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三仟零一
看到這個問題有點晚了,不過希望你能看到這條回答。你仔細反思一下你提的問題。「為什麼要清心寡慾&無慾無求?
」,這意味著,你已經預設了,清心寡慾和無慾無求是一個世人都認為好的行為習慣,而你只是對其有疑惑。然而事實上,佛教,正如其名,是一個教,不是普世的哲學。佛教徒會以救世主自居,認為不信佛教的都是頑固不化的。
然而在一些不認同佛教的人看來,佛教徒卻又是很頑固不化的了,此種對錯如何能說得清呢?
佛教自從傳入中國,就幾乎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現在的佛教的修行,很多都完全背離了佛教的初衷。當然我不是說這些新的,背離初衷的修行方法不好。
相反地,中國特有的禪宗等也有著很不錯的思想。而我想提到的是,佛教在釋迦摩尼創立之初,是怎樣的一種思想呢?當時釋迦摩尼去世間感悟人生疾苦,他發現:
噢天哪,人們活的好苦。這便是佛教的世界觀,也是釋迦摩尼創立佛教時的唯一的世界觀:人活著是苦的。
當然人活著是苦的只是一個方面的見解,單是這一個並不足以讓我們欽佩釋迦摩尼。釋迦摩尼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給出的方**:怎麼解決活得很苦的問題呢?
他給出的方法是:清心寡慾,無慾無求。既然無慾無求了,那麼自然就不會苦啦。
畢竟苦,是人的慾望不被滿足而導致的。如果人無慾無求,那麼不就不苦了嗎?那不是很好嗎?
於是釋迦摩尼推廣這一種無慾無求的解脫方案,把修行的最高境界定在「無慾無求」。他還很棒地給出了輔助人變得無慾無求的方法,比如說保持修行的禁忌,不吃肉,不殺生,禁慾等。很明顯,你可以看出來,佛教提倡不吃肉和不殺生的本質,根本不是類似摩西十誡那樣突然冒出來的教條,而是因為,肉好吃,這樣吃肉的話就會引起慾望,這樣對修行不利。
不殺生,是因為保持一顆愛護生命的心,可以幫助人達到無慾無求的境界,這樣一來又輔助了修行。這是佛教的真正本質,我們現在看到的拜佛、西方極樂世界、佈施等等,都是後人附加上去的。
我現在和你聊的佛教,就單指這一本質的佛教:發現人活著很苦、解決方案是無慾無求的佛教。然而,佛教只是一家之說,它給出了一個好棒的針對活著很苦的解決方案,然而必然還有別的解決方案啊。
更何況這個解決方案,雖然說可以不苦,但代價就是要付出我們生而為人的一些本質:慾望、社會性等等。我們不能吃美食了,我們不能陪老婆了,那多不好。
即使是為了不苦,我也不願意這樣。
那麼,是否還存在別的解決方案呢?肯定是有的,我這裡就有一個:無愧我心。
就算我們人活著是痛苦的,但是怎麼會一直痛苦呢?總有開心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儘量多做那些合適的事情。
比如青春期,本就是放縱,潑灑青春的時候。這時候就應該去多玩玩遊戲,多參加聚會。當然成績不能拉下,不然以後會後悔。
試想,如果一個人的青春期,只有讀書和作業,那麼他老來回首他的青春,還剩什麼呢?什麼都不剩了。而一個雖然有時被罰站有時被罰抄,但卻能夠享受青春,且沒有因為過度的放縱而影響未來的發展,這樣的人,那麼他老來回首往事,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談資,實為不虛此生。
痛苦,的確是不好的東西。但有時候,悲傷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等風波平定回首往事,總有泯然一笑的。這樣的人生境界,我自己感覺,要比禁慾修身,好太多太多。
佛教,道教,本質其實都是無神教,都是發現了人生活的本質,並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不同,哲學思想也不同。想清楚自己有什麼自己要什麼,才能夠有批判性的精神,並最終走出無悔的人生道路。
有意思的是,**教和伊斯蘭教,都有神存在。信神存在的可以去拜這些教。但在科學證明神真的存在前,我是不喜這些宗教的。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說人應該無慾無求,四大皆空,沒有七情六慾,以得到心靈的平靜。
------佛教還說非斷亦非常,不立一法,不捨一法,君可曾聽聞乎?可是人就是因為有喜怒哀樂的情感,有了痛苦,才能感受到痛苦過後的喜悅或者平靜,人或許活著很累,但是也有快樂的時候,酸甜苦辣才構成了人生。
------真俗圓融,心靈無礙,勝義諦和世俗諦,皆為佛法,於了義中得解脫,於不了義中得方便,問心尚有幾許未了?完全沒有感情了,沒有慾望了,活著豈不是很沒有樂趣很沒有意思了麼?
------佛心大愛,以慈悲故。不著禁戒取見,方為解脫,佛在人道中成,釋迦當初舍苦行而入中道,為何?都說助人為樂,那也是為了自己樂啊?
幫助了別人是為了自己獲得快樂,人怎麼說都是為了自己的一種自我滿足感啊?
