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黑海獨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起句寫長江給人以雄奇壯麗之感,「大江東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興。日夜江聲,滾滾滔滔,使人感到歷史的流逝,對往昔英雄人物無限懷念。
這句是作者觸景生情,面對滾滾波濤,感到歷史的流逝,有如東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對歷史英雄人物的緬懷。這兩句既寫江景,又點明懷古,從大處落筆,寫得氣勢磅礴,感情飽滿。「浪淘盡」三字,把作者憑弔古戰場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達出來。
這樣開頭也為下面描繪赤壁和緬懷周瑜做了環境的烘托和氣氛的渲染。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達到點明題意之目的,其根本則在於通過對赤壁地理位置和歷史人物周瑜的述說,引出對三國戰事的回憶,而自然聯想到赤壁之戰巨集偉的戰鬥場面。「故壘西邊」兩句,指明懷古的特定時代、人物和地點,引入對古戰場的憑弔。
作者這樣寫,是通過聯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讀者引到這段歷史的回顧中去了。
【賞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起筆頗有氣勢,從長江著筆,巨大的空間;千古風流人物,廣闊的歷史時空,無數的英雄豪傑;將此二者聯絡起來,組成一個極為遼闊悠久的時空背景;浪淘盡,歷史長河的沖刷。是悲哀,也是一種通脫,通古今而觀之的氣度。
「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說前邊是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場景,那麼,此時出現的則是一個細緻精確的小場景,作為三國古戰場的赤壁究竟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蘇東坡所寫之赤壁與歷史上赤壁之戰的赤壁絕非一處,對此,東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處點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極大,既拍合詞題,又為下闕緬懷周公瑾預伏一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集中寫出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總束上文,帶起下片。前文為我們描繪的精彩畫卷不由不使人發出「江山如畫」的讚歎;錦繡河山,地傑人靈,如畫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傑,三國時候正是英雄雲湧、奇才輩出的年代:
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作鋪墊。
「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在三國這個歷史舞臺上,英雄人物風雲際會,而最令東坡嚮往的是周瑜,以「遙想」領起五句集中寫青年帥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嚮往,必然要挑選最能表現人物的素材。史載,建安三年,孫策親迎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將」的官職,並同他一起攻取皖城。
周瑜取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而後十年他才指揮了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這一細節,以美人襯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來從容貌儀態上寫周瑜儒將風流姿態,大敵當前,談笑自若,指揮鎮定,強敵瞬間瓦解。
「故國神遊……華髮」:這裡邊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同黑暗的政治現實和橫遭貶謫的坎坷處境大相牴牾,思緒深沉、感慨頓生,仕途蹭蹬、壯懷莫酬,詞人自感蒼老,同年方氣盛卓有建樹的周公瑾恰成對照。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歷史現實交相震撼,詞人於天地之中頓生達悟,既然人生如夢,何不放懷一笑,馳騁于山林、江河、清風、明月之中,灑脫情懷於此略見一般。(坡仙)
本詞極雄麗之至,大起大落,橫絕今古。既認知人生如夢,又極寫人生之輝煌,使人難辨其究竟消極還是積極,人生功業雖輝煌而終歸於夢,但縱使如夢畢竟曾經輝煌,也許如夢的輝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嚮往。古往與今來,哲理與人生,在雄長豪宕壯麗恢弘之中,隱然一種低徊婉轉深隱幽微的情思綿綿不盡。
章法:上闕:高起然後低徊,平穩過渡後激昂慷慨至極,雄風浩蕩,熱烈奔放;下闕:抖筆盪開,長音嫋嫋,漸緊漸烈,沉鬱過後,復歸於沉靜,曠遠。
音韻:入聲韻,短促有力。詩歌是韻文,講究節奏之美。
《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仙境出現時由原來的七字句換為四字句,使意外、突變更強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
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訴不盡苦雨悽風帶怨長,這雄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慷慨雄渾,激烈悲壯。
此詞的寫作有著特定的創作背景。南宋時,主戰派勢力總居下風,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辛棄疾都在江西鄉下賦閒,不得重用。後來,宰相韓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棄疾。
但這位裙帶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於北伐,起用主戰派,以期通過打敗金兵而撈取政治資本,鞏固在朝勢力。精通兵法的辛棄疾深知戰爭決非兒戲,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偵察後,認為戰機未成熟,主張暫時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韓倪胄卻猜疑他,貶之為鎮江知府。
北固亭是京口(鎮江)名樓,登樓可望已屬金國的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可以想像,辛棄疾在京口期間,肯定不止一次登樓,登樓之時,定有幾多感慨存諸心中,蓄積起來,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吐之為是詞。
全詞表達了詞人堅決主張抗金,而又反對冒進輕敵的思想,抒發了對淪陷區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敗,亦流露出詞人報國無門的苦悶。
這首詞最大的藝術特色在於善用典故。辛棄疾是很會用典的,他作此詞時,已年屆六旬。人上了年紀,自然喜歡講古,再加之題為「懷古」,託古諷今,不用典故行嗎?
