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隱居的原因有哪些

時間 2021-05-07 20:01:08

1樓:

古代文人歸隱的原因和目的是多種多樣的,但從總體來看,主動歸隱的是少數,大多數的文人是不得不歸隱,是被迫地走進山林。詩僧靈澈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此話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也不是毫無道理。古人隱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

真正僅僅為了山水而隱居的文人並不多,但也不能否認,美麗的山水、特別是隱居山水之中的閒適生活的確是誘導文人隱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方面,陶淵明可算是一個典型。他在《歸園田居》中明確說: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詩人把大自然看作自己的舊林、故淵,把官場看作羅網、樊籠。這種天生的熱愛自然的性格成為促使文人隱居山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敦煌文獻中發現了一首《山僧歌》:

問曰山居何似好?起時日高睡時早。山中軟草以為衣,齋食松柏隨時飽。臥崖

龕,石枕腦,一抱亂草為衣襖。面前若有狼籍生,一陣風來自掃了。獨隱山,實暢

道,更無諸事亂相擾。

生活在山林之中,豐衣足食,無憂無慮,就連衛生打掃也由山風代勞了。我們再看張養浩對山水隱居生活的描寫:

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倚杖立雲沙,回首見

山家。野鹿眠山亭,山猿戲野花。雲霞,我愛山無價。看時行踏,雲山也愛咱。

(《雙調雁兒落帶得勝令·退隱》)

往常時為功名惹是非,如今對山水忘名利;往常時趁雞聲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猶

然睡。往常時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東籬;往常時俯仰承權貴,如今逍遙謁故

知;往常時狂痴,險犯著笞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課會風花雪月題。(《雙凋雁兒落

帶得勝令》)

第一支曲子運用了連綿對的形式,把「雲」和「山」兩個字放在適當的位置上反覆詠唱,既形成了一種行雲流水般的音韻美,又表現了詩人對青山白雲的喜愛之情,這二者互為交融、相輔相成,共同勾勒出一幅優美祥和的隱居生活畫面。人愛山,山愛人,人山互融,物我為一,真不知今夕何夕矣!後一首曲子運用對比手法,把「往常」的仕宦生涯與「如今」的隱居生活作一鮮明的對照,使讀者從中強烈地感受到了山林隱居生活的閒適和優越。

(二)科舉考試失敗,不得不歸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古人讀書的最初目的幾乎都是為了治國安民、光宗耀祖。但朝廷能夠為讀書人提供的官職畢竟有限,所以大多數的讀書人不得了不懷抱著「滿腹經綸」、遺憾萬分地踅進山林去當了隱士。這一部分人的心情是相當痛苦的。

唐末有一位詩人叫任蕃,他家住江東,曾步行數千裡赴長安應試,結果卻名落孫山,其痛苦絕望之情見於他落榜後對主考官講的一段話中:

僕本寒鄉之人,不遠萬里,手遮赤日,步來長安,取一第榮父母不得。侍郎豈不

聞江東一任蕃,家貧吟苦,忍令其去如來日也?敢從此辭,彈琴自娛,學道自樂耳。

(《唐才子傳》卷七)

任蕃作為一個貧窮的讀書人,徒步往返萬里應考,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他滿懷希望而來,結果空手而歸。據說,主考官聽了他的這番話後很慚愧,想挽留他,但任蕃執意離去。

他後來究竟幹了一些什麼,不甚清楚,但根據他的最後一句話,大概是當了隱士。

羅隱是唐末著名的詩人和小品文作家,他一生的經歷非常清楚地說明了積極進取的文人是如何被迫當了隱士的。

早年的羅隱抱負遠大,想通過科舉進入朝廷,做一位「執大柄而定是非」(《讒書·重序》)的名臣。據史書記載,羅隱從20歲時開始參加進士考試,一直考到55歲。在這35年之間,他10次考試均遭失敗,不得不浪跡天涯而一事無成,這種非常人可以忍受的坎坷遭遇對羅隱心靈的打擊是異常沉重的,他寫過許多詩歌來表達考試失敗後的失望和羞愧之情,他深感近對不起師友,遠有愧於古人,甚至面對妓女也覺無顏:

