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初級提問者
農曆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多有記載,今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商代。2023年中國官方開始採用公曆,而農曆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一直廣泛流傳於民間。
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農曆(夏曆)採用「定朔法」——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又將迴歸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在缺中氣之月置閏,既反映了太陽熱力作用對地球的影響,又反映了以月亮為主,加上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週期變化,融陰月陽年為一體,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但因年久失修,大小月無定序,不時有2-4個大月、2-3個小月相鄰,以缺中氣之月為閏月,閏月遊移不定,各年同名節氣在格里曆(簡稱格歷)3-4天裡波動,不便推算、記憶和使用。傣歷**於古代夏曆,19年7閏,採用「平朔法」——單月大,雙月小,固定閏九月大,大小月相間定序,約5年改1個八月大,方便記憶和使用[1]。本方案返撲歸真,借鑑傣歷,並加以創新,使陰月陽年更加規範。
1.置閏 南朝宋大明六年——463ad大科學家祖沖之制定的《大明曆》,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唐代李淳風的《德麟歷》始改為「在缺中氣之月置閏」,實際上仍保持19年7閏的基本格局,沿用至今。傣歷採用「平朔法」、單月大,雙月小,固定閏九月,比夏曆早3個月,推測系從秦歷脫胎而來。
返本歸源,本方案借鑑傣歷,並固定單月小,雙月大,閏六月(大月),以公元19的整倍數為閏年週期,按現行閏年次序,固定在第3、6、9、11、14、17、19年為閏年,但逢公元尾數333、666、000年份所在的19年7閏,免去後「8年3閏」,成為「11年4閏」。本方案月均近似朔望月,年均近似迴歸年,固定閏六月,跟寒暑週期基本相符。
2樓:戰薄
夏曆 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稱為農曆、陰曆、殷歷、古歷、舊曆等。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農曆(夏曆)採用「定朔法」——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又將迴歸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在缺中氣之月置閏,既反映了太陽熱力作用對地球的影響,又反映了以月亮為主,加上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週期變化,融陰月陽年為一體,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因年久失修,大小月無定序,不時有2-4個大月、2-3個小月相鄰,以缺中氣之月為閏月,閏月遊移不定,各年同名節氣在格里曆(簡稱格歷)3-4天裡波動,不便推算、記憶和使用。傣歷**於古代夏曆,19年7閏,採用「平朔法」——單月大,雙月小,固定閏九月大,大小月相間定序,約5年改1個八月大,方便記憶和使用[1]。
本方案返撲歸真,借鑑傣歷,並加以創新,使陰月陽年更加規範。 1.置閏 南朝宋大明六年——463ad大科學家祖沖之制定的《大明曆》,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唐代李淳風的《德麟歷》始改為「在缺中氣之月置閏」,實際上仍保持19年7閏的基本格局,沿用至今。
傣歷採用「平朔法」、單月大,雙月小,固定閏九月,比夏曆早3個月,推測系從秦歷脫胎而來。返本歸源,本方案借鑑傣歷,並固定單月小,雙月大,閏六月(大月),以公元19的整倍數為閏年週期,按現行閏年次序,固定在第3、6、9、11、14、17、19年為閏年,但逢公元尾數333、666、000年份所在的19年7閏,免去後「8年3閏」,成為「11年4閏」。本方案月均近似朔望月,年均近似迴歸年,固定閏六月,跟寒暑週期基本相符。
我國從哪個朝代開始使用曆法?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從夏朝開始使用真正意義上的歷法,主要用於指導農業生產等方面。
擴充套件資料:
現在被稱為夏曆的中國傳統曆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曆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曆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曆。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曆法,其基
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曆),所以應該叫漢歷。目前稱為農曆、陰曆、古歷、舊曆等。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
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
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漢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曆與殷歷、周曆,秦歷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
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
月)為寅月餘類推。夏曆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漢歷(農曆)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相當於今漢歷(農曆)12月)為正月、周曆以子月(相當於今漢
歷(農曆)11月)為正月。秦歷以亥月為正月(相當於今漢歷(農曆)10月)。比如說,夏曆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周曆的五月。從漢武帝開始至
今,都採用夏正。這樣後人誤以為現在曆法是夏曆,其實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4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夏朝我國就已經開始誕生曆法。「我國曆法之發生,有謂始於 堯,即以《書經·堯典》有『曆象日月星辰』之語為據。又同書《甘誓》之雲:
『威侮五行,怠棄 三正。』(即 夏正、殷正、 周正)《大戴禮記》中亦有《夏小正》一篇。再 孔子常謂『行 夏之時』。
有論者據此又謂曆法始於夏。
曆法是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歷年、歷月、歷日和迴歸年、朔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
