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的故事

時間 2021-10-28 05:33:14

1樓:牙牙的弟弟

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去管理魯地,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髮,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

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後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擴充套件資料:

「周公吐哺」的故事出自《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原文如下: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闢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於今而後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

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

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譯文:後來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

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佈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

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為天下之業憂勞甚久,現在才剛成功。

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

於是終究輔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

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多次握起頭髮,吃一頓飯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

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周公介紹: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2樓:

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他輔助武王消滅了商紂,又輔佐成王管理天下,使社會安定祥和。周朝分封時,將魯地封給了周公,周公便派兒子伯禽前去管理。

臨行時,周公告誡兒子說:「我的地位在國內算是很高了,但是一旦有賓客來訪,我就會在吃飯的時候將口中的飯吐出來、洗頭的時候將頭髮握起來,以便趕快出來迎接賓客,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

希望你到了魯國以後,也不要因為自己身居高位而驕傲自滿、目中無人。」伯禽聽從父親的教誨,禮賢下士,謙虛待人,魯國在他的管理下最終成為了「禮儀之邦」。現在我們用「周公吐哺」來比喻身居高位的人求賢若渴,禮賢下士、謙虛待人。

這就是周公吐哺。

擴充套件資料

名人引用:

三國時期的袁紹與曹操論兵,曹操說出自己平定天下的策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曹操重視人才是出了名的,賢士許攸來降時,曹操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就跑出去迎接。

也正是由於曹操「求賢若渴」,像郭嘉、荀攸、賈詡、張頜、文聘等許多敵方陣營的文臣武將紛紛投奔而來,幫助曹操成就了一代霸業。

曹操在《短歌行》中說,「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意思就是要像周公那樣,聽說人才來了要把吃進口中的飯菜吐出來,然後趕緊去迎接賢士。連嚥下食物的時間都沒有,就怕輕慢了人才,這樣急迫的求賢之心自然會讓人才趨之若鶩。

周公位高權重,在剪個頭、吃個飯的時間裡都要接見三次客人,我們不僅看到了周公的勤政,還看到了勤政愛民的「低姿態」。正因為他放低了姿態,如百川匯海一般,人心才向這裡凝聚,人才便欣然歸附。

3樓:匿名使用者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

據《曲阜縣志》記載:"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於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於魯"。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於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

結果殘餘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髮吐哺」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

"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

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

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

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

4樓:

周公吐哺,成語,典出《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後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典源

《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

「周公將不利於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闢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於今而後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魯。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典源譯文

後來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佈流言說:

"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三位先王為天下之業憂勞甚久,現在才剛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於是終究輔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

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髮,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

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用典示例

東漢·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晉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 周公 大聖,以貴下賤,吐哺握髮,懼於失人。」

元 無名氏 《氣英布》第三折:「雖然做不得吐哺握髮下名流,也是喒的風雲湊。」

5樓:匿名使用者

【周公吐哺】《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於魯,周公誡之日:『往矣!

於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o喻殷勤禮待賢士,或喻為政事而操心忙碌。三國魏曹操《短取行卜」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另參見人體部·頭面「三握髮」、器用部·飲食「三哺」、政事部·議政「吐握」。

驚弓之鳥

【出處】

典出(西漢·劉向《戰國策·卷十七·楚策四》):「天下合從。趙使魏加見楚春申君曰:

『君有將乎?』曰:『有矣,僕欲將臨武君。

』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願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

『可。』加曰:『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

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

『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此孽也。』王曰:

『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

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聞絃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今臨武君,嘗為秦孽,不可為拒秦之將也。

」【用例】

(唐·房玄齡《晉書·卷七十一·列傳第四十一·王鑑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鑑之所甚懼也。」

【解說】

戰國時,六國合縱,併力拒秦,趙國遣魏加往楚國謁春申君。加問曰:「君已有將乎?

」春申君答曰:「有矣,吾命臨武君為將。」加曰:

「吾少時好射,今以射為喻,可乎?」春申君曰:「無妨。

」加曰:「一日,更羸與魏王在高臺之下,仰首而見飛鳥。更羸語魏王曰:

『吾可引弓虛射,令飛鳥下墜。』魏王惑而問曰:『射術可至此乎?

』更羸曰:「可也。」須臾,一雁自東飛來,更羸便引弓虛射,雁果下墜於地。

魏王驚曰:『射術竟可如斯也!』更羸解之曰:

『此乃傷雁也。』魏王奇之曰:『汝何以知之?

』更羸答曰:『其飛緩而聲悽。飛緩乃舊傷未愈;聲悽乃失群伶仃,內心驚恐,一聞絃音,便振翅高飛,致舊創迸裂,下墜落於地也。

』今臨武君嘗為秦軍所敗,若驚弓之鳥,不可命之為拒秦之將也。」

曹操的詩中有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裡的周公和「夢周公」的周公有什麼聯絡

都是周朝的那個輔政王姬旦。曹操的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我願如周公般禮賢下士,願天下英傑真心歸順我。出自東漢曹操 短歌行二首 其一 原文選段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譯文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繞樹飛了三週卻...

周公是誰,人們常說的周公解夢的周公是誰啊求大神幫助

阮洲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時期的政治家 軍事家 思想家 教育家,被尊為 元聖 儒學先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 三監 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

人們常說的「周公解夢」中的周公是誰

洋利君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據 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