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傷逝》讀後感,求魯迅《傷逝》讀後感

時間 2021-07-13 16:32:46

1樓:

魯迅唯一一部以青年戀愛為題材的**,好事者認為有一部分取材自魯迅的自身經歷。

2樓:匿名使用者

是對娜拉出走後的怎樣的回答

反映女性的反封建意識

以第一人稱手記形式寫的

肖像描寫傳神 心理描寫逼真 多種修辭手法運用

求魯迅《傷逝》讀後感

3樓:

選擇了就不該放棄,放棄選了就不該後悔

看完《傷逝》,相信每個人都會為著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而扼腕嘆息,是啊,當初那完全衝破一切的美好最終化為一場令人悔恨的悲劇,又怎麼不讓人為之嘆息?然而,我所感懷卻不是簡單地立足於愛情之悲,而是這悲劇性產生的原因。

人們常說,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或者說,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偶然中的必然。我不想再從這句話做任何的深入**,只是想說明,同樣的,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既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

作為經過了“五四運動”洗禮,遭受了西方新思想衝撞的新一代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既有走向新時代的積極性,同時又有不能完全走出舊思想的桎梏的侷限性。他們最典型的思想是渴望自由。於是,對於子君,這一勇敢的新時代女性,對自由婚姻的愛情尤為嚮往。

因為愛,她便有了掙脫一切束縛的精神,勇敢的與涓生同居。 在這裡,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應該是美好的,至少在他們兩人看來。可為什麼會發展成為一個愛情悲劇呢?

首先,我認為子君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她似乎將先前的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構思就常常為了這催促吃飯而打斷。”這是涓生失業後的境況。

在涓生看來,此時的子君早已忘記了同居前的那些精神追求,早已淪為一個每天只忙家務的勞動婦女,早已與自己沒有了思想的交流。而此時的涓生呢,“局裡的生活,原如鳥販子手裡的禽鳥一般,僅有一點小米維繫殘生,絕不會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痺了翅子,即使放出籠外,早已不能奮飛,現在總算脫出這牢籠了,我從此要在新的開闊的天空中翱翔,趁我還未忘卻了我的翅子的扇動”。由此可以看出,涓生仍舊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自由的渴求依然濃烈。

此時,她早已成為他的另一個牢籠。於是,愛情的悲劇也由此產生。

子君思想的退化早已成為阻礙涓生渴求自由或者說追求精神生活的牢籠,愛情的悲劇性也由此產生。然而,涓生在此過程中也有著其應負有的責任。從性格上來看,涓生是怯懦的。

子君於涓生,當初與他勇敢的在一起,完全出於愛。然而,涓生卻認為這愛是盲目的。“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並非沒有了為奮鬥而開的路,我也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涓生,雖然依舊保持著新一代知識份子的思想先進性,卻未曾細緻的去考慮過子君的處境。

也許子君喪失了原有的那種思想,涓生應該做的是引導而不是逃避,進而痛苦。涓生與人接觸至少自是逃離於人世之外,而他不曾想到子君每天忙於家務之外就是面對世人的冷眼,他應該給予她關懷,而絕非疏遠而喪失了對她的愛。我常常看到這樣一句話,選擇了就不該放棄,放棄了就不該後悔。

而涓生呢,選擇了卻放棄了,放棄了卻又後悔了。

他說,“新的路的開闢,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然而,放棄了子君後,他是否得到解脫?“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他終於也只是活在悔恨與自責之中,當初的“豪情”頃刻成為嘲弄自己的物件,當初的“豪言壯語”只不過是自己逃避現實窮苦生活的藉口罷了。

分開以後,子君的死,我不想去**原因,大概是因為失去了愛情的幻想吧。在這時,我想到了海子的死。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與海子的臥軌自殺,這些事發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生活的不如意。

涓生與子君生活的艱辛這裡也不想再說,我只想說說生活辛苦的原因。在那個時代,知識顯然不能換來同等價值的財富,新一代知識分子大都過著艱苦的生活。而造成這種情況的是社會現實。

正如子君思想的漸趨落後,不也是生活在那個社會裡而日趨同化的嗎?就如那幾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我認為涓生愛情悲劇性原因就是這些。愛情是彌足珍貴的,只希望每個人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希望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不再發生,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抱幸福。

魯迅《藥》讀後感?

4樓:許瑞峰

表達魯迅先生對於中國社會無知生活的不滿和客觀的譴責。

《藥》《藥》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創作的短篇**。這篇**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社會鄉鎮落後地區人們普遍無知封建迷信,暗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作品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軍閥殺害為暗線,兩線交織,結構完整。

題目立意

1.全文以華老栓買藥為兒子治病為故事的開頭,題中的“藥”即蘸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

2.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給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的一帖藥,意在拯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精神。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筆名。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其著作收入《魯迅全集》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2023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23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從2023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為筆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雜文為主,代表作有:**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5樓:始霞賞婉

魯迅先生最大的特質,是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懷。看到受苦受難而永無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怒”。

饅頭是吃的東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就成了藥了嗎?現在看來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個時候,辛亥革命時,雖然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還是沒有解放。

有很多人說華老栓夫婦麻木但是愛子,我認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館中忙碌了大半輩子,勤勤懇懇地勞動,為兒子治病而省吃儉用。為兒子治病掏出積攢多年的洋錢,就只換取了幾個人血饅頭,愚昧落後的表現!試想一下如果華家有好幾個兒子,小栓生了病,那麼華老栓還會如此盡力嗎?

