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是怎樣一幅動人畫面

時間 2021-10-27 23:23:08

1樓:手機使用者

如夢令李清照[1]

常記溪亭[2]日暮,沈[3]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4]。

爭渡[5],爭渡,驚起一灘鷗鷺[6]。

註釋[1]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婉約派詞人的代表。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傳世。

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夏日絕句》、《醉花陰》等。前期作品多寫其悠閒生活,後來的作品以感傷情調為主旋律。

[2]常記:時常記得。溪亭:泉名,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3]沈:同「沉」。

[4]藕花深處:荷花叢中。

[5]爭渡:奪路急歸。

[6]鷗鷺:一種水鳥。

賞析這是一首憶昔詞。雖寥寥數語,卻描寫出詞人的一次盪舟野遊經歷。這首記遊之作,篇幅不長,看似隨意,實則惜墨如金,句句有深意。

開頭的「常記」二字,說明這篇作品並非當時所作,而是有追憶的性質。女詞人確有豪興雅緻,有不讓鬚眉的壯遊之舉。日暮時分,荷花綻放,詞人在其間盪舟暢飲,竟醉倒在名泉之畔,忘記還要返回,迷失了歸路。

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詞人在追憶此事之時,心情是激賞的,是歡愉的,甚至還有一份狂放與豪邁。一位大家閨秀在傳統社會中,竟然有這樣「破天荒」的野遊、盪舟、暢飲、沉醉的經歷,有這樣的心胸,真是難能可貴。難怪有學者這樣評價李清照的不羈和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軾)、辛(棄疾)」。

「誤入」一句給人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感。詞人因醉酒而不知歸路,接下來是誤入荷花深處,想必這是可以理解的。顯然,詞裡邊的少女主人公是太忘情了。

忘情歸忘情,但還是要回去的,詞人於是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好像還有幾分焦灼之情。

結尾處的歸結之語勾勒渲染出濃濃的詩情畫意,自己的錯誤和焦急,竟然驚嚇到了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這是一幅動人的畫面,其中蘊涵有不盡的詩味,真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靜謐中取動感,沉醉中有釋懷。

整首作品,只是選取幾個片段,就已經捕捉到最有說服力的物和景,自然而然表達出詞人怡然澄淨的心境,極富自然之美。

2樓:巜跑啊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一個16歲的小姑娘,搭乘著小舟,到了江邊的亭子欣賞日落,沉醉於其中的景色,忘記了時間。

看夕陽的餘暉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溪裡種植著許多的蓮花,綠的蓮葉,紅的蓮花,黃的夕陽,在溪面上相映成趣,讓小姑娘看得沉浸其中迷醉不已。

隨著夕陽慢慢西沉,小姑娘才想起,原來天色已經晚了,需要回家了。

這個時候,她才發現,自己乘坐的小舟不知不覺已經飄到了溪水的**,誤入到了蓮花的深處。

原來因為急著趕回去,她坐著小舟,沒有注意方向,反而在蓮花之中迷了路,這麼一來,小姑娘反而更是心慌,想要快點趕回家,怎麼樣才能出去呢?

小姑娘開始用船槳拍打著蓮花,試圖從中找出一條路來。

沒有想到的是,原來天色已黑,鷗鷺已經棲息在蓮葉之上。小姑娘這麼一拍打,反而把它們驚得紛紛飛起……

想起落日沉下的是西方,小姑娘知道了方位之後,才終於想起自己要向什麼方向進發,也就不再心慌,緩緩地划著船槳,向著岸靠去,慢慢的離開了蓮叢的深處……

雖然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但是小姑娘還是樂此不疲,每日常常到溪邊亭子裡面去賞落日,再趁著暮色歸家……

