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鑑賞《故都的秋》的藝術特色

時間 2021-10-22 06:58:39

1樓:匿名使用者

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6�1�6�1�6�1�6�1�6�1�6�1 導言》中說,現代散文的最大特徵,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裡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以強烈的主觀抒**彩和清新秀麗、富有神韻的文字,充分顯示出了現代散文的個性特徵。

一、題材與心境的統一

2023年,郁達夫由於同創造社某些成員意見不合,宣佈退出創造社。離開親自創立的創造社,對於個性很強的他不能不說有失落和悲涼之感。2023年,白色恐怖日趨嚴重,他離開上海,遷居杭州。

這期間,他與妻子王映霞之間感情又出現了裂痕。內外交困,使他始終處於矛盾、苦悶和悲涼之中。江南旖旎的自然風光,雖暫時能排遣內心的孤獨與寂寞,但與他的憂憤悲涼的心境卻格格不入。

為了尋找到與自己情感、心境的契合點,他不遠千里到北京來飽嘗故都的秋的意味。作者所以舍江南的秋景而寫北國的秋景,是因為在作者看來江南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體現不出秋的意境的真正內涵。而北國的秋景是蕭索、幽怨、悲涼的,秋的意味體現得最為充分,是他當時幽怨、孤獨、悲涼心境的最好對應物。

作者在北國的秋裡找到了與他心境共鳴的東西,找到了與他情感相投的物件,他的真情才會流露,他的情感才得以宣洩,他的憂思悲涼的心境才得到充分的反映。從這篇文章裡可以看出,他這一段時期的生活,表面上過得安逸、恬靜,實則,他的內心是寂寞悲涼的。

二、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在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的“清”、“靜”,帶著淡淡的悲涼。正因為這樣,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自然也就籠上了一層主觀感**彩,文章不寫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而寫“藍色的牽牛花”、“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無不經過感情的過濾,是主觀觀照下的客觀景物。

但這種強烈的主觀色彩並沒有扭曲對客觀景物真實的表現,作者只用寥寥數筆,便將讀者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淨、悲涼之中。在這裡,主觀與客觀、情與景、物與我之間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它既是對北國之秋的客觀描寫,又是作家當時心境的折射和反映。

三、語言與情感的統一

作家在文中自始至終渲染的是一種清淨、悲涼的感情氛圍,那不是一種濃烈的渲染,而是一種恬淡的追求。他的語言也正體現了這種情感。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系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陽光......”語言是那樣的清朗、舒徐,像輕輕飄浮白雲,又像潺潺流淌的溪水,清新、寂靜,“清淨、悲涼”的感覺油然而生,語言的清澈、婉約與情感的清淨悲涼體現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總之,《故都的秋》極其完美地體現了物與我,情與景之間的和諧統一。清淨悲涼的藝術感受既源自作者的內心體驗,又是通過景物描寫所傳達出特有情感。作者所追求的清淨悲涼的情境是他這一段時期生活的真實反映。

雖然作者脫離了政治、脫離了鬥爭,但卻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2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緻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

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鬱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

“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絡又無必然聯絡(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佔有很多篇幅。

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3樓:匿名使用者

《故都的秋》鑑賞設計

g鑑賞要點:

1、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2、落寞悲涼的人生況味。

g鑑賞層面:

1、讀:讀出作者對故都清秋的讚美和眷戀的情懷。

2、品:品味作者感受故都清秋時的憂鬱而孤獨的心境。

3、悟:領悟作者認知人生的落寞而悲涼的苦澀。

g鑑賞流程:

靜對秋花

輕掃秋蕊 景

細聽秋蟬 清、靜、悲涼

閒話秋雨 人

喜看秋棗

g教學過程:

★匯入:

春夏秋冬,各有風味:春有嫵媚,夏有妖嬈,冬有莊重,而秋呢,更是千姿百態,風

情萬種。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筆、自己的情詮釋著心中的秋。今天,讓我們

再次步入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來品味他筆下獨有的秋味。(板書:課題、作者)

★鑑賞:

1、標題向我們指明,作者所寫的是北國故都的秋景,文中是否只寫了北國之秋?

[不是。除了北國之秋外還有南國之秋,這樣形成對比,空間的對比、時間的對比,更

突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嚮往、眷戀之情。]

2、讓我們在楊柳、孫思的朗讀聲中,看看作者是如何來描寫北國和南國之秋的。

[楊柳朗讀①、②;孫思朗讀⑿] [融入情感,進入角色]

3、在作者看來,北國之秋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清、靜、悲涼](板書)

4、圍繞這“清、靜、悲涼”,作者寫了哪些秋景?幾幅畫面?畫面中最有個性的景物是哪些?

