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荒誕不經
佛教經典包括經、律、論三部分。
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彙編,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範;論是對經、律的解釋或闡述。其傳說部分也許是為了展現佛教的神奇之處;其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其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為經、律、論三藏是按照其所載內容來分的,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分類,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分類。經、律、論所載內容分別:
一.經,一般被認為是佛說過的話的彙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二.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範,它的基本原則一般被認為是佛所確定的,而系統化的佛教戒律是後來才逐步形成的。
三.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可也有一些極少數的論被認為是佛自己做的。
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稱為法師,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遍通經、律、論三藏的稱為三藏法師,如唐三藏法師玄奘。
2樓:冥想音主站
佛經有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諸佛語心,佛說一切法都是心法,無非讓眾生明心見性。
3樓:
晒晒我讀過。佛經:《心經》、《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密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地藏經》、《六祖法寶壇經》、《解深密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寶篋印陀羅尼經》、《金光明經》、《楞伽經》、《圓覺經》、《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維摩詰經》、《藥師經》、《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盂蘭盆經》以上是佛經,可能還有一些記不清了。
下面是論:《大智度論》(前20卷)、《瑜伽師地論》(前10卷)、《大乘廣五蘊論》、《清淨道論》(未學慧品)、《始終心要》、《教觀綱宗》、《童蒙止觀》、《六妙門》、《摩訶止觀》、《因明入正理論》、《觀所緣緣論》、《量理寶藏論》、《俱舍論》、《二十唯識論》、《成唯識論》(在學)、《佛法概論》(未學完)、《辨法法性論》、《辯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在學)、《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四大部派佛教宗義-中觀宗》(主要內容闡述應成派思想)、《菩提道次第廣論止觀章》(在學)、《阿含要略》(未學完)、《頓悟入道要門論》上面佛家的典籍大小乘,中觀,唯識,天台,禪宗等可能還有一些想不起來了。
佛教有哪些**?
佛教三大派別分別是哪三大?
4樓:穆子澈想我
佛教三大派別分別是禪宗、密宗、淨土宗。
1、禪宗
禪宗,又稱宗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
2、密宗
密宗,由印度傳來,可分為兩派,一為胎藏界,一為金剛界。唐一行的兩宗真傳。唐印果長老時,將密宗傳於日本空海。
日本密宗,分為東密與臺密。包含真言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祕密乘、金剛乘等宗派。
3、淨土宗
淨土宗(朝鮮語:/淨土宗;越南語:tnh tng/淨土宗),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法門而得名的一個宗派。中國淨土宗祖庭是江西廬山東林寺和陝西西安香積寺。
眾多佛經記載,佛在很多法會中均無問自說,宣講了淨土法門。在大藏經中,專談淨土以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數百種之多。印度著名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等均有淨土論著,解釋與弘揚淨土法門。
在佛教中,什麼是自性
5樓:卡門kamen之歌
自性,是指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
常用於清淨自性。清淨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說的「一心」。一心的真諦是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譬如以鏡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鏡能照物,當物還沒有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把物的影像攝入鏡中;當物正對著鏡子的時候,鏡子不會因為物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離開鏡子的時候,鏡子也不會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鏡子裡。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
此心既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所以用鏡子來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象鏡子那樣無知嗎?
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
六祖大師悟道後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所謂明心見性者,即見此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而又能隨緣現相,生起種種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實性。
6樓:昨日
自性見就是不變、永恆、絕對、完美、圓滿、本體的種種心態、種種觀念,謂之自性見。自性見分兩種,一種是屬於觀念上的,在思想、觀念上有圓滿的、絕對的、不變的、永恆的、萬能的這一類執著,謂之『分別的自性見』。
另外,一種是屬於心態上的,在動機、心態上有絕對的、永遠的、不變的、圓滿的、永恆的、自我的、完全的、本來如此的這一類執著,謂之『俱生的自性見』。
7樓:匿名使用者
何其自性.本來清靜.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五祖大師給六祖講《金剛經》,講到你不要著住到情上,也不要著住到愛上,也不要著住到空上,也不要著住到有上,你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時六祖大師豁然開悟。這個大悟,是徹始徹終,明白這個深般若的智慧。
因為他明白深般若的智慧,所以才「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他才知道心生萬法,也萬法唯心。一切萬法,原來都是自性所現。他就對五祖大師說了: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說,唉!我真沒想到,這個自性,本來是不垢不淨的,本來就是清淨的。
說不垢不淨,怎麼又說清淨呢?說清淨,是對著不清淨而言,才有這個清淨嘛!這個清淨,就是本體的樣子,因為沒有其他的名稱可以代表,所以就用清淨來代表了。
這個清淨,並不是有染汙,然後才清淨;這個清淨,是本來就清淨的。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他說我真想不到啊,自己本性,原來是不生不滅的。因為眾生有所執著,才有生有滅;若無所執著,生滅又從什麼地方生出來?又滅到什麼地方去呢?這生滅也就沒有了。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說我真想不到,這個自性原來就是具足,無欠無餘的;也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在佛的份上,沒有添了一點點;在眾生的份上,也沒有少了一點點。
可是眾生就自己不認識。為什麼不認識呢?就是背覺合塵了,所以自己本有的家珍,自己就不認識了,就捨本逐末,舍根本而追求末梢,追求一切物質的享受,追求一切虛妄的快樂,追求一切假名假利。
啊!這是太笨了!這是太愚痴了!