------金剛經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絕聖者無言,絕善者無相,一切皆有心生,境界不同,見地也不同。
我實在不願意相信沒有見到過或者經歷過的東西,比如輪迴什麼的,但是我還是比較相信因果報應的,那是因為一種社會的效應,一種人正常的連鎖反映產生的結果,而不是什麼神祕的力量控制的。 我感覺沒有什麼可以控制這個世界的。可還是無法解釋很多事情。
------皆因我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果業力不可思議,諸佛菩薩願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非不可以說,實乃說不能盡耳。
3樓:呼烴秀
看淡得失微笑心裡不生煩惱沒有憂愁沒有憂慮清心寡慾無慾無求
4樓:我提升境界
我從**跌倒我就從**爬起來財害慘了我應該醒悟我再也不去求財求阿彌陀佛加持我求聰明智慧
5樓:
做人本來就沒有意思的 完全靜止是得不到快樂也得不到痛苦 好像我現在這個模樣 餓了吃 困了睡 為活而活 認識真正的我 才能得到心中那絲毫平靜
佛這東西 信不信由你 你信瞭如何 不信又怎樣呢?糾結這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執著 佛講到頭來還是需要先認識本我 認識真正的自己 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究竟自己需要什麼呢?
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是張揚還是內斂呢?是好動還是好靜呢?
不要被過多世俗道德促博 做個真正的自己吧...
6樓:00適之
我也想問為什麼在宗教哲學科學領域達到極致時都會提到無慾無求?
7樓:匿名使用者
不可能·你還在吃喝拉撒·說這些就沒意義·還不如找點 有慾望的 事做!
8樓:匿名使用者
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志向明確堅定,作家楊大俠指出,越淡泊志向越清晰。
佛家講放下慾望要清心寡慾,那為什麼那麼多信徒去燒香求佛 5
9樓:莫文靈雲南
儒釋道三家之別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論道、佛家講如法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
儒家如小學、道家如中學、佛家如大學--宣化上人語。
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藥店、佛家如百貨商店--南懷瑾先生語。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
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
儒家表現於禮、道家表現於真、佛家表現於戒。
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
三家雖別,但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
出世與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現代人的人生觀中均有相關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區別。
1。現代人如果常說: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
這主要是態度方面的,或者說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就是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出的關係,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
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
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閒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髮要脫離地球一樣。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
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說吧,又何嘗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於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
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談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慾、萬世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
小乘佛法講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捨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出世的終極目標在於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脫。與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講求入世,通過入世修行,教化大眾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這主要是由於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所導致的,小乘佛法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悟」,通過離開罪惡的塵世進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惡根,成就善果,這是一種悲觀消極的態度。
大乘佛法認為,人性本善,只是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可以通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脫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隉磐成正果。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說,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兩項差不多。如儒家講氣節。不以財富、權力、聲望為追求目標,而講修身、養德、濟世。這是出世觀和入世觀的統一。由他人總結體會
儒家是一種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種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說,什麼事情你要干預,你要參與,要認真,要投入;倡導進取的人生, 奮鬥的人生,拼搏的,競爭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說,要超然通達,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論其實是對立並統一的。我想人們應當有積極的生活,進取的態度,可是,也同樣要用一個平常心,一個坦誠的心境。這樣,人生才能過得快樂,灑脫。
瀟灑走一回。對待事業如此,對待感情也應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為入世之事。
佛不是無慾無念嗎,為什麼還有慈悲心,孫悟空打死一隻猴子,佛祖都嘆氣說阿彌陀佛為嘛
佛是大慈大悲,佛看到世人都痛苦,所以創立佛教,普度眾生,任何一個動物和植物都是個生命體 佛也逃脫不了慾念 要不怎麼一念花開 善友,慈悲心是性德本具,自然流露,非有念,非無念。性德之中自他不分別執著,無妄想顛倒。若無修證難能體會,更無法依靠 意識心 達到。若能常念阿彌陀佛名號,持清淨平等正念,少邪想,...
為什麼要設定無座車票
首先說明一點,全列火車如是長途車18節聯制,宿營車乘務員倒班睡覺與行李車,攴車,空調發電車,共4節,軟座1節,軟臥一節,硬臥若干,硬座只剩4一5節了,一節硬座座位118個,老百姓只買硬座票便宜,無座只好站著,因座位全程對號,甲下,乙上,無票者只能全程站著,可票價一點不便宜沒打折。當然是防止人們買站票...
為什麼最好少吃無鱗魚,吃無鱗魚為什麼要少吃?
小皓粉絲團 我覺得中醫都比較講究養生之道,少吃無鱗魚的意思就是說少吃一些再生的食物,因為無鱗魚有可能是通過藥物加工,然後讓魚的臉減少的,所以要吃一些真正健康的食物。 6440滅韓募捕 因為沒有鱗的魚,他可能就少了一層保護他身體的肉,可能就營養不是很多,而且對人的身體有一定的危害。中醫都囑咐少吃無鱗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