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巧言令色,鮮矣仁」的譯文是什麼

時間 2021-10-21 02:16:40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巧言令色鮮矣仁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出自於孔子《論語·學而》。

2、『巧』就是好的意思,『令』是善的意思。也就是說,有好的言語,看起來有善的顏色(慈色),這個屬於鮮矣仁。『鮮』是少的意思,仁就少了。

《朱子集註》當中解釋這一句說:「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這是講如果一個人對他的言語修飾得非常好,就是很會講話,他的臉色容貌形態裝出一個非常善良的樣子,讓人看到好像覺得很平易近人,這是他故意裝出來的樣子。

所以是致飾於外,他修飾他的外表而已,目的,務以悅人,專門就是為了取悅別人而已,讓別人以為他是個善人、以為他是君子,有這樣的心態,造作出這樣的言色,這是放縱了自己的欲求。他的慾望,他的貪求,是取悅於別人,顯示自己是個好人,有這種虛偽狡詐的心,他的本心之德已經亡失掉、已經沒有了。本心之德就是《大學》裡講的明德,就是性德。

自性本具明德,但是因為專務修飾外表,巧言令色,這種虛偽的心把自己自性之德給障蔽住,反而顯發不出來。所以學者應該引以深戒。

朱子又引程子的話說:「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這是從反面來看,這裡講巧言令色就跟仁不相應。

仁是什麼?首先是真誠,仁是我們的性德,自性必須用真誠才能夠恢復,不誠無物。巧言令色,已經把自己的真誠給打破了,所以就跟仁不相應。

反過來,什麼是真正的仁?不要巧言令色,這就跟仁相應。也就是講話、言語造作,都是出自於真誠心,沒有絲毫的造作,沒有絲毫的虛偽,全都是真心流露出來的言行,這才能夠跟仁相應。

特別是講話,司馬光論修身的時候說,最重要的是守一個誠字,誠敬的誠。那怎麼樣做到誠?首先要從不妄語始,也就是我們的言語,巧言這裡頭就有虛妄的成分,聽起來好聽,實際上講綺語。

綺是綾羅綢緞,看上去很光鮮、很漂亮,實際上裡頭是虛假的,這叫綺語。《論語》裡面講,「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訥於言就是講話的時候,好像很笨拙,好像不會講話,這種人必定是沉默寡言,不會巧言的,但是他真有仁德。你看他的行為,敏於行。行是行善,行善很敏捷,說話看起來很笨拙。

這裡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個「欲」是君子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你看訥於言正好是跟巧言相反,換言之,只有小人才欲巧言,君子是欲訥於言,說話誠實,講得非常到位。「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這才能夠不違背仁心,仁愛之心。

『鮮矣仁』,「鮮」是少。一個人,你看他巧言令色的,那必定是少仁。譬如說很喜歡阿諛奉承,這是屬於巧言令色,以辭令容貌取悅人。

仁是從本性而來,《中庸》講的「天命之謂性」。真正見性的人,這是聖人了,他才能做到治國平天下。但是見性很難,我們講明心見性,佛家禪宗也是講究這個明心見性,這個事情太難了。

那得怎麼樣?「率性之謂道」,《中庸》講的。見性難,那我們就學道,隨順著性這叫道,率性之謂道。

道相對性來講,稍微容易一些,也就是隨順性德。但是道也不容易明瞭,所以要講德,隨順道就叫德。「修道之謂教」,所以古聖先賢的教育教我們什麼?

修道,也就是修德。德又比道容易一些,容易明瞭,因為它有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道的相,叫德,八德。

這八德是屬於德,德對某些人來講,還是抽象,那就要講仁。仁者,兩個人,二人,兩個人相處,就是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要講求厚道。

巧言令色的人厚道就少了,所以仁就少。少仁之人,你要跟他講德、講道,甚至講性,這就更難。所以這種人他沒有真誠心,怎麼能夠見性?

真誠是性體。這個體是什麼?真誠。

它的相是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也是相,也是用,那就是要從仁入手。所以夫子講仁,就比老子講道、講德,更切近我們的根性。《道德經》就講道和德,對我們來講還是抽象。

夫子講仁,你看性到道、到德、到仁。

為仁以孝悌為本,要斬除巧言令色這種虛偽之心。仁是心上的功夫,言色是心表現出來的相狀,言是口上的,色是形體的,有了仁的心,他自然就有仁者的言和色,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這不是造作的。但是小人他不從心上下功夫,他不是行仁,而專從言色表面的相貌上去下功夫,結果是似是而非,怎麼學都學不像。

裝著像個仁人,還不是仁,愈裝離仁愈遠。所以這句話教導我們,要修仁的心,不要在言色表面功夫上去琢磨。打個比方來講,孩子對父母應該用孝心,孝心是為仁,仁之本。

但是如果孩子對父母裝著這種孝心,巧言令色,口頭上講說我要孝敬您,我將來一定會報答您的恩德,講得一大篇一大篇,裝出一個孝子的模樣,只是從表面上下這個功夫,心裡沒有真正生起孝心,這就反而跟仁相違背了。又譬如說學生對老師,尊師重道,這是仁,這是講到心地上真正有那種尊師重道的心,不是做表面功夫。在表面上,在老師面前是一套,背地裡又是一套,這是鮮矣仁,很少有仁,這個仁心已經被這種巧言令色的虛偽給障蔽住了。

3、從這裡我們推理,事事如此,待人處事接物必須要用真誠,那才真正是為仁之道,在聖賢之路上才會有一帆風順。否則起因就已經錯了,跟仁違背,那就愈違愈遠,愈走愈偏。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開始這個念頭不真的話,以後愈發展下去,離仁愈遠。

4、《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及再傳**言行為主的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一共20卷。論語以記言為主,因其對話眾多,而著重挑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話言論。

論是選擇、**、交流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於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論」讀音為「lùn」,從字面上理解,《論語》即為言論的部分彙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

「《論語》者,孔子應答**、時人,及**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文選·辨命論注》引《傅子》也說:

   「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2樓:咖啡寶貝

這句話的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樓:朵

巧言令色的意思是: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很少有仁德。

[歷史論引]:朱子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則人慾肆而本…學者所當深戒也。

意思為:善於巧言,面目偽善之人,他的仁德之心是沒有多少的,用好聽的語言,善媚的臉色,在外表上裝飾自己,做這些是為了獲得私利

子曰 巧言令色,鮮矣仁的故事

原文 子日 巧言令色 1 鮮矣仁。註釋 1 令色 令,好 善 色,臉色。譯文 孔子說 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讀解 巧言令色。這是一幅偽君子的畫像。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兩筆,那可真稱得上是絕妙了。曾子說 脅肩諂笑,病於夏畦。聳起兩個肩頭,做出一副討好人的笑臉,這真比頂...

翻譯 子曰 「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原文 子曰 巧言令色,鮮矣仁。譯文 孔子說 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出處 論語 學而 巧言令色 朱熹注曰 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譯文 使他的言辭與臉色變美好,在表面上作掩飾,以此來取悅人們。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情況少了,才是真誠仁義啊。孔子說 ...

」巧言令色,鮮矣仁!」出自《論語》的哪

紫雲劍紫氣東來 出自 論語 學而 原文 子日 巧言令色 1 鮮矣仁。註釋 1 令色 令,好 善 色,臉色。譯文 孔子說 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讀解 巧言令色。這是一幅偽君子的畫像。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兩筆,那可真稱得上是絕妙了。曾子說 脅肩諂笑,病於夏畦。聳起兩個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