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哪個古書中?A 漢書B 周禮C 論語

時間 2021-08-11 17:17:12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每一個節目都有美麗的傳說。這些節日的習俗和慶祝方式表現了我們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賞月。這天夜晚,皓月當空,秋風送爽。

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看著豐收在望的莊稼,心中充滿喜悅。全家人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慶祝中秋佳節。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專家們認為,這是由古代祭祀先農的典禮演變而來的。一年豐收了,收穫莊稼之前要先祭祀先農。後來出現了許多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古時人們把明月看作吉祥團圓的象徵。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由於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正好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中秋節。

嫦娥奔月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把土地晒得冒煙,把莊稼烤得枯焦,老百姓也熱得活不下去了。那時候,有個名字叫羿的人。

他的力氣特別大,能夠拉開萬斤寶弓,射死大蛇猛獸。並很同情受難的百姓,他用足力氣彎弓搭箭,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最後一個太陽嚇得認了錯,羿才留下它,讓它早出晚歸,為百姓多做好事。

從那以後,羿的名字傳遍了天下。他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後來,羿娶了一個名字叫嫦娥的姑娘做妻子,他們相親相愛,過著幸福的生活。

嫦娥美麗、勤勞,心地善良,她常把羿打獵射到的野獸,分給鄉親們。有一天,羿上山打獵,路上碰見一位道士。道士對羿說:

「你為百姓除害,立下了功勞。我送你一包神藥,要是吃上半包,就會長生不老;要是全都吃下去,就會成仙**。」羿把神藥拿回家,交給嫦娥保管。

他準備找個合適的時候,和嫦娥分吃這包神藥,夫妻長生不老,永不分離。

羿射太陽出名以後,有很多人向他學武藝。他的徒弟裡有一個叫逢蒙的人,也向他學習射箭的本領。逢蒙表面對羿很恭敬,可是心腸很壞。

他知道羿的家裡藏著神藥,就暗自想出壞主意。這一年的八月十五,並帶徒弟出去打獵。

傍晚的時候,逢蒙一個人偷偷溜回來,闖進嫦娥的家裡,逼著嫦娥交出神藥。嫦娥大聲喊叫,可是羿打獵還沒有回來,**能聽見?為了不讓神藥落到無恥的逢蒙手裡,嫦娥只好開啟藥包,把神藥全部吞進嘴裡。

突然,嫦娥覺得自己的身子像燕子一樣輕,不由自主飛出視窗,飄飄蕩蕩飛上了天空。嫦娥捨不得離開自己的親人和家園,她就飛到離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去,住在廣寒宮裡。

羿回家後聽說這件事,趕緊追出門去,可是已經晚了!只見圓圓的月亮上,隱隱約約有嫦娥的影子。鄉親們說嫦娥還會回來,勸羿耐心等待。

第二年八月十五,羿想念嫦娥,就拿出嫦娥愛吃的水果,擺在院子裡,還做了圓圓的月餅,表示團圓的心意,盼望嫦娥回來。時間過了一年又一年,嫦娥還是沒有回來。慢慢地,人間也就有了過節的習慣,每到八月十五,都要準備月餅、水果等食品。

2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

「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3樓:

b,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

4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哪本書?

5樓:暴躁的鶴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

一、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

「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三、「中秋」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四、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6樓:假裝1隄

中秋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傳統大節。「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中,但關於過中秋節的最早文字是在《唐書太宗記》,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明確記載。中秋節的活動核心是月,關於月的文字就早多了,《詩經》裡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生動描繪。

縱觀數千年中華民族詩賦文化,可以說,對月的吟誦是一條亙古不變的主題。這一主題猶如一條巨大的珠鏈,鑲嵌的全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化石。中秋文化,一定程度上就是中華傳統文化,詩詞歌賦文化,儒釋道合一文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完美結合的文化。

7樓:ら何德何能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的哪本書中

8樓:曠野蒼蒼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9樓:匿名使用者

1、根據史籍的bai記載,「中秋」

du一詞最早出現zhi在《周禮》一書中。

2、火焰dao山位於新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哪部書中、

10樓:暮夏淺眠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仲夏登高,順陽在上,因此也別稱端陽節、端日節。

因五月五日,又稱重午、重五。民間也俗稱五月節、五日節、午日節。另外還有夏節、天中節、午日等名稱。

也根據習俗稱為菖蒲節、艾節、粽子節。

「端」字即「開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

11樓:夷榮花千詞

「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12樓:枚有福蹉詩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哪本書????? 10

13樓:敦王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史記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哪

14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之一。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

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佳節素有全家團圓,品嚐月餅,吃酒賞月的風俗。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禮制,《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者,拜月也。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中秋月明,歷代文人留下了不少的詠月詩。蘇東坡的一句「一杯未盡銀闕湧,亂去脫壞如崩濤」,低迴中轉酣暢,激越中出衰婉,實為中秋詠月詩中的上乘之作。書法家米芾則是借神話傳說來詠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也別有一番味道。皮日休的「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從中秋一事出中秋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

為何中秋月色分外明亮?據現代氣象科學分析:中秋之時,多屬高氣壓系統控制,大氣層結穩定,空中微粒、塵埃、雜質較少,視程良好,秋高氣爽。因此月色分外明亮。

15樓:海貝月光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每當此時,閤家團聚,其樂融融。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其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

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有人則認為,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

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南宋時,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

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 一詞,最早見於哪本書中,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哪本書?

寶格格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 一詞最早出現在 周禮 一書中.到魏晉時,有 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 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 太宗記 記載有 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

小說 一詞是怎麼來的,小說一詞最早出現在哪裡?

一詞最早見於 莊子 外物 飾 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即 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 幹,追求 縣令,美好的名聲。瑣屑之言 淺識小道 正是 之為 的本來含義。桓譚在其所著 新論 中,對 如是說 若其 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仍然是 治身理家 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 大道...

「中國」(或「中華」)一詞最早出現在哪部史書裡或哪篇文章裡

應該是.詩經 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或直接指京師 首都 例a.詩經 民勞 注 中國,京師也 例b.大雅 民勞 首節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與第三節 惠此京師,以綏四國 對文。例c.尚書 梓材 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西周人對關中 河洛地區的稱呼 例d.孟子 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 我欲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