羅隱……初赴舉之日,於鍾陵宴上,與妓雲英一絕。後下第,又經鍾陵,復與雲

英相見。雲英撫掌曰:「羅秀才猶未脫白耶?」隱內恥,尋以詩嘲之:「鍾陵醉別十

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見俱是不如人。」(何光遠《鑑戒錄》

卷八)朝廷不要羅隱,男子不要雲英,羅隱抓住這一相似之處,勉強與對方打了一個平手。作為士子的羅隱,竟然與妓女較起真來,可見他對自己屢次落第的羞愧和敏感。在社會上處處碰壁的羅隱突然想起了莊子,他寫了許多詩歌,用莊子的萬物一齊、無用之用來進行自我安慰。

雖說如此,他還是感到屢屢落第使自己難以在社會上抬起頭來,於是他便脫下青衿,換上道袍,躲到深山老林中隱居起來了。

由於種種原因,像這樣不得不當隱士的文人,在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可以說,每一位看似瀟灑的隱士,懷裡都揣著一本辛酸賬。

(三)懼怕災禍:李斯有黃犬悲,陸機有華亭嘆,因此上功名意懶。

元代的張養浩把因懼怕災禍而隱居的心情寫得十分明白:

班定遠飄零玉關,楚靈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黃犬悲,陸機有華亭嘆。張柬之老來

遭難,把個蘇子瞻長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懶。(《雙調沉醉東風·班定遠飄零

玉關》)

這首曲子一連舉了六個歷史事例:班超武功蓋世,屈原忠誠無比,李斯功居第一,陸機名聞天下,張柬之老謀深算,蘇東坡天才絕倫。然而由於他們都曾涉足官場,結果有的飄流四方,有的臨刑長嘆,一個個搞得灰溜溜地難以安享天年。

既然如此,有吃有喝的何必進官場去冒風險!元代的任昱和明代的陳鐸也以同樣的理由提倡歸隱:

南山豆苗荒數畝,拂袖先歸去。**鼎中魚,小吏罝中兔。爭似閉門閒讀書!

(任昱《雙調清江引·題情》)

仿邵平種瓜,學盧仝煮茶,喜春雨全禾稼,數椽茅屋近鷗沙,志不在陶朱下。詩

酒關情,琴書消暇。放會頑,撒會耍。**印手拿,瓊林花帽插,禍到有天來大。

(陳鐸《中呂朝天子·歸隱》)

這些文人不是不想手拿**印,帽插瓊林花,只是感到大大小小的**一個個都好像鍋中的游魚、網中的小兔一樣,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別人吃掉。他們擔心踏入仕途後,終有一天會陷入政治糾紛,脫身不得。這些隱居之人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來看待那些達官貴人呢?

張可久有一首《雙調·慶東原》:

門長閉,客任敲,山童不喚陳摶覺。袖中六韜,鬢邊二毛,家裡簞瓢。他得志笑

閒人,他失腳閒人笑。

這些隱士是帶著一種看達官貴人笑話的心情躺在深山老林之中的,他們的這種心理未必符合中國的傳統道德標準,卻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平衡心理的方法。

(四)厭惡官場:一家富貴千家怨。

官場黑暗,自古已然。看不慣黑暗的官場,是士人隱居的另一個原因。如元代的蜜蘭沙,就屬於這一類的人。

明初葉子奇在他的《草木子》卷四《談藪篇》中說,蜜蘭沙在元代至順年間任福建廉訪使時,曾寫了這樣一首《遊仙詩》:

刀筆相從四十年,非非是是萬千千。一家富貴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牙笏紫

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事,雲在青山月在天。

這是一位老官僚對自己官宦生涯的沉痛追悔,他認為一家的富貴是建立在千萬家的怨恨之上,自己的半生功名實際上是半生的罪孽,於是他要放下牙笏,脫去紫袍,進山去當隱士了。當然,像這樣因內疚而棄官歸隱的人是非常少見的。

(五)終南捷徑:今之隱也,爵在其中。

「終南捷徑」是一個有名的典故,故事發生在唐代詩人盧藏用和著名道士司馬承禎的身上:

司馬承禎嘗召至闕下,將還山,藏用指終南曰:「此中大有佳處。」承禎徐曰:

「以僕視之,仕宦之捷徑耳。」藏用愧。(《新唐書·盧藏用列傳》)

盧藏用是一個一心進取的人,但仕途不利。為了博得更大的名聲,取得更高的官位,於是他就隱居起來。終南山接近都城長安,少室山接近東都洛陽,於是他就把自己隱居的地點選擇在終南山和少室山,所以當時的人戲稱他為「隨駕隱士」。

後來,盧藏用通過這條「終南捷徑」,也真的進入了朝廷,累居要職。

另一位通過「終南捷徑」進入仕徒的是宋代著名道士种放。种放是河南洛陽人,父親和幾位兄長都當過低階官職,而种放卻與母親隱居於終南山。後來,「隱」出了名,得到了錢若水、王禹偁的舉薦,受到朝廷的重視。