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種。陽曆亦即太陽曆,其歷年為一個迴歸年,現時國際通用的公曆(格里曆)即為太陽曆的一種,亦簡稱為陽曆;陰曆亦稱月亮歷,或稱太陰曆,其歷月是一個朔望月,歷年為12個朔望月。
陰陽曆的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歷月為朔望月,因為12個朔望月與迴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曆中設定閏月,因此這種曆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週期運動相符合。曆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尚有:節氣、世紀和年代。
5樓:日天日地
一、我國從夏朝就開始使用
曆法,稱之為夏曆。
二、中國在世界上是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曆法的出現對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三、漢歷,漢族的傳統曆法,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曆"、"農曆"、"古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漢歷屬於陰陽曆,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執行一週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曆"。
四、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儘可能接近迴歸年,同時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漢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漢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6樓:睿智小寧
在我國,根據傳說,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曆法,但不足為憑。帝堯時代有粗疏曆法的傳說,可能還稍有根據,據成書於春秋時代的典籍《尚書·堯典》所載,帝堯曾經組織了一批天文**到東、南、西、北四方去觀測星象,用來編制曆法、預報季節,但有關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發現。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曆法發展
古歷時期: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採用的歷法。
2.中法時期:從漢太初元年以後,到清代初期改歷為止。這期間制訂曆法者有七十餘家,均有成文載於二十四史的《歷志》或《律曆志》中。諸家曆法雖多有改革,但其原則卻沒有大的改變。
3.中西合法時期:從清代期蘇會傳教士湯若望上呈《新法曆書》到辛亥革命為止。
4.公曆時期:辛亥革命之後,於2023年孫中山先生宣佈採用格里高歷(即公曆,又稱陽曆),即進入了公曆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採用公曆的同時,考慮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還頒發中國傳統的農曆。
7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的歷法是「夏曆」,相傳是夏代。
春秋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
西漢時期,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8樓:匿名使用者
夏曆 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稱為農曆、陰曆、殷歷、古歷、舊曆等。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農曆(夏曆)採用「定朔法」——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又將迴歸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在缺中氣之月置閏,既反映了太陽熱力作用對地球的影響,又反映了以月亮為主,加上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週期變化,融陰月陽年為一體,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因年久失修,大小月無定序,不時有2-4個大月、2-3個小月相鄰,以缺中氣之月為閏月,閏月遊移不定,各年同名節氣在格里曆(簡稱格歷)3-4天裡波動,不便推算、記憶和使用。傣歷**於古代夏曆,19年7閏,採用「平朔法」——單月大,雙月小,固定閏九月大,大小月相間定序,約5年改1個八月大,方便記憶和使用[1]。
本方案返撲歸真,借鑑傣歷,並加以創新,使陰月陽年更加規範。
1.置閏 南朝宋大明六年——463ad大科學家祖沖之制定的《大明曆》,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唐代李淳風的《德麟歷》始改為「在缺中氣之月置閏」,實際上仍保持19年7閏的基本格局,沿用至今。傣歷採用「平朔法」、單月大,雙月小,固定閏九月,比夏曆早3個月,推測系從秦歷脫胎而來。
返本歸源,本方案借鑑傣歷,並固定單月小,雙月大,閏六月(大月),以公元19的整倍數為閏年週期,按現行閏年次序,固定在第3、6、9、11、14、17、19年為閏年,但逢公元尾數333、666、000年份所在的19年7閏,免去後「8年3閏」,成為「11年4閏」。本方案月均近似朔望月,年均近似迴歸年,固定閏六月,跟寒暑週期基本相符。
衙門源於哪個朝代,史官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屬於哪個部門?
對方考慮看過 衙門源於漢朝。舊時稱官署為衙門,即政權機構的辦事場所。其實衙門是由 牙門 轉化而來的。漢末時,牙門 成了軍旅營門的別稱。這一名稱逐漸移用於官府。武瓦聞見記 中記載 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 公牙 府門為 牙門 字稍訛變轉而為 衙 也。唐代封演的 封氏聞見記 卷五 公牙 條說 近代通謂府...
五抓龍最早出現在什么朝代,五抓龍最早出現在什麼朝代?
中國古代龍的群領,是龍族最高的王者,統領整個王族,而五爪金龍並不是真的擁有五個爪子,而是四個爪子上擁有五個指頭而已。同時中國皇帝自稱為 真龍天子 為上天 真龍 的化身。規定只有皇帝的隨身物品和衣服上能夠繪製 五爪金龍 的形象,其他需要用到龍形的地方則使用蟒 因為四爪為蟒,五爪為龍 來區分。其隱含的意...
戒指的配飾最早出現在哪個時代
米蘭加油 一,戴戒指的習俗從何時開始?國外學者大都認為戒指一物是西方民族的創造,根據之一是由古羅馬文學家喬芬那爾 諷刺錄 卷三中的有關記述可知,羅馬人早就有了戴指環的習俗。亦有人根據 舊約聖經 中的 以賽亞書 的記載,斷定約在公元前八世紀,巴勒斯坦的女子已經以戒指為裝飾品了。此外,尚有古埃及法老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