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南傳和北傳佛教,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特點

時間 2022-04-06 10:20:07

1樓:正行者

佛教傳到中國,分南傳和北傳;

南傳在四川的霧中山開化寺,相傳是阿彌陀佛的道場;現代高僧果章法師是這個道場的方丈,得道甚高;

北傳則是河南洛陽的白馬寺。

具體佛教歷史看查閱相關資料!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特點

2樓:唯梅子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分為3大傳承:

1.南傳佛教.修行的核心目標是:斷盡

一切煩專惱.從而消除」我執」.屬

2.漢傳佛教.修行的核心目標是:證悟般若空性.從而消除」法執」.3.藏傳佛教.分為顯教與密教2大部分.其中.顯教佔70%.密教佔30%.

其中.密教部分.就叫做藏密(與漢傳佛教的唐密.是2個不同的傳承).藏密修行的核心目標是:轉煩惱為菩提(而不是斷煩惱).從而直證菩提.也正因為藏密的修行特殊性.所以.與其他2個傳承的修行方法.有不同之處.屬於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但外行人往往不懂. 往往容易與」斷盡一切煩惱」的修行方法.混為一談.外行人往往只看到了」不要求斷煩惱」的表面.而沒有看到」轉煩惱為菩提」的實質.

3樓:匿名使用者

佛經教來化我們一心頂禮淨虛空偏源法界十bai方三世一切佛法du僧三寶,又常稱頌「靈山會zhi上佛菩薩」、「楞嚴會

dao上佛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金剛經》也說了佛教的佛菩薩如恆河沙數,是無法數計的,上面的師兄講的什麼佛部、明王部歸根到底還是佛法僧三寶,所以真正有名有姓有稱號的佛菩薩很多,一時難以一一舉出,只有當你看的佛經越多,對佛教的瞭解越深,自然也就知道的越廣了。何況恆河沙數諸佛菩薩阿羅漢,就更加難以數計了,何必在乎名稱的虛名呢。

也不必刻意的說去追求什麼觀世音菩薩信仰,彌勒菩薩信仰,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禮敬諸佛,迴向眾生,功德無量,自然福德深種。

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有什麼區別

4樓:潛川如斯

北傳佛教重義理,重在修慈悲心;南傳佛教重實修,重在修分別心。但都是佛祖說的法,目的沒有任何區別。

這是佛法在傳播的過程中,根據接受佛法的人的根器不同而有不同。南北佛教的分法現在不流行了,準確的說是佛教源於古印度,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分為三大領域,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這就好比佛陀像老師一樣教學,來了三種不同型別的學生:小雞小鴨小鳥,老師睿智的引導,既不能將小雞刨土找蚯蚓的技能教給小鴨,否則小鴨會餓死;也不能將游泳的技能教給小雞,否則小雞會淹死;當年也不能將小鳥的技能教給小鴨,否則小鴨會摔死,所以佛陀就分別針對不同的學生傳授不同的法門。

法門84000門,總有一門適合你,但無論多少門法門,其終極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解脫生死、超越輪迴、明心見性、修成正果,在這個過程中,佛法永遠是活潑潑的,因時制宜,但廣度眾生。

5樓:煩惱即菩提

一個是小乘,一個是大乘。

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有何區別?

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有哪些本質區別

6樓:du知道君

首先非常隨喜善士修行善法,為眾生示現疑問。

無論是北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都是印度釋迦摩尼佛教法的分支,所以共同認釋迦摩尼佛為本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兩者無有本質區別;

北傳佛教無論是藏傳還是漢傳都是大乘佛法,以利益一切眾生為根本目的,最後果位為究竟佛果

南佛教偏向於小乘佛教(或者稱為共同乘),其以自身獲得最終解脫為目的,最高果位為阿羅漢

大體就這些,阿羅漢以修四聖諦而成就,緣覺修十二因緣成就,大乘佛法以六度四攝成就菩薩道,但是大乘佛法必須以小乘佛法為基礎。

這種區分主要是針對不同根性的眾生而宣說的佛法,其實從究竟意義上都一樣,法與法,佛與佛之間不違背;佛法因傳播到不同地域,以不同的文化為載體而不離佛法的精髓,這就是產生這種區別的原因。

