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為什麼也想精進可又精進不

時間 2022-02-26 04:25:04

1樓:不生不滅之死神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你沒有徹底放下,為什麼沒有放下呢,因為你還沒有看破,如果真的看破了就自然而然會放下,隨之認真學佛修行,第二個原因是學佛的因緣不具足,有外境的阻礙和自身多生多劫的業障所造成,這種情況,隨著時間過去,等緣成熟以後就好了

為什麼佛說不要執著?又說要精進呢?精進本身不就是種執著嗎?

2樓:配命多福

從一種意義上說, 確實是矛盾的。

但是作為初學者來說, 不精進地話就沒法建立基礎, 不能以後打破執著。 到了一定層次確實不能執著修法, 那時候沒有了 「精進」也沒有了「不精進」,一切都空。

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 中說:

「本來住故不依勤作修, 亦不觀待根基差別等。 」

「一切勤作即為修習過, 一切所緣即為見解毒。」

等等, 不好意思, 我不知道「勤作」與 「精進」是否同義,應該是是不同。 六波羅蜜中 「精進」的意義我並不很瞭解, 你可以查一下「六波羅蜜經」等經典, 以及大德的著作, 思考一下「精進」的含義, 然後作出比較。

3樓:鴨子划水

你有兩個正確的見解,你既認可了佛說執著是苦的**。也認為修行需要執著的精神。這都是對的。可是卻把兩個不同條件下的「正確」放在一起來比較,所以有了困惑。

就像100°的水變成了水蒸氣,0°的水變成了冰,二者都是水變化而來,因為條件不同而形態不同。

一切法唯心造,自性本空,因緣而生,也因緣而滅。

佛已經徹證唯心,因此雖不執著一切,卻能在一切境界前隨緣而應對,雖隨緣應對一切,卻對一切境界不執著。就如一面鏡子,有物體在鏡子前,鏡子中就有了像,物體離開了,鏡子中便空空如也,一絲毫也不留,這就是不執著。

我們凡夫,沒有佛的智慧,沒有佛的大圓鏡智,如果不執著,便什麼也做不了。那麼我們在初修行時,雖飽受執著之苦,可執著也能幫我們成就大事。

凡夫的執著就像是一味中藥,這一味中藥用對地方了,能治病,用錯地方,則有可能致命。修行人就是要將使我們苦的執著用到對的地方,幫助我們成就道業。

用對修行的執著,來一步步減輕對貪嗔痴慢疑的執著,等到修行成功,那麼對修行的執著也可以放下了。此時,一切不執著,一切都放下。就如《金剛經》中所說: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我們在苦的此岸,佛在清淨法樂的彼岸。修行的方法是船,我們要通過坐船才能到達快樂的彼岸,那麼我們對坐船的執著就是對的、必須的。等到到達了彼岸,便不必執著渡我們過河的船了。

那時候,所有因執著帶來的苦便一絲一毫也沒有了。

4樓:瑤歆靈

為自己的目標去努力,那不是執著,那是精進。但如果對這個結果的追求讓人產生了痛苦,如失望、煩燥等痛苦,那又落入執著了。在我個人的理解,努力+平常心才是精進。

我也只是一佛學的未入門學習者,下面摘抄分享一段話與你,共學習

(摘抄自《做一個喜悅的人——念處今論》)

說"執著"

「執著」是一個需要解釋的佛學語句。

它是一個含義較廣的詞,其意義是「於事實不了知,卻堅執不放。」和我們一般所謂對理想或愛情的執著,並不完全一樣。

在一般人的瞭解來說,人有自己的理想而不肯放棄,在任何困難的情形下皆不屈不撓,堅守原則到底,這可被稱為執著。

但在佛法裡,這卻不一定是執著。佛法裡講的執著,一定意味著「於事實不充分了知」。不了知卻用了許多力氣,堅執不放,把自己或別人弄得很「累」,就是執著。

依佛法來看,一個人若充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自己的理想了知且堅守不放棄,我們稱這種現象為「精進」,而不稱作「執著」。

5樓:匿名使用者

欲分善欲和惡欲,執著和貪慾就是惡欲,精進修行佛法是善欲,是佛讚歎的,所以你要分清善惡。

6樓:精氣為物

佛理同於易理,佛亦是宇宙內之一體,試著用陰陽須臾不可分離,守常求變的思維來理解,即入天地大道

7樓:熊貓油油

你的世界裡面,一切都是有相的,即是有執著。但卻有無相的境界,在無相的境界中仍然有精進。此精進無相,無執著。

8樓:一朵情

佛說不要執著,是對治凡夫的貪嗔痴。凡夫因貪嗔痴在六道輪迴受苦,佛為讓眾生解脫,方便說不要執著,q

9樓:

執著堅定有很大的區別。但又很細微不是那麼好理解的。因為佛理是正確的理念。

所以精進是正確的選擇。那就是精進。。。什麼是執著呢。。

比方說色即是空,那不必定執著。。。明知不可得,卻只因為自己放不下,不甘心那就是執著。。。全世界都認為世界是燒著地球轉。

只有一個人認為是地球繞太陽轉。這個人雖然全世界認為他們執著。但他卻是堅定。。。

因為他是真理。。所以你自己認為你的正確。並且無論過多少都能證明你正確的那就是精進。

不是執著。。別人也沒有資格指責你。。就像感情的事,很多人知道對方不喜歡自己,知道沒結果但非要堅持。

那就是執著。。。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的執著是固執的意思吧~!

