,有刪改)
6樓:星_那歌唄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
「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
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
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當即這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詩人在客居洛陽的一個夜晚,聽到笛子吹奏《折楊柳》的曲調。此時此地聽到這首曲子,誰能不思念自己的家鄉或親人呢? 《春夜洛城聞笛》一詩創作的地點在洛城,也就是洛陽,它是唐代的東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喧譁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燈盞,也漸次熄滅了,偌大的城市已經進入了睡夢。然而就在這個萬籟俱寂的、燈火闌珊的時候,不知從什麼地方突然傳出了一陣玉笛之聲。笛子,原來是羌族的樂器,到了唐朝時,已經在廣大中原地區非常流行了。
詩人在這裡著意刻畫的就是題目中的「聞」字。在一開始,詩人並沒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麼曲調,但是慢慢地細聽,這悽清婉轉的笛聲隨著春風在夜幕中聽得越來越清楚了,原來是一曲思鄉懷家的《折楊柳》呀,「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即是故鄉。
本來李白只是在被動地欣賞著一曲從不知什麼地方傳來的悠揚的笛聲而已,但當他一旦聽清了曲子之後,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楊柳》的情調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思,是誰人在這連空氣中都蘊含著無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這令人感傷的曲調呀!這笛聲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這就是「暗飛聲」,是「隨風潛入夜」,也許有的人會無動於衷,那是因為她或他,此時正在與家人同處一室,甚至已經安然入夢,當然無由聽得,但是「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遊子的心絃,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從折柳,回憶起離別時的情景;從春風,想起家人的親情。
「何人不起」,這是一個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心態的句式,口氣反而更加強烈,也就是說,只要是聽了這春夜中的玉笛之聲,每一個離家的人都會被它勾起對家的懷念。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也是一個和你、和他、和我們大家一樣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這首詩也就使得那些不論是古時,還是現代的遊子們,經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了。
春夜洛城聞笛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7樓:匿名使用者
此詩①②句描寫美妙動聽的**聲,為下文詩人靜聽笛聲,聽到「折柳」勾起許多遊子的思鄉之情伏筆鋪墊。第二句,採用誇張手法,極力渲染笛聲的悠揚、美妙動聽。③④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直抒聽到「折柳」曲後的思鄉之情。
「飛」字寫出出乎聽眾的意料,使無形的聲音形象化。「暗」,寫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經意地吹。
第二句的藝術手法是誇張。它的表達效果是:極力渲染夜的靜謐、笛聲的悠揚動聽。第四句的藝術手法是反問。它的表達效果是:加強思鄉的感情,有一唱三嘆的美學效果。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 詩中第二句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8樓:筆有千秋業
這是李白的一首詩,第二句採用了誇張的
手法,把玉笛的聲音被城中回人聽到的情況寫的很答是生動,詳解如下:
1、原詩如下:
唐代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解釋:
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 「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春夜洛城聞笛》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的詩句是。
9樓:匿名使用者
《春夜洛城聞笛》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的詩句是:
此夜曲中聞折柳
10樓:匿名使用者
使用雙關手法的詩句,是(此夜曲中聞折柳)。
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盪起來。
11樓:葛薇
此夜曲中聞折柳。
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曲有《折楊柳》《落梅花》。
折柳,另方面又暗含一種習俗:人們臨別時折柳相贈。柳,暗指「留」。
《春夜洛城聞笛》中的「散"用得妙的原因是什麼?
12樓:柯玉
「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
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原文: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註釋:⑴洛城:即洛陽,今屬河南。
⑵玉笛:玉製或鍛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⑶滿:此處作動詞用,傳遍。
⑷聞:聽;聽見。折柳:
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樂府雜錄》雲:
『笛者,羌樂也。古曲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雲: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杜少陵《吹笛詩》:
『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內容多寫離情別緒,一方面又暗含一種習俗:人們臨別時折柳相贈。
柳:暗指「留」。
⑸故園:指故鄉,家鄉。
譯文: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飄滿洛陽古城。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春夜聞笛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春夜聞笛》詩中加點詞「淚」,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花彥悅 這首 春夜聞笛 是詩人謫遷江淮時的思歸之作。思鄉。想念家鄉。春夜聞笛 詩中加點詞 淚 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呂小煒 抒發了作者觸景生情的悲傷哀愁。賞析 這笛聲,這情景,激動士卒的鄉愁,更摧折著遷客,不禁悲傷流淚,渴望立即飛回北方中原的家鄉。滿意請採納!春夜洛城聞笛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關於春夜洛城聞笛的故事,以第一人稱將春夜洛城聞笛改寫成一部小故事?
舊城南憶往 春夜洛城聞笛 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 聞 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誇張,條理通暢,感情真摯,餘韻無窮。詩原文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亓若谷愛子 解詩讀詩品詩作詩,首先要弄清楚的一個是 景 一個是 情 這首詩是735年 開元二十三年 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其大體意思是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 折楊柳 有誰不會油然而生自己的思鄉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