最後願吉祥

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北傳佛教有什麼區別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什麼是南傳和北傳佛教

7樓:8萬4千法門

《華嚴經》裡面說,當時佛在世的時候,小乘人就侷限於一個小的範圍,所以佛很少給他們講有他方世界、有十方諸佛。

為什麼不對小乘人講?他們不能接受,所以佛給這些人只說娑婆世界。一直到今天,泰國這些小乘國家,他們認為佛只有一尊,釋迦牟尼佛。

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他不承認有他方佛,更不承認人修行能成佛。他們認為修行最多隻能成阿羅漢,而不能成佛。其實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說明,他這是多生多劫的習氣,所以這個不是偶然的。

像我們中國人,說到他方諸佛、他方世界,我們能夠接受,這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正如同現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跟他講這些鬼神,有的人相信,有些人決定不相信,根本就不可能叫他相信,這也是與過去生中的因緣有密切的關係。

這一類小乘人,多生多劫都沒有接觸過大乘佛法,也沒有參加過菩薩的大會(就是大乘的法會)。為什麼他們不參加大乘的大會?因為這些人,他久遠劫來從來不讚嘆諸佛菩薩,他沒有一點敬意。

諸佛菩薩對他們雖然大慈大悲,因為他根性沒成熟,暫時把他放在一邊,就不去理他了。為什麼佛菩薩不用大乘法接引他?諸位要曉得,他遇到大乘法,不但不讚嘆,他還要毀謗,毀謗就造罪業。

佛菩薩大慈大悲,避免他造作惡業,因此就不給他說十方佛,也不跟他講大乘佛法。佛菩薩是不是不理他呢?不是的,佛菩薩應化在他們那一群當中,應以小乘而得度者,佛菩薩就現小乘身而度脫之,這才看出佛菩薩真正的慈悲。

佛菩薩是天天在度眾生,度眾生的事沒有一天終止過,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不是我們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諸佛菩薩天天度眾生,他心地清淨,不著我相,不著眾生相,也不執著度眾生的功德相,所以他清淨!他心清淨,這就是他自己的自受用。

他自己的享受,無比的清淨,自己享受當中,又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叫大慈大悲,叫他受用。

大慈大悲不妨礙自己的清淨,自己清淨又不妨礙去度一切眾生,這個境界就是《華嚴》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小乘人不瞭解這個真相,所以他有障礙,他說:「我一切事情都不做,我就清淨;我去度眾生,去幫助別人,那我就煩惱,就不清淨了。」小乘人是把這兩樁事情對立成兩種不同的境界,因此他不肯發心幫助人。

大乘菩薩曉得自他不二,所以「度即無度,無度即度」。無度是講自己,度是講幫助別人,他曉得是一不是二。

這兩句話要細細去體會,千萬不能把意思會錯了!「度而無度,無度而度」,那我就不度,我不度就是度!那你就錯了!

如果把這個公式再套一下,你每天吃飯,吃即不吃,不吃即吃,那你不吃,看看你行不行?不行。你還沒有到這個境界!

大小乘,他們概念不相同,意識形態不一樣。小乘人心量窄狹,沒有大乘人心胸開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根性。

小乘人不曉得五蘊是空的,這是他的病根;如果他知道五蘊也是空,法空他就證得了。

大乘菩薩比他聰明,曉得人我空,法我還是空的,「我」不可以執著,「法」也不可以執著。《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

為什麼佛法要舍?其實哪有佛法,佛之所以說他一生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法,是有道理的!