那景色是多麼美,美的讓小姑娘常常記起,卻無法準確的用言語描繪,只能沉醉其中,時時想起,那又是多麼美好的少女時光啊……

李清照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用一段話寫下來

3樓:敖一洋

在一次郊遊後,不小心走錯了路。船上的人很著急,爭吵起來,爭吵的聲音驚起了

棲息的沙鷗白鷺,鳴叫起來,撲騰騰飛起來。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次郊遊之後,在回家的路上,由於沉醉其中,小船走錯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處才發覺。儘管這景色迷人,還是急著尋找歸路。怎麼渡怎麼渡的聲音在靜夜裡格外清越,驚動了棲息的沙鷗白鷺,鳴叫起來,撲騰騰飛起來,這時,人聲,鳥聲,水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情趣橫生的意境。

夕陽的餘暉,清清的池塘,嬌美的荷花,驚飛的鷗鷺,爭渡的船隻……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一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

5樓:課文你來說

這句詞的意思是:爭著劃呀,爭著劃呀卻驚起了滿灘的鷗鷺。寫出了泛舟於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

——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的著詞《如夢令》。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爭怎麼讀

6樓:

「爭」讀作zěn,意思是怎樣才能。爭渡即怎渡,怎麼才能劃出去。

這句詩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原文: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時常記起溪邊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

盡了酒宴興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

怎麼才能出去呢?怎麼才能出去呢?划船聲驚起了一群鷗鷺。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

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名家點評

現代吳小如《詩詞札叢》:我以為「爭」應作另一種解釋,即「怎」的同義字。這在宋詞中是屢見不鮮的。

「爭渡」即「怎渡」,這一疊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計想著怎樣才能把船從荷花叢中劃出來,正如我們平時遇到棘手的事情輒呼「怎麼辦」、「怎麼辦」的口吻。

不料左右盤旋,船卻總是走不脫。這樣一折騰,那些己經眠宿灘邊的水鳥自然會受到驚擾,撲拉拉地群起而飛了。檢近人王延梯《漱玉集註》,「爭」正作「怎」解,可謂先得我心。

現代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卷一:這首詞楊金本《65+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現代唐圭璋《百家唐宋詞新話》:李清照《如夢令》第一句雲「常記溪亭日暮」,「常」字顯然為「嘗」字之誤。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原為抄本,並非善本,其誤抄「嘗」為「常」、自是意中事。

幸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卷十一荷花門內引此詞正作「嘗記」,可以糾正《樂府雅詞》之誤,由此亦可知《全芳備祖》之可貴。

縱觀當代選本,凡選清照此詞者無不作「常記」,試思常為經常,嘗為曾經,作「常」必誤無疑,不知何以竟無人深思詞意,沿誤作「常」。以訛傳訛,貽誤來學,影響甚大。希望以後選清照此詞者,務必以《全芳備祖》為據,改「常」作「嘗」。

7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的「爭」讀:zěn,意思是:怎,怎麼。

出自:宋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原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釋義: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進了荷花池深處。

怎麼才能出去呢?怎麼才能出去呢?划船聲驚起了一群鷗鷺。

溪亭:臨水的亭臺。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後,這裡意思是天黑路暗了。藕花:荷花。

擴充套件資料

「爭」的其它含義:

1.因意見不一致而相互辯詰:爭論。

2.力求獲得或達到:力爭上游。

3.競爭;爭奪:爭先恐後。

主題思想: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連。

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創作背景:

李清照十八歲之前到汴京,二十四歲時,翁舅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她便隨丈夫趙明誠「屏居鄉里十年」,離開京城到了青州,也離開了與她有詩詞唱和之誼的前輩晁補之、張耒等人。

趙明誠是金石學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創作雅興,一度轉移到與丈夫共同蒐集、整理、勘校金石書籍方面。所以此詞當是作者結婚前後,居汴京時,回憶故鄉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

細審作者行實,此詞大致可繫於她十六歲(宋哲宗元符二年,2023年)之時,是時她來到汴京不久,此詞亦當是她的**之作。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流傳至今的,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餘首。

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歎。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李清照,被譽為「詞國皇后」,曾「詞壓江南,文蓋塞北」。自明朝以來,中國出現了四處「李清照紀念館(堂)」和多處「藕神祠」。

8樓:匿名使用者

爭[zhēng]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爭(非多音字)

[zhēng]

1. 力求獲得,互不相讓:~奪。競~。~長論短。

2. 力求實現:~取。~氣。~勝。

3. 方言,差,欠:總數還~多少?