[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破屋、小院、碧天、馴鴿、日光、藍朵、秋草……] [五幅秋景圖:秋花、秋蕊、秋蟬、秋雨、秋棗] (板書)

5、這五幅圖是怎樣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讓我們感到作者怎樣的情懷?怎樣的心境?怎樣的人生況味? (學生暢談,教師點評)

①[牽牛花本來是五顏六色的,而作者筆下的牽牛花卻只有藍色和白色兩種冷色調,給人一種清、靜、悲涼的感覺。] [作者靜對秋花,在心中給牽牛花選色,又叫秋草陪襯,既有欣喜、讚賞,又有淡淡的孤寂、傷感。] (板書:

靜對秋花)

②[寫槐樹,不寫其高大挺拔,而寫其落蕊。晨踏落蕊,輕掃落蕊,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有欣喜,亦有寂寞。無可奈何花落去,淡淡悲涼油然生。

] [此時,達夫早已成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當局的通緝,人到中年而“以沒有一個歸宿為可慮”。2023年1月4日,他寫了幅對聯:“豈有文章傳海內,欲將沉醉換悲涼。

”年近不惑而感悟到人生的悲涼、落寞。] (板書:輕掃秋蕊)

③[秋蟬哀鳴,牽動心魂;秋意陣陣,孤獨冷清。] (板書:隨聽秋蟬)

④[春雨濛濛,富有詩意;夏雨粗獷,暢快淋漓;而秋雨,總讓人感到一種蕭瑟的寒意。]

[能否不寫人的活動?不能。都市閒人,雨後話涼,安分滿足,衚衕文化。

何種心境?是追思那些青衣夾襖的街坊?是渴望那無憂無慮的悠閒?

抑或是咀嚼故國難回的傷感和苦澀?]

(板書:閒話秋雨)

⑤[喜看秋棗,青澀轉紅,可西風漫起,卷沙揚塵,枯燥荒涼。“朔風動勁草,邊馬有歸心。”呵。] (板書:喜看秋棗)

6、讓我們在幾位同學的朗讀聲中,回味作者的情懷和心境。

[田靜茹③、程牧原④、李晗⑤、徐珩⑥⑦⑧⑨、胡金玲⑩]

7、故都的秋景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有紅葉似火的香山,有遊人如織的頤和園,有明澈如鏡的昆明湖等等,作者為什麼不選取這些色彩絢爛的景色,而只選取了表現“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呢?

[①達夫的個性憂鬱善感,其作品側重於表現自我,帶有較濃重的主觀色彩; ②2023年7月,達夫已由上海移居杭州,思想苦悶,創作枯淡。“每天吃點精緻的菜,喝點芳醇的酒,睡睡午覺,看看閒書,不願意將平時和行動有所移易,總之是懶得動。” ③終生飄泊不定,幸福痛苦交織; ④時政腐敗動盪,社會風雲變幻。

這一切使作者將自己主觀上的悲傷情懷融入故都秋景,於孤獨的“品味”中夾雜著一些苦澀。]

8、換一個角度,從客觀上講,這些景物是不是真實的?

[作者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主觀情感而將自然景物扭曲,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徵,而是通過對這些自然景物逼真地描繪,融情於景,流露出一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達到情景交融、景人合一的境界。] (板書:景、人)

9、在預習的時候,徐珩同學曾說:《故都的秋》寫得細膩而優美,但總覺得少了點“厚重”感。你們覺得如何呢?

[儘管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他並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從賞景中體驗和感悟到了文化氣息,並以熱情洋溢的文字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文、賞秋文化的珍愛。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顯得沉鬱而厚重。]

10、前人寫秋,大多悲秋: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西廂記》裡的崔鶯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秋風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那麼,達夫是在悲秋還是贊秋?

[贊秋,但全文的基調的確有些悲涼。“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故都的秋像一首詩,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畫,美麗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憂傷而又蒼涼……] [讓我們在薛麗麗的“午夜dj”聲中結束對本文的鑑賞吧。

] [朗讀⒀]

求關於故都的秋的翻譯評論,求一篇關於 故都的秋 的翻譯評論!!!

故都的秋 是中學語文教材的經典名篇散文,對於這篇散文的情感基調的理解,很多數教師都定位在 悲秋 上,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他們以為 清 靜 悲涼 這三個詞是該文字的 文眼 並緊緊抓住文字中與這三個 文眼 的相關的 破屋 破壁腰 幾根疏疏落落的尖而長的秋草 鋪得滿地 極細微極柔軟的 落蕊 一條條...

詳列《故都的秋》描寫景色的句子

笑蒼穹 1 秋晨小院圖。從色彩 碧綠的天色 牽牛花的藍朵 聲音 馴鴿的飛聲 形態 破 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 寫出了清 靜 悲涼。2 秋槐落蕊圖。從視覺 鋪得滿地 一條條的絲紋 聽覺 聲音也沒有 嗅覺 氣味也沒有 觸覺 極細微極柔軟 寫出了清 靜 悲涼。3 秋蟬殘聲圖。從聽覺 衰弱的殘聲 嘶叫 寫出了...

故都的秋中的秋景與傳統文人筆下的秋相比有何異同

o沐輕塵 參考 作者在對北平秋的描繪中,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物和對美的執著追求,流露出一種沉靜 寡淡的心境。故都 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意 秋 字確定描寫的內容。這篇文章我們高中時也學過,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 傳統文人只是因秋而寫秋,描寫的是悲傷的秋天,是從自我角度來寫的。而作者從細微處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