全詞用典雖多,卻都相當貼切恰當,不僅沒有妨礙思想,而且用簡煉的語句,表現了豐富的內容,非一般「掉書袋」可比。首先,詞人將典故與現實巧妙對照。詞中所選典故,均與京口北固亭相吻合,與帝王將相有關,且遠涉前代南北分離史事。
使用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隱而不晦地與南宋統治者進行類比或對比。如用孫權、劉裕的英雄壯舉,對比南宋統治者的屈辱妥協,讓人何等鬱郁於懷;用劉義隆草率北伐,急於「封狼居胥」,建蓋世奇功,反遭慘敗,來類比韓倔胄不修戰備、輕戰冒進的路線,使人多麼提心吊膽;用廉頗被讒的故事,類比南宋踐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長嘆。其中,以劉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國,以劉義隆、王玄謨昏君庸臣比現實生活中的宋寧宗、韓位胄,足見用典之精,又顯作者膽量之大,不畏當權者。
其次,將典故當為形象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簡意豐之功效。詞中所用典故,都是經過了再創作,毫無面目刻板、呆滯生澀之感。
寫劉裕北面破敵,「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躍然紙上;寫劉義隆草率北進,「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其狼狽情狀現於眼前;寫拓跋燾慶功的場面,「一片神鴉社鼓」,其喧嚷之聲聞於耳畔;寫自己年歲老大,「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其怨憤之情縈繞筆端。一個個典故,在作者筆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圖畫,使讀者宜於理解、樂於接受。
2樓:匿名使用者
一.題記
談宋詞則必稱豪放派,談豪放派則必稱蘇、辛,幾成定論。
不過,蘇軾的豪放不同於辛棄疾的豪放。
蘇軾的豪放是文豪的豪放。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面對種種不幸和磨難,蘇軾能以一種綿中裹鐵、舉重若輕的大家風範作逍遙遊,這是他人所望塵莫及的。
辛棄疾的豪放是儒將的豪放。國難當頭而不能效命疆場、馬革裹屍,實在是軍人的悲哀。辛棄疾拿起筆做刀槍,不苟且,不頹唐,做人做得從容瀟灑,做詩做得慷慨激昂,自雲「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這種閱盡滄桑、揮斥方遒的大將風度決非糾糾武夫的粗豪之氣可比,更不是一班文人墨客學得了的。
物以稀為貴,宋詞亦然。若論成就,首推豪放派,其中又尤以蘇、辛為最。可要論宋詞的主流,那還得說是婉約一派。上起晚唐,下迄兩宋,婷婷嫋嫋,蔚為大觀。
二.背景知識
1.我的前半生(蘇軾,時年47歲)
曾因上書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調離京城,輾轉調任於杭州等地。王安石被罷相後,又被御史舉報做詩「謗訕朝廷」(即「烏臺詩案」)下獄。釋放後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武官閒職)。始自號東坡居士。
2.我這一輩子(辛棄疾,時年66歲)
自幼飽嘗國破家亡之恨,22歲參加山東抗金義軍,擒殺叛賊後歸南宋朝廷。此時,南宋對金改臣稱侄,偏安一隅,歌舞昇平。無奈,遂萌退志,買地築屋,自號「稼軒」,是年冬被罷官,開始20多年退居生涯。
後因韓佬胄新任宰相急於立功、急欲北伐,被徵召任職。明年,調任京口。後又被罷免。
轉年,韓倉促北伐,大敗而還。第二年,辛棄疾憂憤而終。
三.內容概要
1.《念奴嬌 赤壁懷古》
曰:遊黃岡赤壁,懷三國周郎,想英雄功業,念人生無常。凡100字(上闋49,下闋51,屬長調)。首句「大江東去」。
2.《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曰:北固亭,懷五古(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揚州路,含憂憤(一年後北伐失敗;二年後作者辭世)。凡104字(上下闋各52字,屬長調)。首句「千古江山」。
四.疑難探析
1.莫把蘇軾當導遊
註釋說得明白,蘇軾所遊赤壁其實是黃岡城外的赤鼻磯,而真正的三國赤壁卻在二三十里外的蒲圻。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赤壁,愛《三國》的人,若是拿了東坡詞去按圖索驥,非上當不可。
即使是愛東坡的人到了赤鼻磯,也未必不會敗興而歸。**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巨集偉氣勢?**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麗畫卷?
難免眾說紛紜。好在蘇軾不是導遊,否則遊客投訴他指鹿為馬、誇大其辭的麻煩事肯定少不了。
詩人就是詩人,蘇東坡就是蘇東坡。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試想,無緣無故的,花招誰惹誰了,你哭個什麼勁?