每個人都應該有上進心,佛不會抹殺和否認的~~!不矛盾

11樓:三毛藏經閣

1、不要執著,是心中無事,精進是事上努力。

2、雖然努力,心裡若無其事。

3、用一切法,不染一切法。

4、「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說成佛者需大智慧。

朋友慢慢加油吧,要靠自己去參悟

13樓:匿名使用者

又是一個迷茫的,在修行上,佛說不要執著:你別指望修習佛法就會成佛,這個還要看你的機緣和本身根基;但是要精進:即使精進修習,尚不能保證你一定解脫,難道你還想懈怠?

努力了你不一定有機會,但是不努力你一定沒機會!

所以讓你不要執著的是結果,但是過程你卻要盡力!

14樓:

所謂執著是認為一切事物有自性,從而造業

執著可以表現為各自認為的種種實有的"我" ,所以才需要破我執所謂精進是用般若智慧熄滅對於萬法實有自性的這個執著 這個根本無明同時用此知見圓滿佛的不共功德 成就自己的淨土

15樓:神秀詰

你對佛法也有一定的瞭解了,

我這樣跟你說就知道了,

精進,是針對去彼岸的過程。

不執著,是針對去彼岸的結果。

16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說般若那麼重要呢?般若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般若可以使你又精進又不執著。

阿彌陀佛

17樓:匿名使用者

離相而精進修行

精進修行而又無此精進修行念

一如菩薩離相而精進普度眾生

18樓:冷冰月雨

不能精進的時候就不要執著

19樓:匿名使用者

執著,在佛法中指的是對外界事物的錯誤迷戀和貪取,所以實際上是用「妄執」這個詞,對於認真學習、提高精神境界等,用的是「正精進」這個詞。

在佛教中,放棄執著,指的是對「無常」、「無我」的五蘊、四大認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為真、以虛為實,念念不斷,產生種種幻想和牽掛,所以說是「妄執」,就是錯誤的執著。

佛教中,「妄執」有四種。對於慾望的追求,從眼耳鼻舌身體意念各根源尋找快樂、迷惑,叫欲取;對某些觀念和想法的固執,叫見取;對於錯誤的出發點、沒有意義的行為約束產生的知見上的迷惑,叫禁戒取;執著一個四大五蘊所構成的假相而不能領會到「我」只不過是一個假相的事實,產生種種對「自我意識」「自我價值」的追求、種種對自我利益的固執、前途的憂慮,叫我取。

在此之外,建立於正確佛法見解上的精進學習和思考應該是必須的。比如對於思想的進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們刻苦、認真、有信心和恆心。

所以,佛法的不執著不是要我們做事稀鬆,而是要我們知道什麼是「妄」,什麼是「實」。佛法講不執著,不分別,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想做的目的。時時為了某種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才是妄執,只有放下慾望的約束執著,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為達到什麼得到什麼,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只做應該做的事,這才是簡單而實際的覺者生活。

該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該盡的義務一定要盡責,不懈怠、不迷惑、不固執。要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錯誤的執著,就是佛法帶給我們的智慧。

學佛為什麼不夠精進

學佛了,也更精進唸佛了,為什麼家裡不順的事

學佛不精進怎麼辦

20樓:風雷益澤雷隨

觀一下地獄眾生的苦。 想想人生難得和暇滿難得。

21樓:滾滾

那也沒有關係,隨緣好了。特定的事情發生在特定的時間裡,比如花兒不會在冬天裡開放,除了臘梅。如果我們認為是通過自己的修行就可以成佛,那未免太無知了。

成佛要靠恩典,也僅僅是恩典。我們生生世世的業障靠自己是絕無可能消除的,要靠在世明師幫我們背業障,我們自身的努力只是拋磚引玉而已。。。。。

這是個人看法。

22樓:引導者

要發起出離心、菩提心,堅固信願行。多觀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和解脫的利益。

23樓:其道生

學佛即是修心。先明白心的特點,多貪嗔痴慢疑,恰當地去一些,以合道性,清明空靈。這樣沒有不精進的。進丹佛修心群。

學佛一定要觀想嗎,學佛為什麼一定要打坐

修密宗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 觀想 有些居士在沒有得到上師傳承灌頂的加持,沒有上師指點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 觀想 結果不但升不起覺受來,而且給修行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障礙。問題出在 呢?密宗有很多的修行方法,而觀想則是密宗諸多修行方法中很方便 很重要的一個。但是必須在得到上師傳承灌頂的加持下...

萬行法師 學佛究竟學什麼,修行究竟修的是什麼

1 我們要學佛,一定要認識佛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它裡頭講什麼東西?我把它分為五大類 倫理 道德 因果 哲學 科學。2 我們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對這個宇宙萬事萬物 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性相 理事 因果通達明瞭,這才叫學佛。3 我們學佛,一定要讀誦經典。每一天讀誦,就是每一天接受佛的教誨,念念...

學佛為什麼沒有感應,學佛這麼多年,為什麼一點感應都沒有

我們學佛學了多年跟佛沒感應,別求感應,求感應永遠沒感應,有感應都是魔不是佛,為什麼?你不如法。什麼才能感應?清淨心才能感應。有求的心,心不清淨,被那個求的念頭染汙了。我們有沒有求?真有求。真有求這個求不可以放在心上,要把佛號放在心上,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的願才跟性德相應。性德是真空,是無所有,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