何以沒有說法呢?因為佛所說的都是眾生問的,眾生有什麼疑問,問他了,佛給他解答。

正如同眾生有病,佛法是藥,藥從**來的?藥從病來的,如果沒有病,諸位想想,**有藥呢?所謂藥是從病那裡建立的,病沒有了,藥也沒有了。

眾生因為迷,佛才說法開悟他,悟了以後,佛法也沒有了。如果悟了以後還執著法,又迷了,迷在法裡頭,所以眾生很難開悟,總是執著。

佛給你講,世間法是六道輪迴的生死法,叫你要舍掉,你舍掉了,舍掉怎樣呢?執著佛法。

殊不知執著佛法還是個生死法,為什麼?佛是叫你破執著,不是叫你另外去換一個執著!換一個執著,換一個物件,那有什麼用處?

譬如佛說貪是煩惱,叫你不要貪愛世間五欲六塵,好了,你不貪了,結果怎樣?貪佛法!貪心沒變,只是換個物件而已。

貪心在六道里面是餓鬼道的業因,你貪愛佛法,將來還是墮餓鬼。墮餓鬼,並不是講你貪愛物件去墮的,是說你那個貪心重去墮的,不管你什麼物件!

你貪惡法,在餓鬼裡頭是很苦的無財鬼;你貪佛法,佛法是善法,你在餓鬼裡頭是多財鬼,你還是個鬼。

佛是叫你斷貪心,不是叫你換貪的物件,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世間法我們要舍,佛法也要舍,世間法不能貪愛,佛法也不能貪愛,我們心才能清淨,我們唸佛才能到一心不亂。

有一絲毫貪婪,就是一心的障礙,你念佛要想念到一心就不容易,甚至想到功夫成片都很難。

我常常跟諸位說,在我們修學這麼多年的過程中,自己深深體驗到,功夫不能成熟就是這些障礙沒有去除乾淨。

因此,在無量法門裡面只能取一門,如果取太多,你就是貪得太多,不容易舍!我只取一樣,舍起來容易。太多了,舍這個掛念那個,舍那個又掛念這個,麻煩可大了!

法門只能修一個,對於其餘的法門,我們讚歎,決無毀謗。

大家說那個法門好,我已經選這個,我還是這個路子走到底,絕對不變心!那個法門好,我讚歎,你們去學,我恭敬,我敬仰;我還是學我這個,決定不改變。你這一生決定成功!

凡是見異思遷都是大病,幾時才能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更不可能。專精於一門,他心定了。見異思遷的人,心不定,心不定就是生死凡夫;心要是定下來,就有出頭的日子。

我執容易破,法執不容易破!小乘人是用甚深的定功破我執,可是他不願意往生,這個損失太大了!

佛告訴我們,世界實實在在是無量無邊!小乘人不曉得有他方世界,他不曉得有十方諸佛。

《華嚴》、《圓覺》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沒錯,確實是本來佛!佛法令人尊敬的地方,就是它真正平等!

大乘跟小乘宇宙觀、人生觀都不相同,因此修行證果有很大的差異!

南傳佛教經典南傳佛教有什麼經典

aaa 王 南傳佛教的三藏經典分為律經論三藏,是為 巴利三藏 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唯一聖典,是訖今為止儲存最完整的 最接近原始經典的一套三藏。其中 律藏 由經分別 犍度 附隨三部分組成。經分別 是對 戒經 的分別廣解,包括 大分別 比庫戒 和 比庫尼分別 比庫尼戒 兩部分。犍度 是僧團的規章制度...

南傳佛教用不用念珠

繁星流動 南傳佛教在佛隨唸的修行中,也有使用念珠的。不過南傳佛教的佛隨念是思維佛陀的十項功德 在 旗幡經 dhajagga sutta 裡,佛陀說 在遭遇厄難時,應當只想起我,然後憶念 世尊的確是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陀 世尊。 莫極 不用念珠。念珠是...

南傳,藏傳佛教修行的今生目標是什麼

繁星流動 首先更正一下,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解脫煩惱,脫離輪迴。今生的目標就是解脫煩惱,脫離輪迴。修行的目標是可以選擇的,在修行到行舍智的階段,可以選擇行菩薩道還是走解脫道。行菩薩道的最終目標就是成佛。解脫道的目標就是解脫煩惱。從南傳上座部佛教來看,如何證明他達到目標呢?一位禪修者從修習世間慧到出世...