唉!現在才知道自性本就具足一切的。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一切的眾生,顛顛倒倒,沒有定力,可是這個自性呢?這說我們人人的自性,這不只說六祖大師的自性,是這樣子,所有眾生的自性,都是不動不搖的,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平等的。
何期自效能生萬法:啊!真是想不到,萬法原來都是自性生出來的,這個自性包羅萬有,以前我真想不到,所以現在竟然證得這種的妙理!這真是妙不可言。
五祖大師,聽見六祖這樣一講,就知道六祖已經開悟,已經認識本來面目,已經知道自己的鼻孔是向下,還是向上?已經知道手向下指,是正、是倒?手向上指,是正、是倒?
手向下指是倒、向上指是正呢?還是向上指是倒、向下指是正?沒有人知道這個道理。
其實根本就沒有一個正,也沒有一個倒。六祖大師對這些問題,都清清楚楚;所以五祖大師知道他明白,悟自本性。參考資料:
◎節錄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宣化上人
8樓:
王陽明心學精髓所說: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惡那個"心"可以認為是自性,與佛經常說的自性基本相符.
何謂自性?何謂自性之理?
自性即自身本性,又稱佛性,萬物具有。它具有四種特性:
1.自性之體為真如:萬物均有如如不動的真如佛性,即自性。
由於萬物均有佛性,所以在這一點上,萬物是平等的,也就是說,萬物都是佛性「幻化」出來的。因為佛性可產生出一切,所以佛性不執著於一切,因此,有人又將自性稱為空、虛等。
2.自性之用為善良:佛性可產生一切,均不離它不執著於一切的本體,所以通常將自性的功用稱為幻化、妙用。由於佛性「幻化」的原因,才使得萬物在形象和特徵上有所差別。
3.自性之性為忍性:自性的妙用必須在忍性(即順從外界機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不同的忍性(即順從不同的外界機緣)產生不同的妙用,不同的妙用體現出順從不同的外界機緣。因為自性具有忍性(順從外界機緣),才使得自性之用不傷害其它事物,表現為妙用,即善良。
4.自性之體性用三位一如:自性的體性用是三位一如(三位一體),不分不離的,在體的基礎上有什麼樣的性產生什麼樣的用。例如:
風吹海面起浪,海面如自性之體,浪如自性之用,海起浪時的狀態稱忍,為自性之性。如果此時海不忍耐,而是與風作對,則海面就可能不會起浪,因此,海產生浪的行為對風來說是善的。風就叫海生浪的外緣,外緣簡稱緣,即客觀條件。
整個宇宙及宇宙之間的事物就是這樣構成的。
上述四種道理,稱自性之理。明上述四種道理為開悟
無間道最後出現的那句佛語是什麼?
9樓:冰糖兩勺
第一部:佛曰:受身無間者永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第二部:佛曰:阿者無言,鼻者無間,為無時間,為無空間,為無量受業報之界。
第三部: 佛曰:地藏菩薩本原經卷上: 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意劫,以此連綿,求無出期。
10樓:縱橫豎屏
佛曰:「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意思是:佛祖說:在無間地獄受苦的人,永遠不會消失,永生就是無間地獄的最大痛苦。
出處:《涅盤經》第十九卷
11樓:結果是已收到
佛曰:「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佛教經典中經律論有什麼區別,佛經中的論藏和經藏都有什麼經?
九韻樂器 1 概念不同 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彙編,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範,它的基本原則一般被認為是佛所確定的,而系統化的佛教戒律是後來才逐步形成的。論是對經 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但也有一些極少數...
佛教中的「緣」是什麼,佛教裡所說的「緣」有哪幾種緣?他們分別是什麼意思?
泥頌 緣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 pratyaya,攀緣之義。人之心識,攀緣於一切之境界也。如眼識攀緣色境而見之,乃至身識攀緣觸境而覺之。因而心識為能緣,其境界為所緣,其心識向境界而動之作用,謂之緣。即心攀緣境界也。緣為心對於境之作用,易言之,則為心之慮知。故常曰緣慮,示緣即慮知也。成唯識論一曰 在...
對女人來說什麼樣的男人有魅力,在女人眼裡什麼樣的男人最有魅力
覺得男人的魅力體現在個性和能力上,我深表贊同。男人的魅力不是靠帥氣的外表,也不是靠顯赫的財富來體現的,而恰恰是由於一個男人不落俗套,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最重要的是處理問題的能力,有能力的男人最有魅力!有魅力,只有女人說了算,要做女人眼中最有魅力男人 其次,好男人應該堅強。堅強是成熟的標誌,在逆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