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先修心如何修心排除七情六慾嗎但我覺得這是人的本性捨去它就不算真正的人了

時間 2021-08-30 10:31:52

1樓:匿名使用者

以常人看來人的七情六慾確實是本性,但是從道家看來,人的本性合天道,天道就是公正不阿,大愛無疆,長養萬物,簡單的說就是無我而長生,所謂情生智隔,七情六慾中的其中任何一項都會影響人理智公正的判斷,若是愛一個人,就會恨其所恨,所以愛情是私愛,不是博愛。

人都認為自己是隨著自己的本性自由行走,殊不知大多數人只是被慾望牽著走,而排除了慾望,排除了偏見,才能夠明心見性,那才是真正自由的你(只是在理上,真正的修性還須排除六識干擾)。

《陰符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以無我,利他之心行事,定然沒錯。

2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是凡情的人性。

修行是「凡情除卻道情生。」

3樓:

你問的問題太大了,可以先從入門基礎的著手,然後一點點深入。智慧增長了,自然困惑會減少。

4樓:匿名使用者

1. 看大乘佛經,以儘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淨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唸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唸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唸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唸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

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唸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

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唸佛,唯宜行住二時。

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唸,不可出聲。

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淨土宗唸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

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5樓:塗駿

肯定要控制七情六慾的,因為人剛出生就沒有慾望,這些都是後天養成的,所以才要修得真我的。

6樓:林松

修道:「修」:修行士之稱呼。凡見己本性,而藉宗教的力量來約束,作為日常生活中之規律,則可稱之「修」。「道」:「敬天地、禮神明、明自性、歸本位」之法曰:「道」。

先修心在修道,我輩之人,雖在紅塵之中,應當順應天地大勢。

何為大勢,就是人類的發展,人又七情六慾,豈能改之。。。。

先說這裡,有時間在講。。。。。

佛法:修行先修心,我是個唸佛之人,深感修行的不易! 5

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修行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也是練習,通過這些磨練才能更進一步。有時候沒有歷練才最麻煩,多學普賢菩薩,多向佛懺悔,不放棄。

8樓:匿名使用者

脾氣不好未必是業障,一般是習氣。改變習氣的話比較困難一點。要多唸誦觀音心咒,唸誦白瑪鄧燈尊者的祈禱文,這樣也可以。

另外經常犯戒的話,可以考慮找一找遍空自解十萬佛號,只有短短三十句,但是念誦這個能夠清淨戒律,很好的功課。

9樓:自然美麗

很多人都這樣,你自己清醒地認識到了,並有修正的決心就是進步了,祝早證菩提。

10樓:無心清靜

煩惱即菩提。心生種種相,則魔生。心滅種種相,則魔滅。魔由心中,心靜有佛。不如念心經。阿彌陀佛!

11樓:now__誰主沉浮

有位法師比喻的很好,煩惱習氣就像幹在白淨牆面上的大便,沒有那麼臭,以前我們不去管它,現在想把它清理掉,用水一潑那個臭氣就出來了臭哄哄的,貴在堅持,其實修行就是把自己以往不好的惡習給轉變為正知、正念、正行與佛相應,不要給自己那麼多壓力,修行是很快樂的事情,不要因為修行了煩惱卻多了,沒那必要,修行就是和自己鬥,把自己一次次降服最後就成聖人了,人天守護,十方諸佛菩薩共讚歎。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

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13樓:匿名使用者

都差不多,我覺得唸誦就可以不要管那麼多,因為世界的真相我們不知道。

14樓:觀觀觀坐坐坐

這是你貪心的表現-認真的想一想你念佛是為啥?

15樓:請叫我黑雞大俠

不要把什麼東西看的太高,包括自己。。,。

16樓:

很多佛教修行的,都提出跟你類似的感受。然後,通常勸解***,也是一個勁的說,這是習氣,這是雜念,要麼就是勸誡加強信念。要我說,這些建議都不錯,但也幫助不大。

為什麼?因為,人的本性,是:一箇中性,一個兩面性。

即不垢不淨,如是解!所以說,不是雜念本身就存在,也不是習氣決定了你的感受!它是源於你的念起!

比如:在大街上看見穿裙子的大屁股女子,你念起想,掀起裙子看那個屁股看個究竟!這時,你的戒律概念,就會出來干預你的非分之想,你才感受到你所說的這些感受!

關鍵在起心動念上下功夫。那有人會問,為什麼會起這非分之想?這不是習氣作怪?

我說:因為你還活著!其實,種種色,只是提高了吸引你的程度!

在色相面前,有眼不見,那是妄想!見而不思,那是功夫。要修!

七情六慾意心歪是什麼生肖,七情六慾意心歪 是什麼生肖

源來終成王 鼠,凡是有血有肉的動物,都有七情六慾,故有 七情六慾意心歪之說,斜月三更門半開,夜間11 1點是子時,月正斜。子即鼠,因此,七情六慾意心歪是鼠。資料拓展 生肖,或 屬相,是中國及東亞地區的一些民族用來代表年份的十二種動物,統稱為十二生肖,即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

人有七情六慾,哪七情,哪六慾,人有七情六慾,七情有哪些?六慾又有哪些?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六慾指眼 耳 鼻 舌 身 意六慾 七情六慾,七情是指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的感情表現或心理運動 六慾是指人的眼 耳 鼻 舌 身 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文名七情六慾 出處禮記 禮運 七情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六慾眼 耳 鼻 舌 身 意...

七情六慾指哪什麼,七情六慾是指哪七情哪六慾

何謂七情?禮記 禮運 說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 七情 竟與儒家的 七情 大同小異,指的是 喜 怒 憂 懼 愛 憎 欲 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 喜 怒 憂 思 悲 恐 驚 七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