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山木》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意思?什麼境界

時間 2021-09-13 18:16:56

1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及莊子對「無用之用」有竭力的推崇。這個世界上,正因有「無用」才有「有用」,「有用」「無用」不過是個人主觀的價值判斷,不過是一種世俗相對的看法。老子: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就充分表現出這種的看法。在只知道貪婪地追求「有用」的人與一方追求「有用」同時又能透徹「無用」的人,其生活方式及處事態度必截然不同,生活處事如能認識「無用之用」自然能更從容而有餘裕,修養亦更具廣度與深度。「有用」「無用」是人為的分判、是相對的價值,西方有諺雲:

「自己的良藥,可能為他人致命毒藥」,故真正的智人應要超越人為的價值,如一個人,一生中都在人為的價值觀念中追逐不返,那就 像是和自己的影子在賽跑一樣,這叫白費力氣。其實,人世的道德是相對的,所謂「有用」「無用」也就是相對的;人間的事是相伴的,所謂「有用」與「無用」也是相持相伴而存在著的。 莊子有《逍遙遊》一文: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

立之途,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

「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闢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

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其[譯文]為:惠子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

它的樹幹卻疙裡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現今你的言談,都是些大而無用的空話,大家都不會贊同的。

」莊子說:你難道沒看見過野貓嗎?它們隱伏起來,伺機獵取出來活動的小動物,東竄西跳,不避高低;往往觸到機關,死於網羅之中。

還有犛牛,龐大的軀體像天邊的雲。它能使自己很大,卻不能抓老鼠。現在你有大樹,擔心它無用,為什麼不把它種植在虛無的鄉土上,廣闊無垠的曠野裡,它可以生長得更加枝葉繁茂,來往行人可以逍遙自在地在它下面乘涼歇蔭。

因此,它並不因為所謂無所可用而感到有什麼困苦。 《莊子》的這類故事要換個角度看,就可以看出問題的所在了。自然萬物的作用問題,不是以我們的角度來確定的。

暫時沒有發現用途的不等於「無用」,比如「樗」,人們可以逍遙的臥倒在大樹下,大樹的枝葉為人們遮掩陽光。它本身依然可以扮演一定角色發揮一定作用。當然,無用並不能確保生命不受傷害。

無用之材亦有可能遭到砍伐,即使它不能為木匠所用,也完全可能被當作薪柴焚燒,從另一個角度為人所用,同時它也藉助於灶神證明了自己有用的生命之所在。 不是有句名言:「天生我材必有所用」嘛!

2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山木》篇**的是莊子的處世之道。在莊子看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處世不易,世事多患,很難找到一條萬全之路,無論是材與不材,都是十分危險的,山木不材不能保全,雁不能鳴卻被殺。即便處於材與不材之間也不能免於拘束與勞累,最好的辦法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於「萬物之祖」和「道德之鄉」。

也就是說,僅僅處於材與不材之間並不夠,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應該超脫於世俗的生活之外,徹底擺脫現實社會的羈絆。這種思想與莊子的「道」論是密切相關的,莊子認為人的生活應如野鹿,與自然融為一體,不要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就會達到「至德之世」或「無為之鄉」。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會關係,這些關係不僅不能為人們帶來快樂,相反卻是人們的負擔。

因此,為了使人不至於以物累形,必須把人從這些複雜的社會關係中解脫出來。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人的才能有高下,生活水平有差別,有才也好,無才也罷,富裕也好,貧困也罷,假如人人都能以平和的心態處之,人類社會真正將和諧矣!假如人人都能以超然物外又積極入世的心態面對實現,在不懈追求中得到心靈的快樂和物質生活的滿足,人生將會百倍精彩!

《莊子·山木篇》寫的是什麼故事?

3樓:漫閱科技

《莊子·山木篇》記載:有一天莊子來到雕陵慄園,看見一隻翅膀寬闊、眼睛圓大版的異鵲權,從南方飛來,停於慄林之中。莊子手執彈弓疾速趕上去,準備射彈,忽見一蟬,方得美萌,而其身正被隱藏著的螳螂發現而捕之。

螳螂搏得蟬而忘其形,不知自身已被異鵲發現,併為異鵲所利。異鵲見利而忘其身,不知自己的性命也已在危險之中。見此情景,莊子感慨地說:

「物固相累,兩類相召也!」他扔掉了彈弓往回走。然而看管慄林的人,卻把他看成是偷栗子的人,因此而啐他。

《莊子·山木篇》對美醜的理解有哪些?