4. 怎麼,如何(多見於詩、詞、曲):~不。~知。~奈。

《如夢令》賞析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9樓:匿名使用者

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詞反映了作者前期作為少女和**的生活與情懷,其格調歡快而清新自然,讀後令人回味無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這句中交代了遊玩的時間、地點,時間為曾經的一個日暮時分,地點為溪亭。緊接著是去溪亭玩的主要內容。

即「醉」,僅一個「醉」字,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少女們暢飲的圖畫。在「醉」字前面,詞人又加了一個「沉」字,從側面表現出少女時期那種童心未泯的情趣,有點任性,但任性得可愛,任性得活潑。因為「沉醉」,她們找不到回家的路。

其實從「沉醉「詞可看出詞人當時是敞開胸懷盡情的遊玩的。在這種情況下,她也許一時根本沒想到要回家。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詞人玩的很開興,以至於忘了歸路,但玩興沒了之後,她想起了回家,再者天色也已晚了,於是她駕舟,在湖面飄蕩,可惜由於「沉醉」而「不知歸路」,於是便順其自然地誤入「藕花深處」。詞人的情感是很細膩的,而藕花作為水鄉特有的女子般溫柔的花,是絕對能引起她心頭的火花的,所以她明知「藕花深處」非「歸路」而「深入」其中,從情感的角度分析,正好體現了詞人尋找大自然中的樂趣的衝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從「爭渡」一詞看,當時遊玩的並非詞人一個,也許詞人當時約了一群年齡相仿的少女,共遊溪亭,而這群少女又極其活潑好玩,所以喝酒,而且還「沉醉」了,醉了之後卻還要比拼,要「爭渡」,更顯其活潑好玩的一面。由於當時天色以晚,鷗鷺們累歸藕花深處,卻被這群好玩的女子驚起。如果發揮豐富的想象,每個人腦中都回浮現出一幅「藕花深處」一群少女「爭渡」而「驚起一灘鷗鷺」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畫卷。

該詞僅用小令的方式,用30餘字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畫面。用心品讀,讀者似乎回聽見一群無憂無慮的少女喝酒行令、嬉笑玩鬧聲。隨著這群少女的「醉」,我們也醉了,是被她們天真活潑的可愛而感化,被詞人所描繪出的這幅清新明快的少女醉歸所陶醉。

我似乎看見一群少女在夕陽西斜的傍晚,相約與小湖邊的一座亭子裡,暢所欲言,或吟詩作賦,或打鬧嬉玩,或行酒令,不止不覺中一個個都滿臉紅霞飛舞,醉眼朦朧中不知歸路,卻還遊興未盡,駕者小舟互相追逐,將一葉葉小舟駛進晚風中飄搖著藕花中,卻一不小心驚起一灘鷗鷺,展翅飛向漸黑的夜幕。

李清照的如夢令中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畫面是什麼

涅希 如夢令 畫面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進了荷花池深處。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如夢令 原文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全詩翻譯 應是常常想起...

誰知道 如夢令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註解

六儒子畏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賞析一 現存李清照 如夢令 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 花美,清新別緻。這首 如夢令 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

一念超生渡人自渡是什麼意思,自渡渡人?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你的一個念頭就將超度一個生命,只有清楚的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完善圓滿自己,才能救度別人,改變別人。引申含義 與人為善,多做善事,你的一個舉手之勞,或許就可以改變別人的一生。看到別人度過劫難,獲得幸福,相信你也是幸福的。佛法有云 一念超生,渡人自渡。渡人必先自渡,釋迦牟尼在菩提樹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