鳥又招誰惹誰了,你驚的什麼心?沒別的,感於時事之艱辛,恨於離別之愁苦。心中早有一杯苦酒,看見花開是苦,聽見鳥鳴還是苦,其實,花也不曾苦,鳥也不曾苦,是人的心自己在苦。
所以,詩人眼中的大江不是遊人眼中的大江,東坡詞中的寫景也決不是單純的寫景。滾滾東去的長江既是他眼中的大江,又是他心中的大江,一條橫貫古今的歷史長河。千古風流人物,不過是其中的過眼煙雲、匆匆過客。
至於那穿空的亂石、拍岸的驚濤、捲起的千堆雪,其實也是時刻鬱積詩人心中、時時湧上詩人心頭的一股無處言說之情。這就叫景由心生、心由景動,也就是詩論中常說的「有我之境」。
2.此周郎非彼周郎
周郎,周瑜,字公瑾,24歲就作了東吳名將,有史書為證,這本是明白無誤的事情。自打有了《三國演義》,事情就變得複雜起來,周瑜成了心胸狹隘、嫉賢妒能、以至於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怪物。
而在蘇軾的筆下,周郎不僅依然是歷史上的周瑜,而且別有一番「雄姿英發」的風采:「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不僅是讚歎詩人心中的英雄,也是在描摹詩人心中的理想:
少年得志,事業有成,小喬初嫁,人生完美,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踏遍長安花」。
雖然這理想距離現實是那麼的遙遠,47歲的蘇東坡也許還要在黃州團練副使的閒差上繼續虛度著生命的光陰,但「遙想」畢竟不同於絕望,被呼喚、被祭奠的周郎也不再是塵封於史書中的逝者,而是詩人身處逆境中的人生座標。
所以,從「千古風流人物」中單挑出一個周郎來用心憑弔,不但見出詩人情有獨鍾,更可看出詩人的苦心經營。從此以後,「周郎」一詞幾乎就成了不甘寂寞、勵精圖治者們的一個象徵和代名詞了。
3.借他人杯酒澆我胸中塊壘
「塊壘」,說的是鬱結心中不吐不快的一股氣、一團火。然而,這股氣、這團火往往由於種種身不由己的原因而一壓再壓、一忍再忍。到了壓也壓不住、忍也忍不了的那一天,就只有兩個辦法:
一是揭竿而起、魚死網破,殺出一條生路;一是借古諷今,託物言志,寄希望於知音。後者是藝術的選擇,選擇的結果往往就是懷古。
這樣說來,懷古其實就是詠懷。只不過詠懷是直抒胸臆,甚至是大聲疾呼,而懷古則是發思古之悠情,用曲曲折折之筆,借古人杯酒,一洗心中塊壘。
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蘇軾固然要把周郎作為自己的人生座標,時時激勵、自勉,但同時蘇軾又畢竟不是《三國》中那個和別人比來比去、把自己逼到牛角尖裡去的周瑜。
他已經悟出,在歷史長河面前,「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只是一句戲言罷了。
因此,一方面,詩人不甘於仕途的寂寞坎坷,一方面又告誡自己不要為物所累,「早生華髮」。畢竟大江東去而人生如夢,與其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不如「一尊還酹江月」,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這才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人生樂趣和快樂源泉。
這也就是蘇軾的聰明之處:本來借的是一杯苦酒,稍加點化,意成了一罈佳釀。身處逆境,不僅需要直麵人生的勇氣,更要有笑論人生的豁達,這才有條件與種種命運的挑戰作如魯迅所說的「塹壕戰」。
因此,「還酹江月」之後,不但詩人自己怡然自得,還引得古往今來多少讀者也紛紛陶醉在東坡詞的一片醺然陶然的意境之中了。
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1 念奴嬌 赤壁懷古 的風流人物 為人所仰慕的傑出人物,那風流就是隻被人仰慕。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的舞榭歌臺,風流總被 雨打風吹去 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那風流的意思就是 英雄般的業績 2 蘇軾43歲 元豐二年 時因作詩諷刺新法,下獄,出獄後貶官為黃...
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全文
這位同僚,這個版本不同的話,內容也不一樣。所以你應該跟你們老師問一下,或者諮詢一下當地的教育局。這是比較正確的,因為很可能使版本不一樣,也許會造成你考試中的誤解,影響到你。只是合理的建議。是亂石穿空 我們語文書上是一尊還酹江月 按意思理解應該是樽,可能是通假吧 是亂石穿空,一樽還酹江月 亂石穿空,一...
念奴嬌赤壁懷古古詩。是帶有拼音,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全文拼音
13316454345454554516468464646 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全文拼音 n ji o ch b hu i g 念 奴 嬌 赤 壁 懷 古 d ji ng d ng q l ng t o j n qi n g f ng li r n w 大 江 東 去 浪 淘 盡,千 古 風 流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