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孫老闆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的意思是:我對於國家,總算盡了心啦。
【出處節選】《寡人之於國也》——先秦·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白話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
瞭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擴充套件資料
1、《寡人之於國也》創作背景
寡人之於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瞭解,於是有了《寡人之於國也》這篇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2、《寡人之於國也》鑑賞
這篇文章寫孟子同梁惠王的談話。當時各國為了要增產糧食和擴充兵員,都苦於勞動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鄰國爭奪百姓,採取了自以為“盡心”的措施,可是目的並沒有達到。孟子抓住了這個矛盾,指出梁惠王的“盡心”並不能使百姓歸順,同時提出自己的主張,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國的根本辦法。
梁惠王承認自己“盡心於國”之舉,只是臨時應付,不是真正愛民;還運用“連鎖推理”形式,強調了實行道要從不違農時、發展生產、解決百姓最基本的吃穿問題入手;還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進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義”,以解決精神文明問題,才能使民心歸附,國家興盛。
文章在寫作上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絡,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對於國家,也算是盡心了吧!“之”:主謂之間做助詞,不譯。“焉耳矣”均是語氣詞!
3樓:匿名使用者
梁惠王覺得自己跟鄰國相比對國家政務己經盡心盡力了。
4樓:
我對國家,也算是盡心盡力了。 之,取獨
5樓:吾之翼
我治理樑國,真是費盡心力了
盡心焉耳矣“焉”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焉]在古漢語中有如下的解釋:
1.代詞
指示代名詞,之、彼、這裡。如:心不在焉。論語˙衛靈公:眾好之,必察焉。
疑問代名詞。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五屋何?且焉置土石?
2.副詞
豈、如何。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論語˙先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3.連詞
承接上文,以表示後果。相當於乃、就。墨子˙兼愛上: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4.介詞
等同[於]。孟子˙盡心上: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5.助語詞
語氣詞,置句末:(1)表示肯定。相當於也、矣。
唐˙柳宗元˙封建論: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2)表示疑問。
相當於耶、呢。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傳: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 何以稱焉?
(3)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
使其 中無可欲者,雖無石,又何戚焉!
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相當於然、樣子。如:與我心有慼慼焉。書經˙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以這句而言,大蓋指[在],作介詞用。
7樓:柯玉
焉是句末助詞,加重語氣。
出自:《寡人之於國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譯文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總算盡了心啦。”
註釋:①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②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
8樓:匿名使用者
語氣助詞,沒有實際的意義。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中的"焉"是什麼詞
9樓:師大附中晨風
語氣助詞
焉耳矣 都是語氣詞,重疊起來使用,加強語氣
寡人之於國也,特殊句式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什麼意思
睡影望空 釋義 興盛勃然興起,滅亡也是突如其來。出處 出自春秋時期左丘明的 左傳 莊公十一年 原文節選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 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對曰 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 宋其興乎。禹 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 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凶稱孤,禮也。...
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是什麼意思
如果統治階層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翻譯如果統治階層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 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國?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
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襞也。孔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呀
曉龍老師 禮貌待人,就好像酒倒到容器裡的這個動作。原文 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白話譯文 因此禮對於人來說,就像酒麴對酒一樣,酒麴厚重酒就美,酒麴輕薄酒就劣。禮義厚重就成為君子,禮義輕薄就變為小人。聖人遵照義的根本,禮的秩序,來培育人情。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