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9-02 01:17:02

1樓:活寶

意思是那些天資聰穎而又十分好學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學習知識不感到厭倦,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

註釋:恥:羞恥,奇恥大辱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諡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

孔圉得諡為文,以此而已。」(釋義:天性聰敏的人大多不愛學習,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問為恥。

因此諡法中將」勤學好問「諡為文,這大概就是人們的困難之處吧。孔圉能夠諡為文,也就是因為這樣而已。)

用法 :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反義詞 :好為人師、驕傲自滿

示 例 :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汲取營養。

演變 :現常指」聰明且好學習,不恥於向不如自己的人來問。「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解釋。

2樓:匿名使用者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釋義:天資聰明而又好學,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敏:聰明;好:喜好。

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釋義:學習而從不滿足,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

出處:《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哪一樣做到了呢?(這是孔子自謙的話)」

3樓:匿名使用者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天資聰明卻好學習,並且不以向別人請教他們認為很低端、很簡單的問題為恥.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勤奮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誨學生從不倦怠.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段話的意思。

4樓:桃花煙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一種智慧。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5樓:匿名使用者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聰敏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

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默的記住讀書的內容,學習不知滿足,教誨他人不知疲倦。

6樓:匿名使用者

敏兒好學,不恥下問: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7樓:小學霸琦琦班

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朱熹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曾國藩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譯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

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於下等;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恆心則必然沒有幹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識、有恆,三者缺一不可。

註釋敏:聰明。

好:喜好。

恥:以……為恥。

知:通「智」,聰明,智慧。

厭:滿足。

誨:教導。

謂:說。

漫浪:隨隨便便。

急:要緊。

蓋:在句首,發語詞。

士人:泛指知識階層。

恆:恆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斷:副詞,表示絕對、一定。

8樓:匿名使用者

聰明而又好學,不以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默默地記住知識對學習不感到滿足,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啥意思?

9樓:可旎瑞茂才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

「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10樓:長茗橋採珊

孔子說:「聰明而且好學,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認為是可恥的事,因此被稱做『文』

11樓:脛下逆鱗

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12樓:稽仲諶雨晨

聰敏而又喜歡學習,不以問自己身份低的人問題為羞恥,便是「文」了

13樓:紅靖皋又藍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釋義:天資聰明而又好學,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敏:聰明;好:喜好。

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釋義:學習而從不滿足,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

出處:《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哪一樣做到了呢?(這是孔子自謙的話)」

14樓:幽逸飄香

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15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為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孔文子的諡號為什麼是「文」呢? 子說:「他很勤奮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問問題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16樓:丐幫防盜門

【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近義詞】: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

【反義詞】: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

啟發:在學習中遇到不理解的問題,要虛心求教,古人都知道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並不是恥辱的事,難道我們還要以為請教別人而不好意思嗎?因此,只要這個人懂,我們就要大膽地問,「三人行必有我師」。

《論語》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什麼意思?要直譯急

不恥下問 這則成語的恥是 羞恥。意思是不以向地位 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這個成語 於 論語.公冶長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一次,孔子...

不恥下問 什麼意思,不恥下問的「下問」是什麼意思

養豬界的小樑 不恥下問的意思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出自 論語 公冶長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釋義 他聰敏勤勉而愛好學習,又謙虛下問 示例 因為他不恥下問,所以他能把各種事情都處理得很好。語法 動賓式 作主語 謂語 賓語 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近義詞 不矜不伐 功成不居 謙...

不恥下問的意思是什麼,不恥下問的意思是什麼?

不恥下問,漢語成語,讀音為b ch xi w n,意思是指向地位 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感到丟面子,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學識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請教。出自 論語 公冶長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譯文 向地位 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感到丟面子。近義詞語 不矜不伐 謙虛謹慎 功成不居 敏而好學 虛懷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