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的「格物」是什麼意思,《大學》中的「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什麼意思啊?

時間 2022-03-14 14:15:05

1樓:微醺36度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作者解釋「四書」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這與現代學術的基礎實地探察,即實驗,恰恰是一致的。但是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於是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作者以王陽明「格」院子裡的竹子為例,說明王陽明把探察外界誤認為**自己,這是儒家傳統的看法決定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就是把一物不停分割來**宇宙本源是無是有,如果還有則可繼續分,如果是無,則多少個無都組成不了物,所以組成物的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有無之間的臨界點,此臨界點則為宇宙本源,則為太極,證到太極則為致知矣。,萬物萬事皆是太極矣。太極一氣周流,包含萬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大學》中的「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什麼意思啊?

3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拼音:gé wù)的含義有兩種:

1:窮究事物的道理

2:糾正人的行為

來歷「格」,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格,長條兒」,樹木的長枝條,所以,從「木」,「各」聲,由此派生出多義:

1)「到」、「至」之意;

2)因「到」、「至」而「感通」;

3)「糾正」;

4)「窮究」,此義即是「格物」之本義,也就是「推就事物的原理」之義。

4樓:看風聽語

格物」之本義,也就是「推就事物的原理」之義。

5樓:

格物表層意思是對物質運動變化規律的認識、掌握和運用,深一層意是不被物質所束縛,去除物慾,因為這才是根本的規律,究竟的認識。

物有本末,即是說物質現象既有根本,也有表現。物質現象的根本就是運動變化是絕對的,所謂的永恆不變的規律就是變化,就是易,就是無常,就是空,就是因果。而末就是表現,就是五光十色,千變萬化,生生死死,愛恨情仇,煩惱痛苦,就是「有」。

物不單是指物體,也指事物和現象。

南無阿彌陀佛

6樓:異鄉無雪

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7樓:匿名使用者

這幾句其實是為第一句做的註解,《大學》第一句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所謂的儒家之道,就是指理解最無上最準確的「德」。「德」的表現就是:止於至善。

物有本末與事有終始是一個意思,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有自己執行發展的規律,都是從起點到終點,從簡單到繁複,所以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即知道事物發展變化的重點、起點,而後去行事,就會得到好的結果,就是文中所說已經接近了「道」。

這個物包括不動的運動的人和物、變動的時間、可知或不可知的空間等等,即代指世上一切行為、結果、表現。就是說,對「道」的理解,即是對德的追求,就是對「一切行為結果達到至善」這個目標的靠近。

以儒家來看,懂得這個規律,首先必須懂得分析事物的基本要素。就是所說的「致知」。

致知在格物,就是其他朋友們已經解釋的,對所有事物的理解和分析,就是總結出一切事物的本質和內涵。

《大學》裡的格物是什麼意思

8樓:微醺36度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作者解釋「四書」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這與現代學術的基礎實地探察,即實驗,恰恰是一致的。但是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於是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作者以王陽明「格」院子裡的竹子為例,說明王陽明把探察外界誤認為**自己,這是儒家傳統的看法決定的。

9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  géwù

1:窮究事物的道理

例:格物致知

2:糾正人的行為

格」,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格,長條兒」,樹木的長枝條,所以,從「木」,「各」聲,由此派生出多義:1)「到」、「至」之意;2)因「到」、「至」而「感通」;3)「糾正」;4)「窮究」,此義即是「格物」之本義,也就是「推就事物的原理」之義。

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個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於 《禮記�6�4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當時的「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方法有關。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水平,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從宋代 理學家程頤開始,「格物致知」便作為認識論的重要問題討論。他認為「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窮其理,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做法「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

在這個從逐漸積累到豁然貫通的過程中,含有關於人類認識的一些合理觀點。

朱熹在程頤思想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認識論及其方法。他說,知在我,理在物,這我、物之別,就是其「主賓之辨」,認為連結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訓格為至、為盡,至:

謂究至事物之理;盡:有窮盡之意。他訓物為事,其範圍極廣,既包括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亦包括心理現象和道德行為規範,「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

