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三元」的「三元」是哪「三」元

時間 2021-07-25 18:19:19

1樓:

連中三元即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

一,解元:鄉試三年一次,考試地在省府,考生為省府內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的人則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便為「解元。

二,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取中者稱「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 ,第一名便為「會元」。

三,狀元:經皇帝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便為「狀元」  。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古代的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三年中只產生一名狀元,可見考取狀元是相當艱難的。

2樓:如風如風0號

「連中三元」源自封建科舉考試。

鄉試是省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稱「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會試由禮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稱「貢生」,第一名為「會元」。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或「殿元」。

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第一名,就是「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實施的2023年中,連中三元的只有17人。

出自於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玉帝敕旨:謫下文曲星君與馮商為子,連中三元,官封五世。」

3樓:匿名使用者

殿試考中稱為「甲榜」。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明清兩朝都有數人是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各朝均有不同,明清的科舉制度基本相同,而我們現在常知的亦是明清科舉,所以這裡亦明清科舉為例進行解釋:

明清兩朝科舉的基本制度和考試程式大體是一致的,其中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進士科正式考試共分**:院試、鄉試和會試與殿試。

不過,在院試之前,還要經過縣試和府試,可以看做科舉前的預備性考試。

縣試和府試分別由本縣知縣和知府主持,府試及格者稱為「童生」。清朝的縣試多在二月舉行,府試多在四月份舉行。

院試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主持考試的長官是學政,又可以稱學臺、宗師。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兩種考試。

歲試的基本任務是:第一,從童生中考選出秀才;第二,對原有的秀才進行甄別考試,按照成績優劣分別給予獎懲。童生通過歲試,就算是「進學」了,即成為國家的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相公。

歲試成績優良的生員,方可參加科試。科試通過了,才准許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叫做「錄科」。明清時期,通常在鄉試之年的七月,還要在省城集中舉行一次科試的補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參加科試的人,可乘機來補考,叫做錄遺。

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舉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鄉試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鄉試有正規的考場,叫做貢院。

貢院內建有一排排的號房,為考生住宿、答題之所。鄉試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鄉試榜為「桂榜」。鄉試取中的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鄉試中舉稱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了舉人,不僅可以參加全國性的會試,就是會試未能取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舉行的鄉試外,每逢遇到皇帝萬壽(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試,叫做恩科。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其中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而殿試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問題。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會試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也就是醜、辰、未、戌年。

考期多在春季的

二、三月。故此會試又稱「禮闈」、「春闈」。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會試發榜時,往往正值杏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杏榜」。會試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當,明末又多以內閣大學士擔任。清朝稱主考官為大總裁,由內閣大學士或六部尚書充任。

清朝新錄取的貢士,在殿試之前,還須進行一次複試。複試結果,按成績分為

一、二、三等,這個等級對於以後授予官職有重要關係。殿試在四月份舉行,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此外還要任命閱卷大臣、讀卷大臣,協助皇帝評閱試卷。

明清兩朝都只考策問一場。出榜分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只有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為賜進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稱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若干人。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稱進士。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殿試考中稱為「甲榜」。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明清兩朝都有數人是連中三元。

按照清朝制度規定,殿試以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後根據貢士的複試、殿試、朝考三次成績得出錄取等級,再根據錄取等確定授予的官職。

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後按慣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編修,不再參加朝考。凡殿試二甲第一名的傳臚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職。

秀才是否有資格進京趕考?

科舉制度的等級性十分嚴格,必須按部就班,不允許越級,也就是說僅僅通過院試的秀才不能參加會試,也就無所謂進京趕考了。只有通過鄉試的舉人才走上這一級「階梯」。

至於「研究生」相當於古代的什麼學歷?

現在我國的考試等級和古代的不同,現在的考試只分三個等級,小考(小學升初中)、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雖由國家統一管理,但除了政治和外語外,不統考,不統招,由學校自由把握,所以不列入其中)而古代卻試四個縣試和府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從組織的角度來對比參考。

小試相當於明清的縣試和府試,由縣裡組織,過了這關就可以成為「童生」了;中考則相當於院試,由省府組織,中者為秀才;而高考則相當於鄉試,由國家組織,中者為舉人。如果說研究生屬於那個等級的?那肯定是在舉人之上,只有貢士或進士了。

4樓:

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一語源於封建社會科舉考試製度。科舉制度經過長期演變和改革,逐步固定為鄉試、會試、殿試**的形式。鄉試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由禮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也稱「殿元」。

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獲得第一名,自然是「連中三元」了。據統計,在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實行的2023年中,連中三元的只有17人。清代長洲人錢柴,在乾隆年間連獲鄉、會、殿試第一名,乾隆愛才,親賦「三元詩」紀瑞致賀。

