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演義》時,為什麼自己總是喜歡看蜀國那一方打勝仗呢

時間 2022-02-01 18:26:42

1樓:輕描歲月跎

一、劉備代表著正統,無人可以超越

從書中不難看到,羅貫中老先生貫穿全書的觀念就是「擁劉反曹」。他堅持以蜀漢的劉備為正統,再三講劉備作為漢室宗親,一生力圖興復漢室。而曹操作為漢相,卻擁兵篡權,最後廢漢立魏,實為篡國之賊。

當然這都是在《三國演義》文學作品基礎上談論問題,至於歷史上曹操的真實情況,本文不作**。

曹操在戰略上「挾天子以令諸候。」客觀上,這一戰略正好為群雄蜂起而攻之提供了道義上的理由。而劉備以「得民心者得天下」為戰略支點,特別的「攜民渡江」等章節,更是把他作為了民之代言般的父母官。

這等於事先埋下了伏筆,這樣愛民如子胸情大志之人,日後如果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羅貫中都沒法交代。

再加上對劉備相貌身世的描寫:

「生得身高八尺,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若冠玉,脣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這相貌,這身世,已經把劉備寫成未來的皇帝了。至於曹操等其他諸候無疑成了各霸一方的草頭王。按照這個路子寫下去,讀者的思路怎能不跟著走呢!

二、桃園三結義千古佳話,深入人心

第一、義字當頭,共圖大業。《水滸傳》也是義字當頭,議事廳既為聚義廳。但梁山好漢是名副其實的佔山為王。

而劉備桃園三結義的義字,則是為興復漢室奠定基礎,這格局,這理論基礎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第二、從結義誓言上就可看出端倪: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性,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辦,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厚土,實鑑此心,背義忘義,天人共戮。此等誓言,沒有一絲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味道,而是鏗鏘有力,天衣無縫。

其巨集圖大志,不得不讓人佩服。

第三、從民間角度,這種為了大展巨集圖而同心協力的結拜形式,呼應了人們心裡固有的那種情義無價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潛意識,帶動了讀者心中潛在的共鳴。很容易把人帶入急欲看到最後結局的好奇心和同情心。自然而然地不願看到劉備三兄弟失敗。

至於最後蜀漢被司馬懿家族打敗,三國歸晉,那是歷史的轉折。羅貫中再有生花妙筆,總不能把朝代給更迭。但這並不妨礙桃園三結義轟轟烈烈造就一段聲情並茂的千古佳話。

綜上,桃園三結義在很大程度上,對讀者願意看到蜀國打勝仗起到了引領作用。

三、厚此薄彼,烘托氛圍,形成一邊倒的局面

縱觀魏蜀吳三國紛爭,英雄豪傑魚貫而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由於羅老先生已經固有的主題思路,在寫作中不可能筆墨均沾,勢必要寫前面講過的褒劉貶曹,捎帶著貶低吳國孫權。所以就出現了厚此薄彼的狀

2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在《三國演義》中蜀漢是正義方,人們當然都希望正義方取得勝利了。

3樓:情感神仙姐

偏愛蜀國的人物色彩,自然對蜀國更有青睞,也多看兩眼蜀國的謀略計策。

4樓:體壇剖析者

都喜歡看以弱勝強的戰役。蜀國在三國中是最為弱勢的一方,很多人都有一種想看弱者逆襲的衝動。

三國演義白話版和原文看哪種更好,三國演義原著和白話文的怎麼不一樣?

三國演義 讀原著比讀白話版更好。三國演義 是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讀經典著作,尤其是對於具有了一定文化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還是讀原著好。古人說 開卷有益 這話自有道理。一個博學者,沒有出現印刷術前,可以讀盡天下的書。到了紙媒 電媒如此發達的今天,讀書要讀精品,讀文學經典著作更要讀原著,文學...

三國演義原名是什麼,三國演義原名是什麼

敬夢寒 三國演義 全名 三國志通俗演義 作者羅貫中。英文名 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 翻譯為 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 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 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 全名 三國志通俗演義 又名 三國志演義 英文名 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

三國演義的全名是什麼,三國演義簡介

答道之行 三國演義 全名 三國志通俗演義 作者羅貫中。英文名 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 翻譯為 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 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 的經典之作。三國 220年 280年 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 蜀漢 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