4樓:北京創典文化

《莊子·山木篇》曰:「既雕且琢,復歸於樸」,善夫!這前後兩者的意思是連貫的,「不工」就是醜的具體內容,劉熙載將學書過程最後落實在「工求不工」,以「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為審美標準,這與傳統觀念正好相反,自有其獨特美妙之處。

解釋《莊子·山木》中的一段話

5樓:中職語文教學教研分享

市南宜僚說來:「減少你的耗源費,節制你的慾念,雖然沒有糧食也是充足的。你渡過江河浮游大海,一眼望去看不到涯岸,越向前行便越發不知道它的窮盡。

送行的人都從河岸邊回去,你也就從此離得越來越遠了!所以說統治他人的人必定受勞累,受制於別人的人必定會憂心。而唐堯從不役使他人,也從不受制於人。

我希望能減除你的勞累,除去你的憂患,而獨自跟大道一塊兒遨遊於太虛的王國。

莊子有一篇文章是說「樹不材而得活,鵝不鳴而被殺」最後**問時莊子的回答是什麼?大概意思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莊子·山木》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大木:大樹),枝葉盛茂。伐木者止(止:

停)其旁而不取(取:取材,取以為用。這裡可解釋為砍伐。

)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天年:自然的壽命)。

」夫子(夫子:對莊子的尊稱。)出於山,舍(舍:

音shè,住宿,歇息。)於故人(故人:老朋友。

)之家。故人喜,命豎子(豎子:古時對童僕的稱呼,即家裡的傭人。

)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奚殺:

是殺奚的倒裝。奚,疑問代詞,譯作什麼、**、哪個。)?

」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何處?

」莊子笑曰:「周(周:是莊子的名字,莊子姓莊名周,這裡是莊子自稱。

)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理解:莊子之思想,在其逍遙的外表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無奈和悲涼。這種無奈和悲涼出自對人生困境的洞察和體會。

而此種體會在《莊子》一書中最能一覽無餘處便是《山木》開篇的故事。雖然《山木》列入外篇之中被認為是莊子後學作品,但其思想主旨不悖於內七篇且能深刻發明其意。人生在世就如同這山中大木,若能為棟樑之材則將不能終其天年,「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不亦悲乎」,故楚王許以相位而莊子辭之。

然而不鳴之雁卻仍不免為主人所屠戮,如韓愈在《原道》主張:「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人生在世即被拋入這樣一個局面,在這種局面之下應如何安身立命呢?

「先生將何處?」

「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莊子做了如此的回答。然而這種選擇仍然「未免乎累」,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至人如神農黃帝則不然,「乘道德而浮游」,「物物而不物於物」。

然而何為「乘道德而浮游」呢?在這一段對話中難以得到清楚的答案。「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這種態度和「處乎才與不才之間」的投機騎牆態度並沒有顯著的區別。

而「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只是描述「萬物之情」「人倫之傳」的悲涼處境。然而,這究竟是如何的境界?以此為起點,我們將通過莊子的生命和作品來一併作答。

莊子的作品中,既飽含了對生命的熱愛,尋求養生之理。但其中又不乏對執著於生命態度的駁斥,視死亡為安然歸家。這僅僅是一對矛盾,抑或在這背後隱藏著開啟問題大門的鑰匙呢?

也許當這個糾結被解開後,「材與不材」的人生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

幫樓主找了些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這篇古文是什麼意思?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雲將霨兮 梟遇見了鳩。鳩說 您打算到 安家 梟說 我準備向東邊搬遷。鳩說 為什麼?梟說 這裡的人都討厭我的鳴叫聲,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要向東邊搬遷。鳩說 你改變鳴叫聲,是可以搬遷的 不能改變鳴叫聲,向東搬遷別人還是會討厭你的叫聲。道理 要勇於正視並改正自身缺點,不可一味逃避。p.s.如滿意請採納,謝謝...

妄語害人是什麼意思,妄語害人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說虛妄不實的話害人。字詞解釋 妄語 虛妄不實的話 說假話。害 傷害 出自 後漢書 王霸傳 與中醫 佛學相關。後漢書 王霸傳 光武 笑曰 候吏果妄語也。遂前。造句 出家人不打妄語。佛教中的 十善 中有一善為 不妄語 妄語是什麼?虛妄不實的假話 謊言。妄語害人,就是用假話謊言去欺騙人,是不好的。打個比方...

誰告訴我「GAY」是什麼意思,誰能告訴我GAY是什麼意思麼

海之聲聽力南昌 gay就是同性戀的意思啊 而且是男同性戀 同性戀,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具有這種性取向的個體被稱之為同性戀者。在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各種性取向並無優劣之分。關於性取向的產生有很多種理論,當今絕大多數科學家 心理學家 醫學專家認為性取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