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洛傲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荊門的地理形勢和壯闊景觀。這裡的寫景,角度是移動著的,而不是定點的靜的觀察。
這從「隨、盡、入、流 」四字型現出來 。因此這兩句詩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
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2樓:遊侈
渡荊門送別①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②。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飛天鏡④,雲生結海樓⑤。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①荊門:即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
與北岸虎牙山相對,形勢險要,戰國時是楚國的門戶。②楚國: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古楚國之地。
③連綿的群山隨著平原的出現而不復見了;江水洶湧地奔流著進入無邊無際的曠野。④江中的月影好像從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雲彩的興起與變化,在空中結成了海市蜃樓。③憐,愛。
這首詩是開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後在荊門外所作,描寫了荊門一帶山盡原出、江流壯闊的雄偉景象。表現了青年李白初出巴蜀時興致勃勃、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詩境淺說》:
「太白天才超絕,用筆若風檣陣馬,一片神行。……此詩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聯,寫荊門空闊之景。唯收句見送別本義。
圖窮匕首見,一語到題。昔人詩文,每有此格。次聯氣象壯闊,楚蜀山脈,至荊州始斷;大江自萬山中來,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縱,故山隨野盡,在荊門最切。
……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江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賞析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賞析
3樓:九悅本溪兒
這句話寫的是遠景,短短几個字畫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詩句也蘊含了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和入字有什麼樣的表達效果?寫了什麼樣的景象
魏你橙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荊門山時,地勢已經漸趨平緩,眼界也隨之開闊起來,大荒,是遼闊無邊的原野。李白剛剛從兩岸高山夾峙的三峽 來,隨著江船的東下,身後蜀中的群山已經越去越遠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而長江從落差極大的三峽奔瀉而下,至此也漸次平靜下來,浩浩蕩蕩地流向這一片廣袤的新...
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白日依山盡,中的依,和盡,分別是什麼意思?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 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 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 白日依山盡 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 連...
寫景作文圍江饅頭山
我學會了蒸饅頭 放假了,整天呆在家裡,沒事幹,實在太無聊了。媽媽笑著說 能幹的事多著呢,跟我學做飯吧!做飯?我可真犯愁了,每天放學後,我只知道吃現成的,讓我自己做飯,怎麼會呢?正想著,媽媽在廚房叫我,看到我不情願的樣子,說 我們家三個人的飯,沒人笑話你啊!聽媽媽這麼一說,我心裡踏實了。媽媽又說 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