恐怕不然,他費盡心思為兒子治病,恐怕是因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道德吧!為了華氏的香火,他們不惜一功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與其說華老栓夫婦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身上還未散去的封建之氣。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利益,而大眾卻不支援他。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華夏”本是一家人那!

夏瑜應該依靠老栓卻沒有,老栓應該支援夏瑜卻沒有;流血的不知道為誰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誰的血。以互不關心為始,以同歸為盡為終。魯迅先生通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讚美,也表達出當時民眾的落後愚昧,統治者的**殘忍。

同時也一語雙關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獲得群眾的大力支援,但文中在清明節墳頭出現的花環,說明革命者仍然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親,她“躊躇”,“羞愧”,但又“硬著頭皮”去給兒子上墳,她感到羞愧,因為她認為兒子的光榮就義,英勇犧牲是有損祖顏的事。母親對兒子不以為榮,反以為恥。不理解,不支援兒子,是一個做母親的悲哀!

她認為花環是兒子顯靈,希望烏鴉飛到墳頭,是一個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藥》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的是為誰,卻還要因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魯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筆,將當時整個社會濃縮到簡短的文字中,字裡行間都射出殘酷的社會現實!發人深省。

6樓:釋夕楊歌

《藥》有三苦。

底層百姓之苦。且看這些登場的掙扎在底層的窮苦大眾:從癆病纏身的小栓,低聲下氣的老栓,心酸悲苦的華大媽,衣衫襤褸給兒子上墳的夏四奶奶,到什麼康大叔,花白鬍子,還有那個駝背五少爺--過去不知是怎樣的豪門府第,現在雖然被尊稱為少爺,但前面加上“駝背”戲謔。

當時的社會底層充斥著一群怎樣的民眾!

“服錯藥”之苦。人血滿頭!如十世單傳的嬰兒抱在老栓的懷中。

戰戰兢兢悉心經營著小茶館,為了救兒子一命。還有那個引以為榮的劊子手,“包好,包好···”皆是愚昧的國人。有很多人說華老栓夫婦麻木但是愛子,我認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館中忙碌了大半輩子,勤勤懇懇地勞動,為兒子治病而省吃儉用。

為兒子治病掏出積攢多年的洋錢,就只換取了幾個人血饅頭,愚昧落後的表現!試想一下如果華家有好幾個兒子,小栓生了病,那麼華老栓還會如此盡力嗎?恐怕不然,他費盡心思為兒子治病,恐怕是因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道德吧!

為了華氏的香火,他們不惜一功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與其說華老栓夫婦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身上還未散去的封建之氣。

“毀滅希望”之苦。這應該是最為核心的一苦了。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利益,而大眾卻不支援他。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夏救華,華吃夏,“華夏”本是一家人那!

夏瑜應該依靠老栓卻沒有,老栓應該支援夏瑜卻沒有;流血的不知道為誰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誰的血。以互不關心為始,以同歸為盡為終。先生通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讚美,也表達出當時民眾的落後愚昧,統治者的**殘忍。

同時也一語雙關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獲得群眾的大力支援,但文中在清明節墳頭出現的花環,說明革命者仍然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親,她“躊躇”,“羞愧”,但又“硬著頭皮”去給兒子上墳,她感到羞愧,因為她認為兒子的光榮就義,英勇犧牲是有損祖顏的事。母親對兒子不以為榮,反以為恥。不理解,不支援兒子,是一個做母親的悲哀!

她認為花環是兒子顯靈,希望烏鴉飛到墳頭,是一個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先生安排了一個近乎瘋狂的情節,揭露了一個已經近乎瘋狂的民族。痛苦之最,莫過於希望毀滅於開始之前。

讀先生的文章,通常是百感交集,百味交融。《藥》中三味,而三味皆苦。

誰看過魯迅的傷逝,講的是啥呀,魯迅的小說《傷逝》主要講了什麼?

簡介 一九二五年創作的 傷逝 是魯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 作者將一對青年的愛情故事放置到 五四 退潮後依然濃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過他們的悲劇命運寓示人們要將個性解放與社會解放結合起來,引領青年去尋求 新的生路 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賞析 傷逝 是魯迅寫的一篇愛情題材的 如果要用幾句最簡單的...

魯迅《彷徨》讀後感,讀書筆記,魯迅《彷徨》的讀後感

馮小姐 1.魯迅 祝福 讀後感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著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讀完魯迅先生的 祝福 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

傷逝看出怎樣的魯迅,傷逝看出一個怎樣的魯迅

一個敏感纖細的魯迅爺爺 從 傷逝 裡可以看出魯迅怎樣的愛情觀啊?如何解讀魯迅的 傷逝 上官佐琳 傷逝 是魯迅惟一的愛情 它的思想內涵一方面在於探索婦女解放的道路。子君內是受過 五四容 新文化運動洗禮的知識女性。她以個性解放為思想 為自己的戀愛婚姻自由而奮鬥,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勝利的喜悅卻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