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其由來如下:
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祕書院大學士,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
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擴充套件資料:
長度單位尺:
在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和秦時是一樣的,都是一尺約23.1cm ;這是比商要長的;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這是一個範圍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7尺就是170cm;這時7尺並不算高,
南朝,一尺約25.8cm ;7尺就有180cm,在南朝7尺男兒算比較高的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近現代 3尺≈1米(m)
1尺≈33.3333釐米(cm)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康熙時,安徽桐城出了個叫張英的,當上了宰相,鄰居吳氏欲侵佔他的宅邊地,家人馳書北京,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氣焰。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曰:「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讓。
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受到感動也後撤三尺,三加三等於六,才成了「六尺巷」。巷口,中間陰文鐫刻著「三尺巷」的圖畫故事。
張英(1637-1708)的長子張廷瓚,是康熙時的進士。張英的第三個兒子張廷玉(1672-1755),康熙時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雍正設軍機處,其規章制度均由他擬定。
乾隆時又深得信任,加太保。為官於康雍乾三代,共50年。這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場上也是少見的。
《明史》的編成,就是張廷玉任總裁時的成果。張英的五子也是雍正時的進士,官工部侍郎、禮部侍郎、內閣學士。相傳桐城當地幾百年來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說法。
3樓:高效工作加油站
說古代安徽桐城縣有兩家鄰居因為蓋房子發生矛盾!互不相讓!其中一戶就給家中在京城做丞相的親戚去了一封信,希望得到他的支援。
結果是:丞相回信說~~~~~~~~~讓他三尺又何妨!意識就是叫他想開點!
不要斤斤計較!結果就有了歷史上的三尺巷!
4樓:聆聽楓d聲音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祕書院大學士,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滿意請採納
三尺巷傳說
5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三尺巷、是六尺巷,是安徽某地在朝中任中大夫的**;家裡人丈勢與鄰居爭房地界子未成修書籍老爺,老爺回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記得當年秦始皇、萬里長城殃黎民、再讓三尺也無妨!待鄰居得知後我也讓三尺故成六尺巷至今猶存!
6樓:掌心中的幸福
應該是六尺,兩家各讓了三尺
「三尺巷最終變成了六尺巷」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
譚銀盛山彤 三尺巷最終變成了六尺巷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修身為先,大度做人。治國輔政,清廉為官。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六尺巷 六尺巷 位於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全長180米 寬2米的巷道。這條看似尋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過四五分鐘,卻有著一段不平常的來歷。據史料...
舉頭三尺有神明 中 三尺 指什麼
意思是指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著你,如果你虔誠祈禱供奉的話,神明會顯靈幫助你。後來出現了引申義,表示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做任何事,你頭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會看得清清楚,所以任何人不要以為沒有人在旁邊就做壞事。是勸善規過的意思。這是句俗語出自。全文 公門裡面好修行,半夜敲門心不驚 善惡死對頭終有報,舉頭...
垂涎三尺怎麼讀,垂涎垂涎三尺的讀音
化州橘紅 垂涎三尺拼音 chu xi n s n ch 舞瀲灩 拼音 chu xi n s n ch 以史明鑑歲月 chu xi n s n ch 垂涎垂涎三尺的讀音 th systematic cruelty and with ruthless greed and rapacity.some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