「連中三元」一語由此而來。

5樓:

士人在**考試中都考第一,三元的名稱為解元、會元(省元)、狀元。宋代在州一級的考試解試中的第一名為解元、尚書省禮部的省試第一名為省元(會元)、由皇帝主持的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6樓:

科舉中,會出現一人兼解元、會元、狀元的情況就叫「連中三元

7樓:陌顏迷塵

連中三元

即士人在**考試中都考第一,三元的名稱為解元、會元(省元)、狀元。宋代在州一級的考試解試中的第一名為解元、尚書省禮部的省試第一名為省元(會元)、由皇帝主持的殿試第一名為狀元。明清時期的解元是指在各省城舉行的鄉試中的第一名,會元是指由禮部主持的會試中的第一名,狀元是指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中的第一名。

「連中三元」是宋代以來讀書士子的最大願望和榮耀。

8樓:喜歡楊洋帥帥噠

解元 會元 狀元

鄉試 會試 殿試

9樓:明書文

連中三元首先發現的遺骨是什麼骨頭

古代科舉制中連中三元是指哪三元?

10樓:愛講真話的阿拉蕾

連中三元bai的三元是指鄉試解元、會du試會元zhi、殿試狀元。

科舉制改dao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內度,徹底打破血緣容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bai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從du隋朝開始,到清朝廢zhi止已有一千dao

多年的歷史。

第一步,

版書生要參權加院試,錄取的被稱為「秀才」。

第二步,秀才要參加鄉試,錄取的被稱為「舉人」,其中第一名稱為「解元」。

第三步:舉人要參加會試,錄取的被稱為「貢士」,其中第一名稱為「會元」。

第四步:貢士要參加殿試,明清時要來北京趕考,其清朝雍正以後,殿試的地點在保和殿,皇帝親自主持考試。錄取的被稱為「進士」。

其中:鼎甲三元(狀元,榜眼和探花),第一名稱為「狀元」。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連中「三元」即「解元,會元,狀元」,皇帝會重用為「大學士」及「殿前行走」。

12樓:匿名使用者

是賈蘭坡先後三次發掘出了北京人的頭蓋被稱為連中三元

13樓:匿名使用者

三元及第:科舉時代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

三元分別為:鄉試的「解元」、會試的「會元」、殿試的「狀元」

14樓:匿名使用者

三元分別為:鄉試的「解元」、會試的「會元」、殿試的「狀元」

古代科舉考試有「連中三元」的說法,那麼「三元」指哪三元?

15樓:蘇嘉愛娛樂

三元是指: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文三元:以清代為例,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正式較高階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每三年一次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稱舉人。

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稱「亞元」;再高一級是會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士,第一名是「會元」,第二至五名是「經元」;殿試則在紫禁城的保和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士,考中之後稱進士,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

武三元:此外,歷史上也出過三位「武三元」。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紀念。

其二是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其三是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筆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譽。

擴充套件資料

三元及第:表示在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都取得第一名。事實上,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式。

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要參加秋闈的人需要先通過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通過考試後稱為生員,又稱為庠生,俗稱秀才。成為秀才才能參加鄉試,通過鄉試後稱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通過鄉試的舉人,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通過會試的貢士,通過後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在鄉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三元及第。

誰科舉考試連中三元,歷史上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牛人都有誰?

豪俠 三元的名稱為解元 會元 省元 狀元 殿試一甲前三名是狀元 榜眼 探花 著名學者趙翼在祝賀錢啟 上為戶 文,下帶木字旁 的一首詩裡寫到 累代如君十一個。據後人考證,在此之前,至少就有十六個 連中三元 者 分別是 唐代 崔元翰 武翊黃 張又新 白敏中。宋代 陳堯叟 孫何 王曾 王巖叟 楊zhi 上...

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第一人是誰

那麼誰是這個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第一人呢,嚴格說來,而且有據可考的應該是唐德宗建中二年 781 及第的辛酉科狀元崔元翰。崔元翰,名鵬,字以行。博陵安平 今河北定州 人。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 729 卒於唐德宗貞元十一年 795 崔元翰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崔良佐,因為母親,即崔元...

麻將中,大三元 小三元是什麼,麻將中什麼是三元牌,大三元和小三元是怎麼區分的 什麼又是三暗刻

葒塵莋秀 大三元 big three dragons 麻將用語。是指和牌時,有中 發 白組成的三副刻子或槓。不計雙箭刻 箭刻。有國際標準和日本標準的區別。國標麻將中,大三元 牌型計88番。比較難胡。日式麻將中,大三元 為役滿牌型,它是所有役滿牌型中難度相對較低的一種。小三元 small thr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