他多次奉召入朝,宋真宗也多次贈詩以示寵幸。《澠水燕談錄·高逸》說:「真宗優禮种放,近世少比。

一日,登龍圖閣,放從行,真宗垂手援放以上,顧近臣曰:『昔明皇優李白,御手調羹。今朕以手援放登閣,厚賢之禮,無愧前代矣。

』」种放號稱「高逸」,但他真是一個淡薄名利的隱士嗎?回答是否定的。他不僅接受了朝廷的官職,而且對利看得相當重,《宋史·隱逸傳》記載:

(种放)晚節頗飾輿服,於長安廣置良田,歲利甚博。亦有強市者,遂至爭訟,

門人族屬依倚恣橫。王嗣宗守京兆,放嘗乘醉慢罵之,嗣宗屢遣人責放不法,乃條上

其事。……續給其俸,然猶往來終南,按視田畝,每行必給驛乘,在道或親詬驛吏,

規算糧具之直,時議浸薄之。

這**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隱士,分明是一個欺行霸市、橫行鄉里的惡霸,以至於有人在皇上宴請种放時,「誦《南山移文》以譏之」(《宋史·隱逸傳》)。

种放也是因為早年科舉不利才尋求「終南捷徑」的,而授予他這一妙方的是另一位著名道士陳摶。《澠水燕談錄》說:

种放明逸,少舉進士不第,希夷先生謂之曰:「此去逢豹而止,他日當出於眾

人。」初莫喻其意,故放隱於南山豹子谷。真宗召見,寵待非常,拜工部侍郎,皆符

其言。文中說的希夷先生即道士陳摶,南山即終南山。陳摶不僅指示了他仕宦捷徑,甚至連隱居的地點都為他選擇好了。

住在終南山,既有隱士之名,又接近長安、洛陽、開封一線,易於為朝廷所知。隱居地的選擇,也是一門仕進的學問。特別是文中說的「他日當出於眾人」一句,說明當初隱居時就已經規劃好了博取名利、出人頭地的目的。

當然,走終南捷徑的人並非個個都能夠像盧藏用、种放那樣幸運,也有人「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在這條捷徑上栽了跟頭。《新唐書·杜如晦列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杜)淹字執禮,材辯多聞,有美名。隋開皇中,與其友韋福嗣謀曰:「上好用

隱民,蘇威以隱者召,得美官。」乃共入太白山,為不仕者。文帝惡之,謫戍江表。

杜淹早就知道這條捷徑,可惜在走這條捷徑時,沒有藏好自己的「尾巴」,被隋文帝給抓住了,結果不僅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地——官場,反而被流放到了江南。在古代,像這一類的假隱士為數不少,故皮日休在《鹿門隱書》中感嘆說:「古之隱也,志在其中;今之隱也,爵在其中。

」《新唐書·隱逸傳》對這一現象也有一個較為深刻的論述:「放利之徒,假隱自名以詭祿仕,肩相摩於道,至號終南、嵩少為仕宦捷徑,高尚之節喪焉。」

在現實生活中,隱居的原因要比以上所述複雜得多,比如因亡國而隱居的,為修道而隱居的,等等。關於這一點,在其他章節中也有涉及,此處不再多談。

古代詩人李白寫過哪些詩歌,唐代詩人李白寫的詩有哪些

錦緞登記匨 李白畫像李白 701年2月8日 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 詩仙 詩俠 之稱。有 李太白集 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 望廬山瀑布 行路難 蜀道難 將進酒 樑甫吟 早發白帝城 等多首。後有電影 永不消失的電波 中 李俠 的原型李白 胭脂扣 等多多部 作者李碧華...

古代王維有哪些作品,唐朝詩人王維都有什麼作品?

識與知 古詩白黿渦 別弟縉後登青龍寺望藍田山 別弟妹二首 別綦毋潛 別輞川別業 不遇詠敕賜百官櫻桃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 酬郭給事 酬賀四贈葛巾之作 酬黎居士淅川作 酬慕容十一 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 酬虞部蘇員外過藍田別業不見留之作 酬張少府 酬諸公見過 出塞作...

有哪些有名的古詩句啊,古代詩人有名的詩句是什麼?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 贈汪倫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王維 渭城曲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 別董大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唐.韋應物 寄李儋元錫 這個方面太多了。例如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前不見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