他認為格物的途徑有多端,上至無極、太極,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蟲,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窮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廣。由格物到致知,有一個從積累有漸到豁然貫通的過程。朱熹認為,「要貫通,必須花工夫,格一物、理會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而深,由粗到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次第,重重而入,層層而進」,「窮理須窮究得盡,得其**是表也,見得深奧是裡也」。人們必須經過這樣由表及裡的認識過程,才能達到對理的體認

10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2)。蓋 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5),故其 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始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4),以求至乎其極。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 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 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傳5)【註釋】  ①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謂知本。

此謂知之至也」兩句。朱熹認為,」此 謂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謂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據上下文關係補充了一段文字,這裡所選的,就是朱熹補充的 文字。

②即,接近,接觸。窮:窮究,徹底研究。

③未窮,未窮盡,未徹底。④益,更加。【譯文】  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侷限。因此,《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者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裡外鉅細都被認識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內心的一切認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再也沒有蔽塞。

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把事物分類的意思,然後才能進一步達到至知的境界

12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認識事物即獲得知識。

13樓:至善哲論

格,甲骨文,表示行軍作戰。有的金文,表示用木械進犯、攻擊。——《象形字典》。

在這篇文章的語境中,把它解釋為「介入」更合適。格,引申為:規則、標準、規限物、方框、線框等。

人可以對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接觸到的、學習到的事物進行認知,也可以利用工具、儀器對事物進行認知,人可以進行直接的認知行為,也可以進行間接的認知行為。

人可以認知的事物,都是和自己發生聯絡的事物,這種聯絡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和人沒有聯絡的事物,對任何人的世界不產生任何影響,人無法去認知。這就是人認知的侷限。

以上種種人的認知方式,其實都是與事物建立聯絡,與事物產生相互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人與事物的相介入。所以,介入是人認知的根本途徑,沒有對事物的介入,就沒有人的認知。

人通過對事物的介入,發現了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限界,發現了事物的性質,變化規律,從而產生了對事物的認定標準、應對規則,以及在不同事物之間進行區別、分類、共性的歸納等等一些認知。

格物,就是對物進行介入,去發現物區別於其它物的限界,發現了物的性質,變化規律,進而在不同物之間進行區別、分類、共性的歸納。事體現的是物的相互影響及變化過程,所以,格物裡面也包含了對事的認知過程。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科學研究手段對物的介入,其實是改變了物的原本情狀,所以,格物的結果,未必就是得到了物的原本情狀,而是物與人相介入後,相互影響、變化的情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事物的真相,已經超脫了人的認知限界。

通過格物,我們得到的是我們可以真知的物的情狀和可以實現我們的目的的道路、規律、本源、依憑(道),而這對於生命來說,也就夠用了。

格物,是與物的相介入、相互影響,所以,格物的結果不僅僅是得到了認知,還有自身實實在在的改變。

「物格」是有效的格物過程和格物的結果。

格物的結果,前面已經論述清楚。

有效的格物過程,是指符合道的格物過程,也就是能夠實現,或者是實現了格物目的的格物過程。比如科學實驗與科學研究,成功的叫「物格」,不成功的不叫 「物格」。

大學中的理工是什麼意思

合佑平伍雁 有2種情況,一是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這類的,他們就是屬於理工大學的一個分院或者下屬院校,跟本校的專業神馬的,沒一點關係。只是名義上有關。第二呢,就是比如成都理工大學之類的。這類帶理工的院校呢,一般是以理工科的專業為主,或者是說,這個學校的理工科的某些專業比較強。一般常見的理工科專業就...

格物致知的含義,「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 w zh zh 意思是 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 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出自 禮記 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

格物修身 是什麼意思

高樓居士 格是衡量 研究 推敲之意 物就是實實在在的物質 本人認為 格物 應當與 致知 相連 大意就是觀察研究事物的各種表象 從而進入深層形成理論 實踐中獲取然後上升到理論 總結成知識 修身指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道家 儒家 墨家都講修身,但內容不盡相同。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